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z, R* H% w5 d4 c) R
6 c0 k6 m3 C7 y, d/ X: L" d, \ 中国海油首个海上风电项目装机现场 曹晨光 摄
0 [0 Y1 ?3 S' ^8 \! P+ s* ? 6 {) E# `* _2 e' e
7 n% x% R( R6 X8 T% ^ 中国海油“护卫”号海上风电施工安装平台正在安装首台风机 中国海油供图 4 k) N- m6 b1 g1 x5 l, U
! _$ v9 |4 Q2 Q5 H, t5 R" U
本报记者 鄂歆奕 1 e/ I/ r: F4 Y1 R: z9 R+ E: n
能源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3月22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我国能源革命方兴未艾,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形成了多轮驱动的供应体系,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处于世界前列,具备加快能源转型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 l) j4 d6 W Q: f: @: ? 去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超预期增长,超出了能源供应链的弹性范围,导致部分地区煤炭、电力供应出现时段性紧张。可再生能源供应、能源转型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之一。不久前,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深度分析了海洋可再生能源行业现状,跟踪研判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
, _4 J: {" g/ z1 ?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高速发展
) ^) k3 K6 v3 P2 M8 s9 k: x 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电(不含抽水蓄能)和生物燃料,也包括海洋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海洋风能、海洋太阳能、海洋氢能、海洋生物质能,都属于可再生能源。 & ]# o7 k1 S# B9 w3 Z$ w# G7 x: E
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高速发展。据国家能源局官网消息,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34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1%;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稳步增长,达2.48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9.8%。同时,可再生能源持续保持高利用率水平。
0 @& ]8 \) u9 d6 H* N" N 放眼全球,可再生能源持续快速发展。《报告》指出,2021年,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并未受到全球疫情蔓延的影响202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预计为8.046×1012千瓦时,同比增长7.6%,占全部发电量的30.3%。 2 u4 u2 g* m/ m2 t7 s. n
2021年11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达成共识,签署《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公约》要求各国“加紧努力”,逐步减少“有增无减的煤电”(即不使用技术控制碳排放的发电厂),还呼吁结束“低效”的化石燃料补贴。 # b1 f% ?/ H' ^6 V' M3 t
展望2022年,随着公约的执行,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3.03亿千瓦,同比增长9.4%,发电总量达到8.603×1012千瓦时,同比增长6.9%。
+ m* [3 O3 h! }' R 海上风电行业预期乐观, e5 X4 ?& P; Q
去年,全球海上风电发展速度大幅加快。 0 k- U+ h! r q5 [
2021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超57%,累计并网装机规模达5500万千瓦。根据《报告》,海上风电新增并网装机规模排名中,中国稳居全球第一,英国、丹麦分列第二、第三。从建设区域来看,全球海上风电已从欧洲北海、西太平样扩展至北美、南美等更多区域。
5 L; d$ u3 E" d 2021年,中国海上风电新增并网装机容量达1690万千瓦,年增长率超277%,新增装机和年增长率均创历史新高。《报告》指出,海上风电整体竞争日趋激烈,平均单机容量稳步提升,产业链条日趋完善。整机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出口型基地分布在江苏、天津。值得关注的是,各级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维持了行业对海上风电发展的乐观预期。
2 @3 X9 I! l. b& I k4 K" l 展望2022年,随着中央财政补贴将完全退出,海上风电发展面临较大压力,预计新增装机规模降至460万千瓦左右。2023年后,随着风机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恢复,海上风电装机量将逐步回升,重回快车道。
2 P2 y$ T Q3 x% Q5 e* h% r 海上风电工程装备中,《报告》重点关注了风电安装船舶等。2021年,中国海上风电安装船供应远不能满足需求。同时,抢装潮催生安装船舶市场紧张供需。
8 O8 O( B6 E2 M: A d8 t, E# N 预计2022年,中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预计大幅下降,对海上风电安装船的需求相应下降。在役船舶安装能力将超过市场需求。同时,更新换代也将加速推进。 ) c0 W% `. Y. `9 Q" ?4 G
技术发展聚焦四个方向
6 R- d; A0 t b 《报告》梳理了4类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前景。
: j$ e6 R4 h" J% k2 p+ Y$ Q/ M3 r# \ ——潮流能、波浪能和温差能是未来海洋能的重点发展方向。
+ v3 a' b; Q& p0 {( ?7 y 海洋能全球资源储量巨大。国际可再生能源署2020年发布的统计显示,全球海洋能年开发潜能在45万亿千瓦时至130万亿千瓦时之间,为当前全球用电总量的2~5倍,整体能源储量巨大,其中波浪能、温差能的资源储量总和占比达96.2%。 T+ R, k+ u$ w D
长期以来,海洋能技术发展缓慢且商业化程度不高。其中,潮流能技术发展相对较快,波浪能多种技术发现正在蓬勃兴起,温差能技术尚处验证阶段。
T9 d* ]$ R. Z 潮流能、波浪能和温差能资源储量十分可观,尽管此类项目装机容量不高,但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未来10年,装机容量或快速增长成为增量主力。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计,到2030年,海洋能累计装机容量或达到1000万千瓦。 + X+ Y) ]- \+ Q/ O
——光伏是未来低碳能源体系下的主体能源之一,而海上漂浮式光伏拓展了光伏产业发展空间,是未来光伏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2 q1 K) Z3 d# f. i$ e: A 漂浮式光伏相比陆上集中式光伏具有技术优势,但尚未完全成熟。目前用于内湖(及内陆水域)漂浮式光伏的浮体技术已接近成熟并实现商业化运营,海上漂浮式光伏还处于技术研发、验证和工程示范阶段。漂浮技术内湖移植到海上需克服抗海风、抗波浪、抗腐蚀和锚固等多方面技术难题。
: ]2 v- U8 A/ Y8 _: n ——海上风电制氢技术备受关注,规划项目领跑绿色氢能生产领域。
1 N& J% Z: {0 R, g4 M) p, _- }% e 据统计,截至2021年一季度,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包含已建、在建及规划项目)已累计达到约3200万千瓦,主要集中在欧洲北部地区,德国、荷兰、丹麦和英国等国家占比高达98%。 5 @' n" {; z9 z2 e4 U
目前,海上风电制氢产业还处于商业示范阶段。海上风电制氢到2025年前大规模商业化推广的可能性不高,主要源于经济性不佳、氢气终端需求尚未有效激活、政府补贴政策滞后等因素。 ) d6 C7 m9 G1 h9 r) [5 U
——海洋生物质能潜力巨大,成为当前生物质能领域研发热点。 4 r5 W/ i* ~1 J8 B! r$ D' H' H
海洋生物质能是海洋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将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贮存的能量形式。海洋生物质的主要来源为海洋藻类,主要包括海洋微藻和大型海藻等,这也是当前生物质能领域的热点和潜在发展方向之一。我国拥有217万平方千米的海洋滩涂,可以发展海藻生物质能的空间十分广阔。目前,微藻生物质主要为陆上养殖且尚未进入海洋能源利用阶段,海藻转化乙醇技术还处于研发和起步阶段。
, m. q, ]. O2 P2 s2 e 国际低碳兼并购呈整体上升趋势
% S/ c; u4 s: H8 ~% k 《报告》选取2011年~2021年海洋油气权益产量排名前列的30家公司,对其低碳投资动向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近年来,低碳兼并购交易数量与金额整体呈上升趋势,收购与直接投资是国际石油公司快速开展低碳业务的重要方式,低碳兼并购涉及的技术与地区呈多元化发展态势,海上风电正在成为国际石油公司海洋可再生能源兼并购的重点。
2 s: F* z4 P+ f4 r 在对2022年国际石油公司低碳投资展望中,报告分析,国际石油公司未来的低碳投资将同时注重前瞻性与经济性,多元化稳定化推动能源转型,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9 ~, B" P! x- A
——能源品种与技术将更加多元化,国际石油公司将更加注重前瞻性投资。预计海上风电产业逐渐走向深远海,将有一批新的项目进入示范或者试验阶段,例如海上风电制氢、海上光伏、海洋小型核电站、海洋温差能、微藻固碳等。其余海上可再生能源产业可能仍处于探索或试验阶段,海洋油气公司或将在这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实质性推进作用。
& e' D; Q, N1 z+ h: I: z( a8 I* G ——已经实现规模经济的低碳产业将会进一步受到国际石油公司关注,能够助推自身低碳转型。尽管需要注重前瞻性,但成熟的低碳项目及资产是能源企业减少或抵消自身碳排放的重要举措之一,例如风电及光伏产业。此外,电气化水平提高与氢能经济的爆发或将导致国际石油公司更加注重产业终端环节,政府授予建设的加氢网络与充电网络将在欧洲广泛应用。
7 ^$ D, ?3 Y1 r: N7 X a' E. {! o8 N: z( p5 g4 Q
& P+ w, V8 w% a z: t( M/ l
- k2 N/ N& D; K
/ ]. v8 w& r# l$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