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9 H- g) y, m

* L, |1 {& h6 G$ J: I 
- A) n+ H0 _& X' \- o% c- J 
H4 x; q' `$ W8 c9 U# D- r
我国自主研发的全天候全疆域飞行的第四代直升机直-20
9 Y. G: p; }1 O+ M+ ~
时评/三杉 图/来自网络
/ l y2 V6 T; f6 V9 G0 j
昨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通用直升机直-20在雪域高原试飞,经受住了严寒天气的考验。公开了直-20高原试飞画面。
. V0 y0 @! |3 m: z2 g
想要研制出高原直升机,就必须攻克一项关键技术——旋翼防除冰,这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在7000米高度以下,当直升机穿越含水量较大的低空云层时,往往会因为低温、大湿度导致旋翼结冰,无法正常工作。
: n+ `% x4 W9 {3 @! s$ G 在直-20立项之前的十年里,科研团队就已经开始了旋翼防除冰的先期关键技术攻关,加上型号立项后的正式研制,前后整整20年,研发团队在设计现场研究实验参数,就是分赴高原、雪野,在极寒、高温、湿热等外场追着试飞的直升机奔跑。
9 l4 ^) x* r5 @* w/ W* ^0 ` 科研团队“四上高原、四进高寒”,并且通过了南方湿热环境的考验,试飞足迹覆盖了我国整个国土疆域。
* o+ G7 m. m& a# @ c
2018年2月,科研团队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成功完成最后一次试飞验证,这是直-20首次进入真实恶劣环境下验证旋翼防除冰技术,风险极高。
1 j1 U( [$ V0 \* d- Y/ l
为了拿到宝贵的数据,试飞团队一次又一次冲进结冰云层,成功完成了科研试飞任务。当直升机平稳降落后,研制团队终于完成任务而欣喜异常!
. ?9 ~3 R8 ?$ K. n. b) S3 V! F! }
2018年2月,成功完成最后一次试飞验证的那一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攻克直升机旋翼防除冰技术的国家。直-20也拥有了全疆域、全天候作战的能力。
! Y, e5 [/ l! T. F, ~
2018年2月,媒体曝光了直-20直升机的最新测试消息。媒体称,公开资料显示,直-20直升机装备的发动机为涡轴-10,发动机额定功率为1,600千瓦。直-20直升机发动机的技术水平、材料水平和工艺水平超过了直-10直升机的涡轴-9发动机。
$ s8 G' i6 a/ W
直-20作为一款全新型号的直升机,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直-20在航电设备上的优势,能更适合现代化作战的需要,中国在面对复合材料和碳纤维材料,发动机技术等各种封锁的环境下我国研制出直-20中型通用直升机,实属不易。在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中直-20惊艳亮相。
1 j% U. }; v4 p( L0 P: c3 N
直20通用直升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中型双发多用途直升机,采用单旋翼带尾桨、低位后置平尾构型,采用低阻气动外形、高性能旋翼气动布局总体设计,配装两台国产的先进涡轴发动机,应用电传飞控、旋翼防、除冰等新技术,能在昼夜复杂气象条件下,遂行机降和运输等多样化任务,具有全域、全时出动能力,兼具良好的平原和高原使用性能,具有良好的扩展兼容性,基本运输型可快捷拓展为其他任务状态。
1 g7 n, h$ K, T4 \) n 直20具有强大拓展能力,能满足我陆、海、空三军通用,其中直-20强大的改装能力,可满足海军对于反潜直升机等多种任务需求,海军正在建造直升机航母―075型两栖攻击舰......我国军用直升机存在巨大需求空间。
M/ Z0 l0 C8 @. x- D/ @7 f
未来我国直20直升机将成为我国军用直升机的主力机型。
2 e3 {7 R5 N# q6 ]- c
我国国产第四代直升机——直-20,可以全天候、全疆域飞行,代表着我国直升机目前最高水平。
5 S* U b1 B1 R) t }
在这里要感谢研发团队的艰苦努力,才得来今天的成果,又为我国国防建设,增添了一种新的高水平的利器。
9 j9 d$ u; P$ M. ?; o, Q) T2 S1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