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t/ z9 T$ y' ?" t% D ◎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王健高
- C# v% j s2 k- c. Z8 Y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外景。受访者供图
; R2 j/ n0 C7 H7 x( ? 6月12日,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下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两周年的日子。
$ E! @) d3 O4 t' K; ^$ W) n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了解实验室研究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系统布局和自主研发海洋高端装备等情况。习近平说,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关键的技术要靠我们自主来研发,海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 $ N0 N5 A3 H% A. E3 {" Y
两年过去了,这里发生了哪些新变化?现在,与科技日报记者一道,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寻找答案。 ! u5 D/ }! @0 r9 ]: Z0 m
寻找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世界之最”,这里可提供有力答案 6 r! _# n9 U# o5 g1 Q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一楼展厅。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摄
/ B, M! g4 `( G q/ Y; Y0 c 进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展厅,12艘科考船的缩小版模型展现在科技日报记者面前: ! ?+ q; q9 T; ~! k6 C
“东方红3”船,全球最大的静音科考船,可全球无限航区航行,其优秀之处在于“‘静悄悄’地拿到最精确的数据”;探测深度可达11000米的马里亚纳海沟,我国最先进的科考船“向阳红01”完成了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搭载了“十八般兵器”,可给海底“测体温”,被誉为海上“移动实验室”的“科学号”科考船……
) l! E! A# v* f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深远海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拥有近30艘科考船。科研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一个类似于“滴滴出行”的平台,“我们打造了这个共享平台。在这些科考船的空闲时间里,使用者可提出申请,‘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实现它们的最大价值。”
! V3 Y" X1 C- b" C5 I2 V) a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深远海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拥有近30艘科考船。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摄
6 k8 v" M1 g, @! m; ]% E 开放与共享成为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重要特征之一,但不是全部。“突破世界前沿重大科学问题,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率先掌握颠覆性技术”才是该实验室的使命所在。
1 G6 u0 u/ m8 `3 k( d 两年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不忘初心,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果。如果你想寻找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世界之最”,这里可以提供有力答案。 0 W0 `' h: q5 a) {+ U
“蛟龙号”模型。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摄 + ^+ V9 X5 k% r$ Q* [3 O
给深海装上“人类的眼睛” 7 Z9 T" K9 J9 `( q5 L
可以“看得清、查得明、报得准”
% c5 k' B! j( x: B0 d; k 蔚蓝色的地球上,84%的海洋水深超过2000米。遗憾的是,人类对2000米以下深海了解限于“点和线”,不够全面和立体。比如,在神秘的深海中,海水运动有何种规律?海温变化如何影响气候?如何更加清晰地观测海洋的动态并准确预报?
{: l; I+ [4 c# B 通过卫星遥感、水下机器人、超算等技术,实现对海洋表层、海洋深处、海底等的立体观测,相当于把深海大洋置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建立可靠准确的模拟系统,实现目标海域“看得清、查得明、报得准”。这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透明海洋”计划的目标。
4 W- d6 F& Y4 n 科研人员采集的“深海富稀土沉积”。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摄 " z2 W8 d9 E# |6 g& j0 k0 T. l
一块偌大的屏幕布满展厅一角的半面墙,“透明西太平洋—印度洋—中国海(两洋一海)观测系统”透露了身份。记者了解到,这里以深海大浮标和潜标为主体的“两洋一海”观测系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区域海洋定点观测网。
8 j2 e: F2 \0 G3 a$ v9 { “透明海洋”计划已成功突破深海实时潜标系列关键技术。成功研发面向全球海区系列大浮标观测系统,全球最大的区域海洋定点观测网——“两洋一海”观测系统关键海区实现实时化,进入实时传输新阶段。迄今,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两洋一海”关键海域有108套深海浮、潜标在位稳定运行,其中深海潜标观测系统100套,大型观测浮标系统达到8套。 ; o4 S+ V* _2 E. \
基于观测支撑,跨尺度跨圈层能量物质循环认知体系不断完善,在波浪、亚中尺度、中尺度为代表的多尺度海洋动力过程、中纬度与热带多尺度、跨海盆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观测与理论的进展有力支撑预测水平的提升,台风预测取得了重要突破,高分辨率海气耦合延伸期预报体系实现常态化运行,并形成支撑服务能力。
( M) q) r2 X7 E# G! y2 N “与鲸共舞”的水下滑翔机
* v1 \. `9 b; D' V' G7 a* J 已经创造多项纪录
' N- K0 z/ j* P, h/ @7 c( x 外表不起眼,内含“高精尖”。这句话是对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一些装备的形象描述。
& b; }) P% L& u9 d. @ 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车间里,通体黄色的“海燕号”水下滑翔机吸引了科技日报记者的注意。 - i" v5 R7 o; |2 }2 i% M- b) E" S( }
科研人员告诉记者,海洋观测与探测联合实验室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燕”水下滑翔机工作深度达到8213米,创造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海燕”长航程水下滑翔机持续观测里程达到3619.6公里,刷新了国产水下滑翔机续航最长纪录,为开展深远海组网持续观测提供了重要平台支撑。
/ }8 P" H6 l: {8 v 自主设备拍摄的深海鱼类。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翻拍
% r$ B, ?2 @1 K4 w4 }8 f- }! ^( h" i, K 两年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科研领域多次实现重大突破。前不久,这里推动建设的目前国内最大、全球先进的“深蓝号”远洋渔业捕捞加工船,成为我国南大洋研究的流动“实验平台”和远洋渔业开发的“流动工厂”。 - T4 M8 n" D3 X$ X* }# X0 Z( R+ _
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正式运行,科研团队使用“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克服重重技术难题,完成目前全球最高分辨率500年的地球气候变化模拟实验数据,于今年6月8日向全球开放共享。 & w+ J* x0 B, e, b: b
“蓝色药库”梦想 ' e6 W! g- u+ U6 C
正从这里走进现实
* @) T; x% w7 f( o 人类药物主要源于陆地,但使用多了,可能产生耐药性。于是,向大海求药成为当务之急。 * i5 [5 k, u6 N- y. t+ ^+ e
两年前的6月12日,总书记视察期间,特别听取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关于海洋药物研发情况的介绍。管华诗院士谈道,自己的梦想就是打造中国的“蓝色药库”。总书记表示:“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
2 Q9 P- R9 g2 J' v 为适应在深海下生存、繁衍、防御,深海生物进化出了独特基因,可耐寒、耐热、耐高压等,能够产生结构奇特、活性多样显著的海洋天然产物,它们为现代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结构信息。 # z$ A; `' C) A! R% Q2 E/ \
为实现“共同的梦想”,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积极打造“超算与生物实测耦合”的海洋创新药物开发技术团队,建立了“快速、高效、准确”的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体系,完成了20亿次药物模拟比对筛选,构建了全球首个包含3万余种海洋天然产物的三维结构数据库并向全球开放共享,该数据库包含1700余个药物蛋白靶点。 # w0 f2 ?4 P! y5 g
今年疫情防控关键期,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自觉担当,精准筛选确立7个药物靶点及时向全球开放共享,全球近180家科研院所、药企下载使用,有效助力疫情防控药物研发。
. G) E2 u! ^- |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我们将继续深深牢记总书记的亲切教导和殷殷嘱托,不负韶华,努力拼搏,加快建设跨学科、高强度、大协作的协同创新大平台与综合性基地,在建设海洋强国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中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
1 H. d1 a" a4 L4 Y3 D 猜一猜,这是什么骨骼模型?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摄
* N, @+ y; a2 E" ^, } a8 o! c 来源:科技日报 ) m0 M. z8 I6 X* r' ~0 b0 C# j
编辑:刘义阳 . M2 r) A4 y8 P" s9 {) s* B
审核:王小龙
, e5 D& `% J: J 终审:冷文生 9 O( a- {7 v$ M0 a
" G( L- |$ @; l# I; A( s
1 D, j) z _; z3 S' K! K, y- M6 U
: ~/ m5 S$ r* E+ n7 i% S8 y9 k8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