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常见的病害分析,田间实拍高清图片,附防治方案

[复制链接]
6 e/ h% R3 B% [4 G7 z

  01炭疽病

3 l" `: c. e6 M8 u
5 _5 X" d# U. N- J5 z E

  炭疽病是草莓上的常发病害,病原可为炭疽菌属的多种真菌,如胶孢炭疽菌、尖孢炭疽菌、草莓炭疽菌等,但以前者居多。

' w9 i* z, I/ t2 O2 b3 b

  叶片感病常见黑色水浸状小斑,部分慢性炭疽叶缘呈波纹状焦枯;叶柄、茎部染病有凹陷的纺锤形病斑;侵染中柱后,从侵口至中心坏死;果实感病病斑凹陷发黑,软腐而僵。

+ p$ X, X8 i1 n1 J8 u* j

  虽然炭疽病在草莓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侵染,但尤以苗期、定植初期的危害最甚。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情发展很快。

: K3 K7 w4 s/ S: a3 Y

  防治时注意加强移栽定植前的土壤消杀,缓苗后用恶霉灵、嘧菌酯等灌根,间隔半月后再用活土君枯草芽孢杆菌+海精灵冲施;发病初期,可用福美双+溴菌腈+吡唑醚菌酯,赢极(75%肟 菌·戊唑醇干悬浮剂)等进行防控。

' }3 @# V& T3 m- K: }

  海精灵生物刺激剂根施型,治理作物因缺素、根系问题引起各种生理黄化,能够促进植物快速生长成活,海精灵不仅能够修复根系,还能补充各种营养,还能迅速恢复树势。

. A1 a" d7 ^5 `% j- d7 l

  02白粉病

# v1 z! o+ b2 j) V) T
: _. y' s. G' H

  白粉病病菌是专性寄生菌,寄生能力很强,在冷凉地区和设施栽培中高发,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花朵、花梗和果实,最主要的特征是受害部位有白色粉状物。

+ j+ y5 \% i/ Y

  该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10月上中旬为初发期,12月下旬进入盛发期。在连续阴、雨、雾、雪等少日照天气下,发生和蔓延迅猛。

2 @0 |2 X6 y( O/ w4 g0 w( F

  农业防治方面,通风、降湿、保温是关键;药剂防治时,花前用保护性杀菌剂如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预防;开花期不宜喷雾,可改用硫磺熏蒸,阴天低温时可连续熏蒸;果期可选用醚菌酯、唑醚·氟酰胺、醚菌·啶酰菌、苯醚甲环唑+醚菌酯等,注意水打足。

3 D, B6 N$ J/ F m' u7 g) W b: ]

  03灰霉病

5 _) Q* C( C3 ~: [+ a, y' b+ K
! t o2 E& D: O% x V0 i3 ~

  草莓灰霉病病原真菌为灰葡萄孢菌,具有传播快,发生迅猛,抗药性强等特点,几乎可以危害草莓地上部的所有器官。

: |. z8 n% U; Q) @

  叶片多从叶缘开始发病,向内V型扩展;花期感病,迅速枯萎;青果感病,病斑褐变发僵;近成熟果实感病,整果腐烂‘在湿度大时,病斑均可密生灰色霉层。

# B3 R4 s5 p$ p5 ~' X

  因该病喜嫩嗜营养,故在草莓始花期至坐果期存在发病高峰,花期遇连阴天和光照不足的天气时,极易发病。

4 [9 t, z0 W4 }2 f4 |$ s0 A& t

  花期发现花柄开始变红、下垂,花萼后有小红点时是危险的信号,需及时用药,如氟啶胺+异菌·腐霉利、环酰菌胺+醚菌酯、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等,保护+治疗。

: o% X7 j2 e, h g' x6 j! ?

  04根腐病

0 Y9 ?( U; q G3 U
+ `) }4 u3 [3 E/ C: d

  炭疽根腐病

E. ~. Q8 M9 j7 s4 x1 I( V
& m2 ?4 P2 M- H0 G) ?

  黑根腐病

0 V4 [ h d9 _: s
4 M/ X6 X( E" W3 o6 L

  红中柱根腐病

' @; q7 s/ q% Z1 J! l! D% S) i. B
8 T0 l v0 s% y. a. r6 z

  黄萎病

: E S; k- u7 H5 _. a. s3 q0 k2 y' V2 Y

  实际上,根腐病是引起草莓根茎腐烂症状的一类土传病害的统称,病原菌的构成较复杂,如疫霉菌、镰刀菌、炭疽菌、腐霉菌、轮枝孢等,在表征上也有较大区别。

" w6 L- F/ [) P- t9 i8 |0 s

  炭疽根腐病:从外而内,病部红褐色。

' t3 d+ v: {$ p. ?; `! n

  黑根腐病:表皮和木质部分离,维管束变褐,须根发黑腐烂。

7 V! v5 Y& ~! [6 Z/ P0 C

  红中柱根腐病:根部中柱变红。

! H. d* X) l: K9 r

  黄萎病:根茎横切面维管束环状坏死。

0 `3 \ I4 N+ ~: v. \- F

  预防为主,做好土壤处理,移栽前用腐霉利/多菌灵/锰锌乙铝等+海精灵生物刺激剂蘸根;移栽后用噁霉灵、活土君枯草芽孢杆菌灌根;发现病株及时挖除,周围健株浇灌甲霜灵锰锌、霜脲锰锌等保护。

7 j+ x( @% Z; W: Z

  活土君枯草芽孢杆菌,预防根腐等病菌,全水溶无渣可喷雾可滴灌,活菌大于400亿/克,真活菌,更靠谱!

5 R9 a t+ }( N/ c: L( D6 C

  05细菌性叶斑病

& e$ l% a, }8 {3 S) g; `$ h, w
9 s5 e$ `2 O2 S

  草莓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菌为黄单孢杆菌属草莓黄单孢菌,主要危害叶片。

7 X3 g3 {2 l- |' [- L4 O; D

  叶片染病后,发病初期出现褪绿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发展受叶脉限制,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融合,病斑处迎光看有菌圈形成,湿度大时有菌脓溢出。

8 v; Y/ L; z/ q/ S( e

  该病喜高温高湿气候环境,苗期、定植前期是其主要发病。发病初期可用络氨铜、松脂酸铜、枯草芽孢杆菌、氯溴异氰尿酸、中生菌素,噻菌铜,噻唑锌等喷叶淋根。

2 m9 f4 u/ K. G4 A. J

  06蛇眼病

2 E/ y4 D1 Z1 d
& u7 F; p6 b% Z; C

  草莓蛇眼病也叫白斑病,病原为隔孢属真菌,主要为害叶片。

+ W" r' X: |# U, z4 B z

  受害叶片初现褪绿斑点,后发展成中间灰白色或灰褐色、边缘紫红色的小圆斑,后期病斑表面有时着生白色粉状霉层。

3 Z0 D4 b, g l- j' S

  光照不足、连续阴雨天可加重该病的发生,有效药剂包含多·锰锌、氟酰胺、赢极(75%肟菌·戊唑醇干悬浮剂)、多抗菌素、吡唑醚菌酯、异菌脲等。

2 Z1 r3 I. D, g2 o ! H; ]( K; g; A) p 1 U6 R1 W" ~9 _( k, ?0 ~5 o7 m( s. s8 K. \5 e5 A L ! L* i0 @% h0 C: [ : U+ @8 \0 C/ Z2 Z! B9 J) @: o9 R- K5 _) e$ K" g9 C# S! \3 n8 x, B % b0 [9 h' h6 M2 q8 u, y6 y2 m . [% ]) V) u7 ]4 g7 }8 t* _ 4 T6 r4 j1 h, y5 @/ `; U. u S/ O/ z. f5 c" a0 r6 ` # k. X' t( F6 `+ \( t0 n7 r- `, F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