) J# ]- p# i: H
原标题:2020中国科技新看点:新型万米级载人深潜器即将下水
( }3 H0 l8 l; t$ a. o$ t/ j+ e8 F
0 e; P0 H+ A% t8 e# g' S! U6 s: v
) `, }2 R w; h 嫦娥四号翩然落月,长征五号火箭一飞冲天,“雪龙2”号勇闯南极……刚刚过去的2019年,我国科技创新精彩纷呈。新的一年,我国科技领域有何看点?哪些新技术、新产品可能走进生活? 5 D1 p, Q& J4 a$ l* K% J3 a0 k
瞄准深空、深海
# j [+ X4 s7 a. m! \7 \ 一系列重大项目探索未知 & p) m2 A% [+ N: m7 M
2019年12月27日,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伴随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去年我国航天的发射次数最终定格在了34次,连续两年成为全球年度航天发射次数最多的国家。 $ Y, I! o. k3 |' U& Q( V
同一天,北斗三号系统迎来提供全球服务一周年。2019年北斗系统发射7箭10星,北斗三号所有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完成组网,标志着北斗三号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进入收官决胜的关键阶段。 % ] O; F5 c: P# K9 E$ W
差不多同时,中国“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正在南大洋宇航员海进行综合科考,与“雪龙”号一道,我国第三十六次南极考察将在南大洋上展开“双龙科考”。
7 ?8 P* N7 N: [. X 过去一年,我国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 ; X" A* K; [/ n1 f$ H6 F3 W% s
中国航天创下新纪录: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在同一发射场6小时内进行两次航天发射,打破同一发射工位和同一型号火箭发射时间间隔最短纪录;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实施首次海上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发射300次……
2 L/ x0 Z! K: H" N' F& q9 p: D. ?: ^) _& v3 ~& s' o4 G# A! T" `0 x4 P
长征十一号火箭海上发射现场
0 k7 H/ ?/ u# y 海洋科技事业蓬勃发展,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劲动能:“潜龙三号”潜水器开创无人值守新模式;“向阳红10”船对太平洋海域开展丰富的资源环境调查;“大洋一号”船圆满完成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海山区环境综合调查……
+ _) u8 t/ d; W& Y! C2 p' ]* u# P& k- x+ r& c! ~' @
“潜龙三号” * K0 k. d3 }3 W* X; e1 i) ~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深空、深海,新的一年,一系列重大项目远近结合、梯次接续,值得期待。 & b/ }2 A: K3 ^! L6 a; l% P. k
2020年,我国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突破探测器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技术。探月三期的嫦娥五号将择机发射,实现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探月工程将实现“绕、落、回”三步走目标;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也将在2020年实施,目标是通过一次发射任务,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 6 S8 Z9 }. Y6 c0 i2 e6 q
2020年,我国空间站飞行任务将拉开序幕。空间站核心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和首飞载荷将先后运往文昌航天发射场,进行合练。作为执行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中发射空间站核心舱的主力火箭——长征五号B火箭,预计将在2020年迎来首秀。 8 [# Q! q* e6 }. M6 T
海洋科技领域将迎来重要的成果丰产期,备受瞩目的“蛟龙”“潜龙”等深潜器将完成改装,为大洋深海科考贡献更多力量。同时,新型万米级载人深潜器即将下水,力争在海底天然气水合物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探测、原位监测与探测、海底钻探等方面取得突破。
% ^8 c* H( M: }. X' S
1 I- Y) ^5 j6 B6 v 蛟龙号 # { W/ y4 f4 p h' {: H
多个大科学装置有望建成
& a6 Q$ [; k' e9 W 催生更多新突破 7 P! ^9 x' k+ x
2019年11月28日凌晨,依托我国自主研制的郭守敬望远镜,科学家发现了一个迄今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这个黑洞质量约为太阳70倍,远超理论预言的质量上限,有望推动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的革新。
" h/ S0 q3 M! Y( ^# ` 过去一年,已建成并运行的各个大科学装置持续发力。在贵州平塘,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性能不断提升,其科学潜力已初步显现,已探测到138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99颗已得到确认;与此同时,FAST还首次探测到快速射电暴多次重复爆发。预计在2020年,FAST有望对国内的天文学家开放,并支持一些优先和重大项目。
8 M- h, \7 Z% M0 ] 2020年,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将迎来快速发展期。在四川稻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经过两年的建设,建筑安装工程和工艺各系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北京怀柔,去年6月,两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和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正式启动建设。
5 U# }* ~. M( l/ H3 e 据统计,国家已批准立项、在建、运行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计50余项,它们将为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等领域的原创性、突破性创新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 i3 J# h1 [8 }6 ~) i' t# c7 n
2019年,对中国超算同样非比寻常。在全球超算500强榜单上,中国境内有219台超算上榜,上榜数量连续第四次位居第一。我国在天津、长沙、广州等地已建成6家国家级超算中心,在大气变化模拟、生命科学、天体物理等基础研究和石油开采、新药研发、工业仿真计算等技术工程中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 }, D ] }, n, T) x$ P 业界预计,新一代百亿亿次(E级)超级计算机将在2020年至2022年登台。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都在积极研发新的超算技术,今年将会给大家更多惊喜。
( O6 p# n) @6 G+ G 万物互联释放“乘数效应” 3 K1 U+ q6 _# H* O
改变生产方式,丰富生活体验
; E: h7 I5 j3 Y 2019年是中国5G商用元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三大运营商5G商用套餐11月1日正式上线,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时代。 ( F. T: W/ ]; O' P( R* G
截至去年底,全国已开通5G基站12.6万个,52座城市实现了5G商用。专家预计,2020年是5G基站大规模建设期,预计将部署超过40万个5G基站,年底有望实现全国所有地级市覆盖5G网络。
/ y! V' I! q: M' \0 d" o. B3 v 随着5G规模效应的逐渐显现,终端和套餐资费有望进一步降低,在超高宽带个人消费、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方面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华为中国区副总裁曹泽军说,据测算,未来5年,5G商用将间接拉动经济总量24.8万亿元,间接带动经济增长达到8.5万亿元。 4 X8 k9 ^: u; v* ?/ D# g" M/ L4 O0 m
5G技术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的加快融合,正释放万物互联、互融的“乘数效应”。2019年,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在长沙开启试运营,通过5G网络完成数据信号传输与处理;到2020年,车联网产业跨行业融合实现突破,具备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实现特定场景规模应用。与此同时,京东方、华为、联想、浪潮、OPPO等企业正加速由硬件制造向物联网服务加快转型,在工业互联网和智慧生活等领域开花结果。
8 a/ {0 H f- V$ ^ 对于消费者来说,科技进步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推陈出新的电子产品。2019年,各大厂商相继推出5G手机,性能、外观持续优化,价格也不断降低,从最初的上万元降至两三千元。业内预计,2020年将可能出现5G“千元机”,相关体验和服务值得期待。 $ i( ^- @$ f9 h/ p" `& K7 g; I& s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2019年,我国的新药研发进入盛果期,信达生物研发的PD—1类肿瘤免疫新药信迪利单抗注射液被列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患者自2020年1月1日起即可享受医保;百济神州研发的抗癌新药泽步替尼在美国获批上市,改写了我国原研药“只进不出”的历史,该企业的另一款PD—1类肿瘤免疫新药百泽安去年底在国内获批上市,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2020年,随着这些新药适应症的不断拓展,以及其它新药的陆续上市,更多患者将享受到更多的高科技福利。 - g2 R1 d& h! h: i8 B% a
学风建设将更上层楼
/ R6 h9 I3 d6 [* t 良好科研环境支撑科技强国建设
( ]8 U4 f& x+ u* M7 ] N “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院士形象,主动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传递科学精神旗帜,接力科学精神火炬,续写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新篇章。”2019年12月3日,在中国工程院新当选院士颁证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语重心长地说道。 1 ~$ a0 O5 y$ }+ N6 s
正如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席南华院士所言:“学风就像空气,时刻影响着我们,如果学风不正,就会影响科技的长远发展。”针对圈子文化、论文造假等不良现象,科研领域的作风学风建设不断加强。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3年内取得作风学风实质性改观。同时,《意见》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可操作的整改措施,例如:每名未退休院士受聘的院士工作站不超过1个,退休院士受聘的院士工作站不超过3个,院士在每个工作站全职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3个月;在各种评审活动中“打招呼”“走关系”的,一经发现,立即取消资格等。
& D# m+ a: Y5 _ 本着问题导向、标本兼治的原则,中科院建立健全了院、分院、院属单位三级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管理体系,并将学风和科研诚信状态纳入院属单位整体评估范围;工程院对院士们提出“不忘初心,精忠报国”“珍视荣誉,固守长城”“牢记使命,薪火相传”的要求,从三个方面助推《意见》落地,即加强院士队伍建设、严把院士增选入口关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守正扬清;中国科协通过开展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专题研究班等活动,推进《意见》贯彻落实。
7 j$ _# d4 o8 G: M 2019年7月24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组建方案》,标志着强化科技伦理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2020年,我国的科技伦理建设将有新举措,科技创新活动将更加有序、规范。 . N# R7 z9 j J( }( r; t
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两轮驱动,学风建设与环境改善相辅相成。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研环境的不断优化、学风建设和科技伦理建设的日益加强,厚积薄发的中国科技未来可期! , x! m! R$ _+ N0 r! g, Z; ^
! H" |* L, g4 J# }# S% l ■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谷业凯、余建斌、冯华、蒋建科、吴月辉、喻思南、刘诗瑶、赵永新 ' F8 J( q: M/ E
END
7 g2 K$ F3 l9 X0 q. b3 H+ b ■ 免责声明|部分素材源自网络,转载仅为分享目的,我们保持中立。本平台仅提供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微信:NingboThree.
, \# T) _. R' s V2 h! N2 v& a( P NingboThree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8 Y2 U; t- U6 I6 E: S, {9 @4 C- S9 G8 s& ~1 [/ I3 o0 a
责任编辑:
, y' z8 y- T2 ^- e# [3 Z5 G* o* D8 A' p J' k% b; R/ j
' o. w9 {7 u/ b2 `) r6 C
8 `7 l. @% H, B& f: p+ V
5 y! I n4 ]' W&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