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研”途有你,走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

[复制链接]
/ C, C% s% N2 N
- b3 K: |' A8 G7 o0 X- [" ]

2020,“研”途有你,择地大航船,扬帆启航!

- ?$ z5 S2 U1 F3 x4 n

海洋学院

6 y/ F2 o. ^ V2 s# ~/ q1 @7 W

学院概况

' h0 R8 q% S- f4 l4 _

海洋学院成立于2016年,拥有海洋科学“本科-硕士-博士”完整人才培养体系,设有“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海洋科学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学院现有教师44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0人、讲师3人。我校在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海洋地球物理教研室,是中国高校中最早发展海洋地质学科的单位之一,是教育部与原国家海洋局共建的17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3 P0 ^5 C; M4 T6 N; \$ M0 S9 C

海洋学院在北戴河、周口店、秭归有三个地质学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在厦门、杭州、海南、湛江等地建有“产、学、研”教学实践基地,建有海洋地球物理资料处理和解释实验室、海洋地球化学分析实验室、海洋第四纪年代实验室和海底成矿过程模拟实验室等10个教学科研实验室,为海洋专门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8 s9 F: d' O% ^ |, q; ~

学科专业

- \9 h" y/ \! E A- p9 W

一级学科博士点

" L L2 m$ x& W; c8 f: x0 g7 c

海洋科学

: X1 ?1 H4 |. R9 C1 [) \

一级学科硕士点

5 i) |- ]! S0 @# N

海洋科学

0 ^! Q. I% {' W7 m# S/ W! k2 r

专业学位授权点

# D9 i: r, T: [6 ?5 l/ `( I

地质工程

. z" n5 }, q0 r* Q, z: `5 {2 [6 v

师资力量

) x% g* M; s# F; K

教师30余名,教授9名,博士生导师16名;

1 G# S' o$ I. k* J7 A

海洋工程系正在扩大和提升师资队伍。

4 D9 f7 G7 y, [

博导风采

: p" V- q. q+ P5 O5 J4 q
" i/ t4 G2 h/ b( T

牟林 教授

# `$ Y4 P, D$ j S% t2 e: p( X1 [

主要从事应用海洋学、气候变化与海平面研究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7 V7 `' k" B" z) w3 D! G% u1 v R4 y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在研多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海上应急专项。2011年获首届“海洋系统优秀科技青年”称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荣誉。著有《海洋溢油污染应急技术》、《气候变化对中国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科研专著。发明“海上搜救目标漂移路径的预测方法”等多项专利,在应用海洋学及海上环境与搜救工作领域作出杰出贡献。

. j# [8 H4 T, ]* |: e0 ]
1 A& n; X; J. o4 I9 |

解习农 教授

3 k, S( K# t2 `% \+ X+ G1 D% A# C( f. Q

主要从事盆地分析、石油地质、海洋地质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9 H- ?4 p9 U# R! a E

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2000年被评为“湖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002年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计划。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油气重大专项课题多项,获多项省科技奖项。

o, A- E* X; y5 U+ g( A
+ ?7 F0 n+ R; n4 x0 i, p

任建业 教授

9 _! k3 v' G' J: |

主要从事盆地分析、石油地质、海洋地质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9 X% [( V3 V6 E+ k0 k& D

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2012年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其主编的《海洋底构造导论》获优秀教材二等奖;作为副主编出版的“层序地层学原理、方法与应用(王华、陆永潮、任建业等,2009)”获得中国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一等奖。

% r* T. W" I, R0 ?! u
0 v; B6 L3 o# D: k& _3 X! G+ v

王家生 教授

. v2 h$ g1 L( K

目前主要从事现代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地质系统的沉积学、矿物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地质记录和地史时期古海洋甲烷事件有关的古环境、古气候和成矿作用等。长期承担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室内外教学工作,曾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教师教学优秀奖, 校级优秀班主任, 学校“最受学生欢迎老师”, 校大学生青年科技节十周年“优秀指导老师”,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署名第三)等, 校第五届“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长期从事地质学和海洋地质学的科研工作。目前主要利用“将今论古”原理探索现代和地史时期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地质系统的沉积学、自生矿物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海洋极端地质环境的地球生物学过程、成矿作用等研究,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多项。

- H; R2 `$ X' z( N6 w+ V/ N
8 c+ ]9 e4 @! u" @9 P; Y1 k# ]

姜涛 教授

- l, M! |& }' ]8 L6 e5 d

主要从事海洋地质与资源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 i/ D4 x( w0 G

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集成项目、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获得2017、2015年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2013年度海洋人物提名,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三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等多项荣誉。

# Q! L1 r1 x2 ]7 D7 f5 |
( W. y+ Y, d. v- n9 k

吕万军 教授

0 d8 O4 [6 n" b, p

主要从事深海资源探测技术与装备研究、海洋水合物地质地球化学、成矿成藏过程实验模拟、数值模拟技术与软件开发、实验地球化学技术、包裹体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

8 v% L, N# d% @( L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土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天然气水合物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终身会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终身会员。主要从事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机理与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等研究。

1 F: f& a" n4 \- h# V

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课题、国家水合物专项协作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2007年荣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R4 M) Z- Y- u5 @9 Q
$ e2 B% h/ L1 i

陈 刚 教授

4 y( F6 \# b4 H+ P

主要从事海洋探测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

' @+ P. D" b% @/ ]( t' C. _

主持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调协作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荣获2013年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国家测绘局测绘地理信息教学成果三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项。已授权发明基于LiDAR的复杂地质背景区滑坡识别方法及系统等多项专利。主编公开出版教材《测绘工程实习指导书》、《全球导航定位技术及其应用》,副主编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测量学》1本等多项教材及专著。

9 ~1 W5 f$ { i
1 e! N% }' r0 O

翟国君 教授

; a. c. N4 }3 o6 D3 ^

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底地形测量、海洋重力测量和卫星测高等。

6 _5 j; m3 k, J. v. z4 G& d

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荣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海洋创新成果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奖项。参与编写国家标准《海道测量规范》;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军事测绘学科分册;《大辞海》(天文学.地球科学卷)等多项高水平专著。

9 C1 Z3 c+ f- O" A! S) k7 d+ O9 H
9 J5 T2 o0 m) ~

孙启良 教授

( t5 t, n( z: x) j+ E) z k$ C

主要研究深水沉积盆地流体活动对资源(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环境(海底极端环境及其生物作用)和地质灾害(海底滑坡、超压浅层气和浅水流等)的影响。另外,对南海北部中新世以来的古洋流活动、岩浆对构造的响应已经深埋碳酸盐岩溶蚀等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 Z! S: u; F! Q$ a3 D
0 Q8 Y% Z1 Z1 c: W* @0 N9 g2 S6 u* A

吕晓霞 副教授

- S7 V* M, O1 t: ^

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海洋有机地球化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其中含不同时空条件下微生物与碳循环的相互作用、古气候与环境变化重建、 海陆相互作用过程中微生物功能群与环境的协同作用, 沉积物中不同来源的有机质在传输、运移、沉降过程中所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等领域。

# F, e2 X6 b, o* r, Q
6 @, D5 f6 Y2 \9 C& L7 {5 q! h

杜学斌 副教授

- B) I4 d4 Z2 ^3 A

主要从事沉积地质学、石油地质、海洋地质(能源)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其中含细粒沉积非均质性、 南海生物礁与油气成藏, 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等领域。

: g# M# d( H: D& E/ |
N7 Y4 s; }5 \ A/ ]8 h6 F

雷超 副教授

: G! b& Y" [ L" X6 P, W

主要从事海洋地质、盆地分析、海底构造及其相关石油能源地质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如下:大陆边缘盆地动力学、源-汇系统和构造-地貌学,洋陆转换过程和盆地发育机制及其沉积过程和石油资源聚集效应。

) V, l( Z8 T) A
& D. ]+ I, d% i- G4 |8 ~

金翔龙 院士

+ y \5 q, X( m, o' N5 g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兼职博导,海底科学(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专家,我国海底科学的奠基人之一。1934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5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1957-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1985年至今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v' J8 P/ Q9 a2 r5 K! ]0 e z3 n
" {3 M* V& W& @3 h5 i1 I4 A* }

李家彪 院士

7 A2 G3 G1 g# s( g

海洋地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兼职博导。浙江省杭州市人。200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标准化组织海洋技术分委会(ISO/TC8/SC13 Marine Technology)主席,曾任国际大洋中脊科学组织(InterRidge)联合主席。 长期从事海底地质科学与海底探测工程技术研究,拓展了海底科学海洋维权应用的新领域,系统开展了划界地质学和深海热液硫化物找矿的技术理论研究,在我国大陆架划界工程和国际海底硫化物圈矿工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1 Z) ~, q& K" X5 V( g: I
; d! N9 D2 C# x8 t; c

蔡锋 教授

6 s/ X% m6 j8 J

现任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兼职博导,博士。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导。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海洋学会理事长,福建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福建省九三学社副主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主要从事海底地形地貌、海滩动力地貌、海滩养护技术研究与应用领域的研究。

% p+ Q, {: b9 u" U. b
$ f2 R- {2 z4 a5 n

Dorrik Stow 教授

0 n6 |+ F! H/ g' |( I$ f8 n% U

Stow教授是国际著名的沉积学家、地质学家、海洋学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兼职博导,迄今发表了三百多篇论文、报告, 编撰了诸多的书籍与专辑,在深海沉积方面有极高的造诣。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他科学考察过世界上所有的大洋,在50多个国家进行访学或者工作,并在世界范围内积极讲学。与此同时,他在油气公司工作或者与其合作,特别致力于深海油气勘探及新发现的致密储层方面研究。他曾主持了对印度洋的国际大洋钻探,现在是IODP 339航次针对地中海溢流研究的联合首席科学家。他在地学发展,技能培养,由其是油气能源、减轻灾害、地学教育和海洋管理方面一直保持很高的兴趣。

. w; b+ i1 v I' m& s0 L4 K B

研究生导师详细信息参见网址:

D5 z9 M# b+ F9 Y7 w, C4 v' o7 ^

http://cmst.cug.edu.cn/category/teachers。

. E0 U+ ]& D4 z3 L& d

科学研究

7 G7 z0 }# q9 w! }$ ^

科教平台

" l0 |1 r% V- N; b$ \" B

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工作站;

r& {8 _+ C: G3 K

海底成岩成矿实验模拟室;

1 [0 N8 r8 D0 @+ E% |& B9 Y( j

沉积物组成、结构、沉积构造分析室;

) w) h' l/ K$ m* f f. z- ~

沉积物、海洋底水化学成分分析室;

" y1 w; A, w7 Z0 U6 b7 i. l
! P0 E9 e3 W1 ~: j: H) J
& O! B7 S5 a6 }! `7 z- P0 Y2 l+ q
5 G U: Q5 N) Q
) _- D% Q x5 a8 m& N

拥有7个专业实验室。

* g7 V1 G% Q2 X- Q

专业实验室一览表

8 R7 f6 ]& ~1 |
5 B% p; r0 H& m3 z

科研成果

. h6 F! D, c* h9 C0 o- |1 u

近5年承担国家级和产业部门重大横向科研项目296项,累计科研经费约1.16亿元;

- v# i+ X/ H4 U1 m O! l o3 `

国家863、973子课题(专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8项、国家海洋重大专项配套课题16项、省部级(重点)课题49项、重大横向课题36项等;

- s* T" u8 ]0 h0 s0 ?8 @. @

2016年学院发表SCI 论文11篇,其他类型期刊论文13篇。

1 p4 q3 L5 G/ {4 F1 C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

0 x" r: O r( j) W/ |4 }

组织20余人次参加J.Resolution、Chikuy、Marion Dufresgne、“太阳号”、“大洋一号”、“海洋四号”、“琼沙三号”等国内外科学考察船在赤道西太平洋、东北太平洋、西南印度洋、北大西洋、北冰洋以及中国海域、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日本南海、挪威海等地的地质调查和环球考察。

7 c c, P4 s; A! Q7 l
. H6 c, t6 E8 q3 a
# B. }% h" z: M, q8 x
7 A. v) ?$ x' U! y" |9 O* U
1 o; W8 q9 k: W* S- D- m" V

大力开展与国际一流学者、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和实质性合作,积极参加海洋领域国际科学研究计划和重要的航次。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斯特里普海洋研究所;德国不莱梅大学、HZG-海岸带研究所、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所;东京大学、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JEMSTEC);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CSIRO-海洋大气研究中心;俄罗斯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俄罗斯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加拿大Bedford海洋研究所。

奖助体系

* A0 z% L* R( r9 s& F' t% b* D% H

学校硕士学业奖学金:一等8000元/年,覆盖面80%;二等4000元/年,覆盖面20%。推免硕士生入学第一年全部享受一等学业奖学金;

3 N o0 k1 s0 U' U

学校硕士学业助学金:6000元/年;

0 s$ z# ]/ b% e

学校博士生奖助学金:一等为5.6万元/年,覆盖面15%;二等4.9万元/年,覆盖面40%;三等3.8万元/年,覆盖面45%;

$ k$ R% Q( U7 X1 A

被遴选为硕博连读的推免生,硕士第一学年均可享受硕士一等奖奖学金和博士助学金待遇。

/ p$ p( G6 d& }. w

审核:王家生 韩瑞 王蕾 编辑:柴辛娜 郑蔚 贾启元 来源:海洋学院

9 C( ^; H1 \. \( X
0 d) U0 W- ]6 s' \ $ c8 g* ~9 M z; }2 V9 q, v( @; J 7 A5 h% B& I9 C U8 Y# ~* v1 z9 G2 M( Z% ]1 e5 g$ e( J% @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康俊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