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潜艇突然亮相,外形独特,是中国海军自用,还是要出口?

[复制链接]
2 b; F( Y, m! V4 l2 i
7 ]4 V; d$ w% U( z; Q+ v

今年年初,一艘此前鲜为人知的新型潜艇突然出现在网络上,一度引起了国内外军事爱好者与相关从业人员的热议。

( Q$ D. U4 b( W" _

从照片上看,该新型潜艇的尺寸似乎比已知的所有国产潜艇都要小一些,外观有点像前几年曝光的MS200型外贸潜艇。

0 N) v$ i8 X2 }+ a4 s

从指挥塔围壳上的白色标记判断,该潜艇应该正处于测试阶段,但具体用途尚不得而知。

; B2 n! G" x7 ~* B

值得注意的是,该新型潜艇并没有采用国产潜艇上常见的围壳舵,而是采用了与德国214型潜艇类似的艇艏舵。

* L' p+ |3 e8 c
4 R0 v/ ?9 H: _

潜艇的水平舵一般会安装在指挥塔围壳上或艇身靠前的位置,前者的操控效率较低,但方便靠泊,后者操控效率较高,但靠泊不便。

2 t' |: N& R. w, |

中国此前所有的潜艇均采用围壳舵布局,该艇采用艇艏舵说明中国潜艇在总体布局上已经有了一些多元化的尝试。

% @7 o: ]& _/ q( W! L" e: r1 E

除此之外,该艇的指挥塔围壳与此前的国产潜艇相比,也显得更为低矮与圆滑,与艇体之间的过度也更为流畅,多少带了点德系潜艇的影子。

* E8 o( G/ D( \" e, ^( o

从历史上看,中国在潜艇指挥塔围壳的设计上曾走过一段弯路。

8 T# m: y+ b7 n8 {$ C. H

当年039型常规潜艇刚诞生时就由于指挥塔围壳设计问题导致航行时噪声与阻力过大,艇身重心偏高。

8 k/ z! e7 C2 Y2 \) ^
% {$ I6 e7 K: E. L s' X

好在最新型号的039在指挥塔围壳上进行了三元流体线型设计优化,还增加了隐身设计,大大减小了航行时的阻力与被发现的几率。

p7 p8 n- L5 p4 `3 j# a! W

除了常规潜艇外,中国的093A型攻击性核潜艇和094A型战略导弹核潜艇也在指挥塔围壳与艇身结合部增加了圆滑过渡的填角,以降低在水下航行时的噪声

" u0 S/ b' j0 S8 F$ @0 D, a' |( l& b

由此可见,新型潜艇在指挥塔围壳上的这一并不太起眼的变化十分符合当前潜艇发展的大趋势。

Y9 b: K) Q- \9 c8 r

美国著名防务观察家萨顿认为,这艘尚不知具体型号的潜艇很可能是一艘单壳体潜艇,配备有四个无重复装填功能的鱼雷发射管。

; A# N, ^/ d8 a9 Z" ~2 t* i0 B9 h
: i+ A) ?% s7 x& D" W+ x% H

根据与潜艇上的人物进行对比来看,该潜艇的长度大约在50米左右。

3 g7 P0 J/ U2 Z7 x7 B( F

如果按照这个长度推算,那么该艇的排水量估计应该在600吨左右,航程约为2000海里,最大潜深约200米,海上续航力约为20天,艇员大概在15名左右。

5 R8 u3 p" _- p& T7 s$ G

也就是说,该艇的性能与主尺度大致与另一款外贸潜艇S600型基本相当。

' `; j' w; j& k! O! ]5 W J

如果该新型潜艇如萨顿所说的那样采用了单壳体结构,那么该艇又创造了一项国产潜艇的记录。

. H' z) U$ p3 W; E5 d. `/ j: ]& M

要知道,由于中国的潜艇工业长期师承前苏联,此前中国所有的潜艇均采用了双壳体结构。

% w. H1 v& Z. x2 R7 O) a T
% R. @" R4 h9 B$ W0 m; [0 @& n

双壳体潜艇的特征是耐压艇体由一层完整的外壳(大部分为非耐压结构)所包覆。

: C; C3 b6 _* S' M

这种结构的潜艇虽然在抗毁性与储备浮力方面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排水量偏大,导致阻力和噪音过大的弊端。

- y2 Z! v, H1 h8 J$ @/ \7 p

而且在水下吨位相同的情况下,双壳体潜艇的耐压艇体容积比单壳体潜艇小得多。

9 H t& n. [: y% f

与双壳体潜艇相比,单壳体潜艇的艇体全部由耐压壳组成,其优势在于结构比较简单,水下性能与隐蔽性更好,耐压艇体的容积更大,且更适合浅海作战,缺点是制造与设计难度较高,尤其是对材料要求较高。

3 @ E% \1 j0 I
8 V8 `6 a# ?* \- A; e- ?& @

由于我国近海海域的水深较浅,因此单壳体潜艇显然更符合于我国的国情,也是今后国产潜艇发展的方向。

k- v& J- e2 {( k8 H3 n

那么,这艘新型潜艇究竟是解放军自用,还是专供外贸出口呢?

% S! n3 Z" V- v, d8 [

笔者认为,从目前已有的信息判断,该艇自用的可能性不大。

?4 C* M! u' Y6 Z

首先,就单壳体设计来说,最早就是出现在外贸潜艇上的。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提升潜艇的部分性能,另一方面也可以顺便进行技术探索,为未来的国产单壳体潜艇积累设计经验。

' |) y9 l7 d5 ~3 M% y8 F% n

本文开头提到过,该潜艇的外形与用于外贸的MS200型潜艇十分相似,因此不排除二者有某种技术层面的联系。

: B" f/ V) z- b. l( d5 ~, h
& Z {& e. g4 K& ^9 H

其次,这种吨位较小,性能有限,缺点和特点都很鲜明的潜艇并不符合中国海军当下的需求。

6 J% T! T& X# {+ S9 h* G

中国海军的主要作战对象是在第一岛链附近活动,且具有相当海上军事力量的强敌。

! ^4 d4 E& W' m6 |1 R

也就是说中国海军需要的是一款像039B/C这样综合性能强大,且更加注重反舰与反潜能力的中型常规潜艇,而非这种排水量仅有几百吨,更偏向于多用途(侦察、监视、巡逻、特种作战任务)的小型潜艇。

) Z5 G, f) n% ?4 g- q" x

这种“样样通,样样松”的“万金油”型潜艇其实更适合在小国作为主力潜艇使用,并不适合在高烈度的海战中执行作战任务。

: ^* Q8 e: \- p) S O; y
2 t8 X4 }# y6 l: Z K$ q

事实上,中国近些年曝光的新型潜艇可谓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

" Z8 H4 q( [/ q. B/ h! b0 O

其中既有解放军自用的型号,也有用于外贸的型号,还有一些则主要用于新技术的验证。

. O$ n" t; a4 Q ~- R+ {

这些潜艇虽然在尺寸与定位上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普遍采用了单壳体设计与AIP作为动力。

! ]3 Q; g, @* S7 o) `; \2 v5 e

早在四年前,中国江南造船集团就曾曝光过一艘此前从未见过的神秘潜艇。

7 ?! F8 c" ^% U2 V

从外观上看,该潜艇为水滴型设计,长度大约在50米左右,可能也采用了单壳体结构。

2 U. I/ a/ A6 R# g$ f
4 ?( C; p4 e, }' M

最令人惊奇的是,这艘神秘的潜艇竟然没有大多数潜艇的标配——指挥塔围壳,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很小的弧形凸起。

, F( p! l" |; j- w

在潜艇的发展史上,此类“无头”潜艇虽然数量不多,但也不是没有过先例。

) ^ ?3 L0 r; }$ o8 l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苏联就曾设计过一款“无头”的Project 673试验核潜艇,而前些年,法国也推出过一款“无头”的SMX-31未来潜艇。

O3 O4 V: m5 c) Q: Y8 m/ {" ?

二者虽然相隔了半个世纪,但为了减小水下航行阻力,提高航速,都不约而同地取消了指挥塔围壳。江南造船集团能在该潜艇上采用“无头”设计,可谓是开创了国内潜艇设计的先河。

+ {9 _; ~) o3 x6 A" m, x( u, h$ H
2 ~2 s$ @ T) D- M8 A8 g0 d0 u

值得一提的是,这艘“无头”潜艇除了没有指挥塔围壳外,甚至还找不到柴电潜艇上应有的通气管,也没看到声纳和鱼雷发射口。因此有分析人士猜测该潜艇有可能是一艘装备了AIP系统的试验潜艇。

/ ^; T& q M) l$ N3 l

长期以来,提升潜艇的水下续航能力一直是潜艇设计师们努力追求的方向。

. H* I/ C& u+ I6 D

在战时,能否在水下潜伏更长时间往往关系到常规潜艇的生死存亡。

' H, Q4 K! C3 g# n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的不少潜艇就是因为频繁浮出水面进行换气充电而遭到盟军海空反潜力量的沉重打击。

: C: F9 {/ E. s3 D

为了让己方潜艇能在水下多待一会,德国的技术人员开始研制不需要空气就能运行的动力系统,这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AIP系统。

, ?5 U! ^, s' H
% {+ f0 U" Y" ]: B4 b" g0 a1 U, Z

目前,AIP系统主要有闭式循环柴油机、斯特林发动机、燃料电池和微型核反应堆等若干个技术分支。

7 y0 n* L. t3 {5 N

而在这其中,技术最为普及,使用国家最多的是斯特林发动机。

0 J; y1 t+ P8 n2 W' i$ _% M

斯特林发动机由英国物理学家罗巴特·斯特林发明,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气缸内工作介质(氢气或氦气)经过冷却、压缩、吸热、膨胀为一个周期的循环来输出动力,因此又被称为热气机。

: q+ D& V8 M) Z) t( J3 ?# C

斯特林发动机具有结构简单,噪音小,燃料与环境适应能力强等优点。中国所有的AIP潜艇,无论是自用,还是外贸均采用了这一技术。

) P3 p c- M; m C7 K
! V6 _+ `) M; F8 I3 b; M3 U

据传,某新型国产斯特林发动机在功率上已经达到了空前的320千瓦,是目前国际上已知单机功率最大的斯特林发动机。

; t- H* R+ K( t' C

当然,除了有可能采用斯特林发动机外,这艘“无头”潜艇也不排除是一艘全电推动的潜艇。

" X M. ^; {, d: Y' A! j7 @ x, e

虽然斯特林发动机有不少优点,但也同时存在着响应速度慢、对减震系统要求高,增加功率难度大等问题。

9 m+ p( m* s6 m# q( d

日本就是因为对斯特林发动机的缺点心生不满,在第11艘“苍龙”级潜艇“凰龙”号上转而改用锂电池。

6 H! I0 m4 H/ `( D/ i
2 b+ ]; q0 u7 ]& A- T

锂离子动力电池在提高常规潜艇续航力、高速机动性和隐蔽性等方面有着相当大的潜力。

; P- b2 a( K5 R/ e$ }- c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锂生产国,同时也是锂电池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因此在该潜艇上应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也并非完全是异想天开。

. w/ B9 Q* X* [, y d) \4 @

当然,以上这些也只是笔者的个人猜测,该艇究竟用的是什么动力,恐怕还需要假以时日才能真相大白。

5 @) R" S8 J" V4 ?( a

从种类繁多的外贸潜艇,到鲜为人知的新型潜艇,再到更为神秘的“无头”潜艇,可以看出近些年来中国在常规潜艇的发展上呈现出小步快跑,百花齐放的态势。

) F. T* V p3 z1 E
: a; O9 u* Q! l3 q3 W$ ?

常规动力潜艇不仅制造成本更低,而且也更适合中国海军在近海防御中的实际需求。

0 _( Y2 f8 B( ]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相关技术水平的进步,如今的中国不仅自己装备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常规潜艇,而且也开启了新概念潜艇的研发与探索,并将某些新技术应用到了外贸潜艇上,借此来抢占国外的防务市场。

; ^" W! O2 e8 j! k

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会见证到更多国产潜艇的亮相。至于本文中新型潜艇与“无头”潜艇的真实身份与功能定位,可能还要等到更多的信息与数据公之于众之后,才能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与解答。

# m" A9 d7 `2 }: u _- ^5 `& }: }- Q- v) g$ J% M ' v* B+ a9 N, H! j 2 h: H0 E, _2 ?% m4 L' ?( p$ ~( ^6 o+ S& `3 G( H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南极棉
活跃在2025-1-2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