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 U& N) v4 \8 n
01炭疽病
2 [/ S% t. q3 [/ o# I
5 P8 ^0 r5 W. L9 T9 J 炭疽病是草莓上的常发病害,病原可为炭疽菌属的多种真菌,如胶孢炭疽菌、尖孢炭疽菌、草莓炭疽菌等,但以前者居多。 - n9 L' y( M q6 L# ?, N
叶片感病常见黑色水浸状小斑,部分慢性炭疽叶缘呈波纹状焦枯;叶柄、茎部染病有凹陷的纺锤形病斑;侵染中柱后,从侵口至中心坏死;果实感病病斑凹陷发黑,软腐而僵。
& }- u! l7 ^* h$ \; k6 p 虽然炭疽病在草莓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侵染,但尤以苗期、定植初期的危害最甚。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情发展很快。
- r U/ V, x/ }. ]) }/ K 防治时注意加强移栽定植前的土壤消杀,缓苗后用恶霉灵、嘧菌酯等灌根,间隔半月后再用活土君枯草芽孢杆菌+海精灵冲施;发病初期,可用福美双+溴菌腈+吡唑醚菌酯,赢极(75%肟 菌·戊唑醇干悬浮剂)等进行防控。
3 r0 r* ~4 E7 A2 B! W/ C 海精灵生物刺激剂根施型,治理作物因缺素、根系问题引起各种生理黄化,能够促进植物快速生长成活,海精灵不仅能够修复根系,还能补充各种营养,还能迅速恢复树势。
3 J2 h3 d! A$ B9 [; M7 v' t6 \+ Q! x 02白粉病 5 B' k8 I& Z R9 Q4 r
" L' h5 M8 h" ^ 白粉病病菌是专性寄生菌,寄生能力很强,在冷凉地区和设施栽培中高发,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花朵、花梗和果实,最主要的特征是受害部位有白色粉状物。 7 Z+ t$ T5 k/ ^3 t$ o* U1 E
该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10月上中旬为初发期,12月下旬进入盛发期。在连续阴、雨、雾、雪等少日照天气下,发生和蔓延迅猛。 7 g2 z7 j( D9 u0 a: u
农业防治方面,通风、降湿、保温是关键;药剂防治时,花前用保护性杀菌剂如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预防;开花期不宜喷雾,可改用硫磺熏蒸,阴天低温时可连续熏蒸;果期可选用醚菌酯、唑醚·氟酰胺、醚菌·啶酰菌、苯醚甲环唑+醚菌酯等,注意水打足。
8 C" w, `. d6 W8 `" }7 p) T 03灰霉病
5 g% z9 ~* Y1 k+ Z, n) a
8 ~. h( x6 V6 _# c 草莓灰霉病病原真菌为灰葡萄孢菌,具有传播快,发生迅猛,抗药性强等特点,几乎可以危害草莓地上部的所有器官。
/ b* Y" }) `1 u 叶片多从叶缘开始发病,向内V型扩展;花期感病,迅速枯萎;青果感病,病斑褐变发僵;近成熟果实感病,整果腐烂‘在湿度大时,病斑均可密生灰色霉层。 $ {* i: t% ~: [( S& h. O' }
因该病喜嫩嗜营养,故在草莓始花期至坐果期存在发病高峰,花期遇连阴天和光照不足的天气时,极易发病。 : h( h6 _. C8 p% Q8 M, L$ d [
花期发现花柄开始变红、下垂,花萼后有小红点时是危险的信号,需及时用药,如氟啶胺+异菌·腐霉利、环酰菌胺+醚菌酯、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等,保护+治疗。 3 G$ f( K. M+ v4 ~
04根腐病
& [! G. z& u4 g7 a6 L* |; Z
1 a+ G& Y1 J! L 炭疽根腐病 * w: o2 q) I4 z6 ^
0 I4 W# Z4 ?1 {( r; D" X; B" }
黑根腐病
5 P) b3 X+ T- r% D * ]* g( C5 b; x d( D8 b
红中柱根腐病
. B1 ]3 d7 V! j 3 _6 D+ o f9 _
黄萎病 ( ~6 z! t9 o( {' r0 [
实际上,根腐病是引起草莓根茎腐烂症状的一类土传病害的统称,病原菌的构成较复杂,如疫霉菌、镰刀菌、炭疽菌、腐霉菌、轮枝孢等,在表征上也有较大区别。
% B+ p i; u, v- c 炭疽根腐病:从外而内,病部红褐色。 " ]* P, s i/ d: G% \
黑根腐病:表皮和木质部分离,维管束变褐,须根发黑腐烂。 * N9 U- N7 @' E( y3 Z
红中柱根腐病:根部中柱变红。 # C" D% c: y' B& R' b
黄萎病:根茎横切面维管束环状坏死。
+ F9 [2 q" H5 Z! N* X' U 预防为主,做好土壤处理,移栽前用腐霉利/多菌灵/锰锌乙铝等+海精灵生物刺激剂蘸根;移栽后用噁霉灵、活土君枯草芽孢杆菌灌根;发现病株及时挖除,周围健株浇灌甲霜灵锰锌、霜脲锰锌等保护。 % N" P/ `9 r1 M- N5 p
活土君枯草芽孢杆菌,预防根腐等病菌,全水溶无渣可喷雾可滴灌,活菌大于400亿/克,真活菌,更靠谱!
/ Q7 O9 c3 N; q+ i. \ 05细菌性叶斑病 ' ]7 T, e* x# I: Y6 B
5 _3 N4 k* ]0 x( `; z8 V" [/ k7 p 草莓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菌为黄单孢杆菌属草莓黄单孢菌,主要危害叶片。 , W- s& |9 s: _
叶片染病后,发病初期出现褪绿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发展受叶脉限制,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融合,病斑处迎光看有菌圈形成,湿度大时有菌脓溢出。
& u5 |3 T+ P- r n# Y 该病喜高温高湿气候环境,苗期、定植前期是其主要发病。发病初期可用络氨铜、松脂酸铜、枯草芽孢杆菌、氯溴异氰尿酸、中生菌素,噻菌铜,噻唑锌等喷叶淋根。 : H- _" s3 p. d* f$ c
06蛇眼病 2 H: e9 I" t- R" C# b$ \
+ T, Y$ w0 J( w& J( m0 `* i 草莓蛇眼病也叫白斑病,病原为隔孢属真菌,主要为害叶片。
) x9 s9 N( F2 C4 T9 z 受害叶片初现褪绿斑点,后发展成中间灰白色或灰褐色、边缘紫红色的小圆斑,后期病斑表面有时着生白色粉状霉层。
1 c" Q Z0 N2 i0 H7 ~ b2 @# S% N 光照不足、连续阴雨天可加重该病的发生,有效药剂包含多·锰锌、氟酰胺、赢极(75%肟菌·戊唑醇干悬浮剂)、多抗菌素、吡唑醚菌酯、异菌脲等。 . L$ o) }! u- i6 Y/ l
6 q1 K! p* p4 r& A6 n0 h$ u# r, e
' y- b+ V. y0 E
+ P! r, _, v" z$ S& K* m& z8 D3 H$ }% S+ f/ ?) j" L3 |! x
% g( I7 X, }! O$ g* ~( @
8 {& y! G6 K+ B7 O
: I# o1 H, q; h. {- E, D4 {% }3 Z; k+ ^$ z4 }% } B
6 N3 I. a6 Y; g7 J" D/ z% h
6 }/ t f' J ?7 v! Y4 c/ z3 x2 ?- J2 W* U* h7 D" B: }: x/ E8 }&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