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R; q* ]5 ~9 a1 k* p; x$ L$ |4 A
/ ]1 r$ w& @" ^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筑峰人才工程”教授、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陈显尧所在的科研团队,联合新南威尔士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John A. Church教授、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Xuebin Zhang高级研究员和中国海洋大学在读博士生王金平,围绕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上首次系统评估了气候模式预测未来海平面变化的能力。
8 d& e5 i1 c6 A+ o3 c2 N ' Y6 e% z2 ^5 T% q, i
9 [, v+ ]( V: t. \ 海平面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反映了来自海洋、大气、冰川、冰盖及陆地水储量等不同气候系统的综合影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简称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Fifth Assessment Report,简称AR5)和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pecial Report on the Ocean and Cryosphere in a Changing Climate,简称SROCC)对历史和未来时期的全球平均和区域海平面进行了模拟与预测。通过对比观测数据,历史时期的全球和区域海平面的模拟能力已有显著提高,但对于未来海平面的预测能力仍未有系统的评估。 5 x I2 ~$ Z# E. _/ d" g* {
3 l1 ^# e$ ~# K& D0 A o0 U
* r7 d9 T& s. U) }0 H 研究团队利用卫星高度计和全球海洋验潮站观测,首次严格评估了IPCC AR5和SROCC报告中对海平面在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三种代表性浓度路径(低浓度路径RCP2.6,中等稳定路径RCP4.5和高浓度路径RCP8.5)下的上升速度和加速度的预测能力。研究表明,在考虑自然变率和垂直陆地运动后,模式预测的2007-2018年间全球和区域平均海平面上升趋势与实际观测吻合得较好(90%置信区间),上升速度约为3.6-4.1mm yr-1。实际观测的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加速度(1993-2018;0.053 ± 0.026 mm yr-2)和验潮站观测的区域加权平均海平面上升加速度(1970-2018;0.063 ± 0.120 mm yr-2)高于RCP2.6(0.035 ± 0.052 mm yr-2)的预测,介于RCP4.5(0.048 ± 0.048 mm yr-2)和RCP8.5(0.067 ± 0.049 mm yr-2)的预测范围之间,但区别并不显著(90%置信区间)。研究指出,由于自然变率的存在,需要更长的观测和预测数据才能够给出更高信度的海平面上升加速度的评估。这一研究结果增强了我们对未来十年海平面模拟预测结果的信心,为政府部门面向未来海平面上升制定应对与适应性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体现了中国海洋大学在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方面已逐步走向国际前沿。
# T/ |! |! D- d7 Z0 ? # O* h- }! a. F3 x! f6 d) Y- g
6 f1 k+ Y) r- @5 T1 l6 P% y0 E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2月12日对上述成果发布了线上报道(标题:Reconciling global mean and regional sea level change in projections and observations,《协调模型预测和观测中全球平均和区域海平面变化》)。这一合作研究工作由陈显尧教授团队成员、中国海洋大学在读博士生王金平为第一作者,彰显了学校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的积极投入和高度重视。
* x$ {" v C" ~- ]2 K
2 P$ {. a, I! Q% {! ? ) g* {4 W+ [) ~0 n' z2 R
) u1 h7 g: }8 \$ I8 O, E+ f! N" D& q
7 o/ X, ?: P" P5 X+ x
5 r/ Y1 h- Y5 M1 r& t9 | 历史观测和模式预测的对比。a:2007-2018年间全球平均海平面[mm],b:海平面上升速度[mm yr-1],c:海平面上升加速度[mm yr-2]。图b、c中误差条表示90%置信区间。 & h6 S; c7 X' u2 W# P5 \. K
4 Q; Q6 j K) m, Z / G3 M: i, j. o% J4 c: Z
举报/反馈
4 o) r; h5 c' }! _3 q& V& u . a5 c* }/ c# n% \- s
' v0 F# C, ? {; ?, G
/ K# v" t U1 N; s' D' \; o3 }
\% X9 j) d4 Q6 M: E! R( n
9 d) W5 _3 e5 g) Y, v5 G;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