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南极,四位厦大学子探索极地海洋!

[复制链接]
o# c2 ]8 _% u- g% F8 ]
) |' n: l3 A- y3 M/ x

历经3万余海里航行,从南极归来的“雪龙”号和“雪龙2”号科考船静静停憩在上海的码头。

- u7 \+ e/ V/ r0 {; L

6个月前,四名厦大学子胡嘉舜、康佳雯、袁俊宜、张亚龙正是从这里出发,穿过茫茫大洋,驶向冰川覆盖的大陆。面对严寒险峻的环境和高强度的实验节奏,他们探索极地奥秘的热情从未熄灭。

" Y& q6 q5 m4 e" M

今天是世界海洋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四位厦大海洋人的南极科考故事

9 {. S8 B+ J! T1 K% K& \. f" m

● ● ● ● ● ● ●

7 D7 ?* T7 J" X
# e5 d6 s8 y/ T& E$ V

科考船在海上航行

. W2 K% s3 P# c' e! k
& _. T* U! q' f# e$ I6 c& _
8 T7 g% J0 z" v, X* }: H

厦大校友在长城站合影

, B9 y' X# a6 K5 a3 y' J
6 C% R$ K5 x( y1 b3 C- r( w2 f

01

; x" J& E( Y; R0 ]7 s( u) z0 J

胡嘉舜:

+ ^" P; ~! e M- i+ x% K# e1 x

海洋学科的魅力,使我转变航向

/ v0 I: s/ K }5 W. a7 v9 p

这是胡嘉舜的第一次极地航行,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出海

% A' F8 x1 m+ j% v0 v

就在三年前,胡嘉舜还就读于厦门大学历史学专业,而如今,他不仅成功跨专业成为海洋化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还成为了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队员

) }; |% Z- Z! ~* y/ V

本科期间,因偶然听了一场海洋学科论坛,胡嘉舜发现了自己对海洋学科的兴趣,于是从文转理,他“转变了航向”

9 d" P" e. A7 S, j$ O
2 A: K2 g5 f) f. z2 _( z

胡嘉舜的队服与队员证

% P9 |0 p7 `6 n7 R0 c5 ?
; W( w" R' Y) _* e9 [

胡嘉舜与同课题组的康佳雯一起,承担着 “雪龙2”号航行途中的南极海水同位素测定工作

* [( ^4 F3 ]( B1 N

出海之前,尽管通过了全面的体检,胡嘉舜仍然十分担忧自己因晕船而无法胜任海上作业,“如果我们中有一位倒下了,任务可能就无法顺利完成。”

0 e+ U/ s% D, e- `2 N3 E
) P# C0 x% ] }- B; L' S5 b+ F m

胡嘉舜(右)和康佳雯(左)在处理水样

: \6 P+ n3 p# H! ]( }
7 M$ ^& d: Q. L" ~! y% \' r4 G, J- x% y

他们的科研任务并不轻松。“雪龙2”号围绕着南极大陆航行,期间只在特定站位短暂停靠,他们需要在船到达站位时采集海水样品。在采完一个站位的水样之后,须在船到达下一个站位之前完成样品的处理工作,因此,他们作业期间的作息完全取决于站位之间的航行时间

+ j1 V! Y' r9 C; K: w- N' e

但为了充分利用极地科考的宝贵机会,他们尽可能在多个站位采集水样。有时一次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甚至需要连续48小时不分昼夜地作业。

R5 N- G1 Q/ c$ E8 M

他们说,“在船上,我们过的是‘船时’。”

5 i& g- o( D' ]" t. E
+ [! T$ L, }6 O* z4 O1 M4 m

胡嘉舜在甲板上作业

2 ~6 i* K4 O1 h$ T( C+ Z2 Q
" }( H {* _2 _9 y

即便如此,当初因为热爱转变航向的他,表示自己很喜欢这样的生活。他说,“海洋科考是我的选择,因此就算步履艰难,我也甘之如饴。”

1 @7 f* q0 }- Y; V8 F, |4 r
9 X9 i4 v+ y$ J5 k

胡嘉舜和康佳雯在南极 与厦大百年校庆吉祥物“小百”“小厦”合影

5 n3 o, S% {1 A8 `$ ^
) z5 @; b& W$ J& J* g e- {

02

% ^' u6 E' o# ~) ^8 E

康佳雯:

' C, `# \ L; Z' Z# c4 Y1 _ M

对海洋的热爱,我坚守了七年

9 v" a6 M3 T9 a* w6 r: j: `1 E+ _

深邃莫测的大海对于大学以前从未见过海的康佳雯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3 g+ x2 b, _9 l! }0 a; a. o
4 x ?8 J3 {% q: O

康佳雯在科考船上做实验

- e& @3 z, O. `( v
, x4 e" q% l; B/ c, }

本科期间的学习,康佳雯接触的主要是特定的海洋生物和小片的近岸海域,没有机会饱览更广阔的大洋。得知厦大同位素海洋化学实验室的研究生有极地科考的机会,她毅然来到这里,并终于如愿以偿地目睹了梦中的巍巍冰川……

! Z* q! o3 U; s8 h3 Q

这份对海洋的热爱,她坚守了七年,终于在极地盛放。

0 Z, C0 ^8 B7 @4 |- ]" h, J7 u+ ]
" o+ n* R* s/ E A1 b1 |

南极冰山

) ^ Y2 ^' @+ V5 m! ~
% \ s: y v1 j# X. [2 z) q
H0 d p# J. u7 n- C: t

南极海冰

- l1 K' f$ L# V9 r/ L6 }: b$ z' B
% y+ M$ u5 \) Y- R4 f& c
+ L/ D) R/ p7 ^9 N5 J/ r: y" \

南极荷叶冰

. ~7 E8 C P9 ^ H9 K# O
+ J6 y$ Q' F1 _

近半年的航行时间里,船员们在船上度过了很多节日,康佳雯也在此度过了第一次没在家过的春节

5 U! J& u3 Q5 X, C; d
; ^, `* X$ p2 B7 Q5 ? @+ Y

康佳雯(左一)主持“雪龙2”科考船上的“春晚”

1 ~0 R) j& h& N$ L( V) N
' n T) s1 Y) h; j$ B

这次科考,让康佳雯有机会与许多年长的海洋科研工作者深入交流

$ M4 s3 I9 h0 ]3 `2 x

“对于我们绝大部分人来说,一次极地出海的经历已经足够具有挑战性,可这些前辈却十年如一日地重复着这样艰苦的生活”,这种对极地海洋科考的坚守深深地感染着她。

G; T; @ u5 Q* Z: y( ^

03

( D1 `2 |4 Z9 r, |: \( u, V+ J: ]

袁俊宜:

/ ]+ b+ M+ ~* e3 j5 q& I

科考不易,但南极美景治愈了我

) k |, v0 B" o! [5 Q

袁俊宜与胡嘉舜、康佳雯来自同一个课题组,实验内容几近一致,但不同的是,她的科研舞台在“雪龙”号上。也因此,单打独斗的她,面临着更多未知的挑战。

% k- X, v- \- s' ~& ^ @5 z
}% J. W$ ?% c, m) M0 a

袁俊宜(右)与张亚龙(左)在“雪龙”号前合影

: V# ]& v+ C, Q1 i' h
) N* N3 ~0 V8 I1 o& V! i6 \( }

深夜奋战是常有之事,有时上一次的实验还没做完就得开始下一次的采样工作……在这样紧密的时间安排下,她选择缩减部分睡眠时间

' z0 ^; B; g, }

但好在,南极令人震撼的美景,“治愈”了她

& Y: b1 I" i8 O8 p2 S2 b* i
9 m9 R5 T( @9 g+ q9 J5 m9 l

科考队员拍摄的南极极光

H5 T0 h5 ~+ l6 K/ t
7 H, [1 p1 I3 Y0 t7 P7 n; O

在南极大陆上,袁俊宜参观过极地科考站,赏过“水天相接,上下一白”的壮丽景象,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曾近距离观察企鹅和海豹,看见极地之上的生命之美。

# f+ l& D( `! N" O0 C! {

航行在大洋上,她见到过海豚从海面一跃而上的气魄,也在雪龙号停泊作业时,看见一只好奇的座头鲸绕着船只游动,还不时喷着水……这些景象令她难以忘怀。

2 _% N5 Q( ~* }/ w8 p- V# b: W
1 R' T8 \7 k" r; S/ F1 h1 X% z

袁俊宜拍摄的南极风光

4 T `, \# K' f+ R
7 Q* d z, g) d! ~% c

见识过南极地域辽阔旷远的景色,袁俊宜的心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不为将来的事情过度烦恼,做好自己现在的事情就好”。

2 x/ y! x7 e/ G- h: R

04

4 T* g( z+ V1 ?! h+ _7 Y6 B( k

张亚龙:

* E+ }- K6 H: }" p

南极寒风也无法阻挡我前行的脚步

0 R0 P/ ]# s% M# Z0 N

“我是张亚龙,我们刚刚结束了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面对镜头,张亚龙黝黑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 {' K5 H) [1 F7 H& {

张亚龙是大家公认的“健身达人”,遇上不爱运动的朋友,他还乐忠于鼓励大家一起健身,也因此收获了“雪龙号刘畊宏”的外号。

' C9 c0 j, K, c# x! \
, d% J# C$ J' w

张亚龙(右一)在南极与企鹅合照

; ~8 Z5 S2 K! ?5 H1 m* o1 i
& [1 r5 }3 R* X1 _* c# r

在“雪龙”号的前甲板上,一台测量海面反射光光谱的仪器迎风而立,这是陪伴了张亚龙整个航程的“好兄弟”。

" g" \6 ~+ z7 }9 d

因此,除了白天每隔三个小时的密集作业,他还要应对前甲板上的狂风和寒冷

$ h# Q3 i' i# i4 l7 V0 p' o, @
+ Q3 N) @0 }8 _+ n5 r" K! g* L. V

结满冰的科考船甲板

! t* F7 t8 K0 a" v% B
0 c, M; Y8 |: `5 m! U' p

一次,科考船在航行中遇上狂风,为了保护甲板上的仪器,张亚龙让同伴伸手紧紧拽住他的衣服,他则半扎着马步,将仪器拆卸、转移回船舱,“那天的风就像刀一样,割在我脸上”;还有一次,海上汹涌澎湃,船身剧烈摇晃,激起的浪花直接打在张亚龙的身上,冰冷的海水刺激着他加快作业的速度……对张亚龙来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 F! V* S% c& I

面临着与时间赛跑的焦虑、连夜奋战的疲惫、实验失败的懊恼,但张亚龙说:“若有机会,我想再次参加极地科考。”

9 z2 Y* m; w, @; [# k0 Q
& j2 }5 E, h0 P; S: R! Z

狂风中,张亚龙与同伴在拆卸仪器

* M: @; s0 M' ], n
$ r2 }4 o t9 _+ e* r2 q1 F2 S

半年的南极科考之旅暂告一段落,但属于他们的科研道路与人生征途,还有千千万万值得期待的精彩

) l6 k+ N9 k9 _5 S
/ v' x' A8 L' D/ S7 m2 t. s; g

据悉,我校先后已有60余人次参加了中国南极科学考察22个航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10个航次

' D* @* h& o- o% x

薪火相传,初心依旧,在极地科考这条道路上,厦大人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

3 R8 C$ @; @6 p; w

文:王婧昕、严雅雯

7 L" @+ v: q' F* @* x* G3 y

图:由受访者提供

$ O- T5 P" q8 W

排版:洪福菊

4 S2 Q! B' g9 y4 y

责编:张火火、曾浣浣

* s, ]2 l1 Q, R& y5 }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出品

Y" ^2 P+ |0 J, Q- X2 H. z" x# M( \0 r0 V( q" t+ J* N ; J2 p5 e1 f9 a# H% \- H7 U1 X4 C! Y* }/ `& t3 [2 @( z 4 F. `* r$ h: M: U; K" A, T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孙一震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