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 E2 ?3 a3 Z8 e1 A$ { 野生的北海中华鲎 f0 g7 ^5 j9 m) {
鲎(小编注:音[hòu])是地球上唯一活了4亿多年仍保留其原始相貌的物种。作为四次物种大灭绝中存活下来的佼佼者,鲎熬过了地球上生物灭绝“最黑暗时期”,具有超强的生存能力。在鼎盛时期,鲎有上百种,随着人类活动加剧,栖息地破坏和过度捕捞,目前全世界仅存四种鲎,即分布在北美洲东岸至墨西哥湾的美洲鲎和亚洲地区的中华鲎、南方鲎和圆尾鲎。近年来,上海海洋大学胡梦红团队在鲎营养需求和体能恢复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已筛选出可使鲎免疫机能快速恢复的营养补剂和注射针剂,为稚鲎人工增养殖和成鲎体能恢复提供了技术支撑。正值第八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之际,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鲎专家组联合主席单锦城教授正式宣布胡梦红团队成为亚太区鲎观测站网络计划成员。
9 x! P# T; R$ U( i) b+ { 守护比恐龙还要古老的“活化石” & K9 ? l0 p/ t/ X% Z
中华鲎原产于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沿海地区,在我国长江口以南广大海域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地区均有分布。随着栖息地破坏和过度捕捞,中华鲎种群开始急剧减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将中华鲎定为濒危;2021年2月,中华鲎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5 L. b5 w/ n, M/ [ 长三角海域曾是中华鲎在中国最北的故乡,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中华鲎无法回到它们曾经的最北故乡。如何保护这一比恐龙还要古老的“活化石”?如何为其北归之旅保驾护航?胡梦红团队从2008年开始苦心钻研,围绕中华鲎种群资源调查、营养学、生理学、免疫学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为鲎种群保护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2016年获IUCN国际鲎资源评估组主席马克波顿教授邀请,正式成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鲎工作组亚洲区专家组委员。该工作组旨在重建和恢复海鲎种群,使得鲎能够继续为人类社会贡献力量。
1 ^" ~# t2 a: [: E& r. G5 s 2017年,胡梦红团队开始与我国鲎试剂龙头企业北海市兴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合作,在鲎资源保护上达成共识。针对中华鲎野外种群急剧下降的问题,胡梦红提出人工繁育大规格稚鲎人工培育以野外增殖放流,恢复成鲎免疫机能后放归原海域是最有效的解决对策。 * T5 O! d- S' [) A6 F# J
硕士生做鲎血蓝蛋白提纯实验
; u- T$ h* _% z 助力“蓝血居民”满血复活 4 q- V; W2 Z, k1 L' b) O
在2017 北海市“十三五” 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项目“鲎试剂及中华鲎生态利用产业链协同创新”资助下,该团队与北海市兴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积极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致力于中华鲎的人工繁育和成鲎体能快速恢复,为中华鲎的保育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其团队已突破模拟潮汐促排卵技术难关,相关成果《加速中华鲎成鲎性成熟的方法及应用该方法的养殖系统》已获国家发明专利。
* O6 l5 w4 {" h( Z1 `3 i) f. Y 作为成永旭教授带领的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水产动物营养调控和高效绿色养殖”一员,胡梦红团队将绿色水产养殖技术与现代细胞生物学技术相结合,通过调整养殖环境,评估营养需求,设计不同年龄段饲料配方,保障稚鲎健康生长,促进成鲎免疫机能快速恢复,使得这类远古而来的“蓝血居民”有了“营养餐”护身。 : O, u& q, Z" S# A9 j5 p
硕士生做鲎血蓝蛋白提纯实验 # o6 Q, N: Y( T. W8 B4 j* C
胡梦红说:“我们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完善现有的中华鲎饵料配方,优化现有养殖模式,将高效绿色水产养殖技术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推进产业合作和物种保护。”
+ t0 I7 d# Z1 l" Y6 |( m 亚太区鲎观测站网络计划成员宣布会上,IUCN鲎专家组亚太区鲎工作组联合主席,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重点实验室主任关杰耀教授评价:“胡梦红团队让中华鲎吃上了‘爱心营养餐’,为鲎资源的养护提供了新思路”。
" f5 Q. A5 D b8 r$ M7 k 作者丨吴金娇 通讯员蔡霞 * q8 V( a/ e/ }8 _' A
图片丨上海海洋大学供图 , k" y: y; K% O" D( e
来源: 文汇报
! U; C# O4 g3 H9 B/ @& j
3 g% Y/ J: I. X6 [( Y
9 k0 t* i+ p: k" _* D7 I" D; {+ s& X( J9 q. _% z
?" Y% \5 k% ], R+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