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 [" u4 \& R$ b9 o5 Q1 R 2022年6月7日,在黄海离岸120多海里的深水区,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内养殖的我国首批大西洋鲑鱼喜获丰收。在全球第一座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内,畅游的鱼儿不断被吸鱼泵吸上养殖工船,第二天这鲜美的国产三文鱼便会出现在岛城百姓的餐桌上。
n- N I' ]5 q7 d; U5 B3 P z$ P5 y 全球第一座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 ' a6 H$ Y9 k! V" U" f# G6 C
从口味上,人们或许分辨不出与进口三文鱼的区别。但是如果了解了中国三文鱼的故事,这口海鲜兴许更加让人回味无穷。 ! t" A; O& y) a* p+ Q; ]3 j& l
这是来自大海的馈赠,也是人类用智慧与汗水换来的美味。 6 A! o' e" N" }0 P
三文鱼,是大型鲑鳟鱼类的统称,生长在高海拔寒冷水域,极具经济价值。有数据显示,2018年,挪威出口三文鱼110万吨,创外汇82.3亿美元,我国是主要进口国。
# Y. s* c! t4 v) Q$ u3 {: I) d 在此之前,从未有人在世界温暖海域成功养殖三文鱼,因为三文鱼是只能生活于不高于18℃水域的冷水性鱼类。直到中国海洋大学的学者克服了这一“瓶颈”。 ! l$ O" \, h/ \! V5 t5 ~- r! ^
故事的主角,名叫董双林——我国水产养殖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 W7 N$ ^' o8 u0 ]) o
黄海的“财产”——
1 \' r w; ^: i 5000亿立方米冷水团资源开发 ( D8 M: q f. ~7 r' w
每逢夏秋季节,相比于升温的上层海水,在黄海中部洼地深处,有“一团”5000亿立方米的水体,温度比其他海域都要低,保持在4.6℃—9.3℃之间。物理海洋学家将这一覆盖海域面积约 13 万平方公里的水体命名为黄海冷水团,又名黄海中央水团。
* a" D( x9 g* q# `' L0 e 多年来,海洋科研人员对于黄海冷水团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其物理海洋学特性,如它的形成原因、代际变化及影响,等等。
+ ]. z( M: ?; X" E8 C8 Z3 M 作为水产养殖专家,董双林考虑的,是如何开发利用冷水团助力海洋经济发展,让我国的蓝色粮仓更殷实。 2 n7 L5 s- y0 z
在我国近岸海水养殖受环境和空间的制约日趋明显,近岸海洋资源利用趋于饱和的大背景下,海水养殖从近岸、港湾向离岸、远海拓展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D, S+ t! u* g, d) o 董双林教授(左)考察海水养殖业发展情况 + z5 k1 i1 E( ?
那么,如何让资源成为“财产”?这里适合养殖什么品种?产业发展前景如何?
% x: {% ]+ U! V- ] 早在“十二五”期间,中国海洋大学科研人员就开始谋划利用黄海冷水团资源养殖鲑鳟鱼类,建设黄海冷水团国家离岸海水养殖试验区。以董双林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开始了黄海冷水团鲑鳟养殖技术的攻关与探索。
) a, \& p- y$ F3 ]- h, R “利用黄海冷水团进行水产养殖,不仅有助于拓展我国海水养殖业的战略空间,而且也会推动我国新一轮海水养殖浪潮的兴起,加快我国离岸鱼类养殖业的发展。”在董双林看来,黄海冷水团这一世界少见的浅源低温水体,具有良好的养殖冷水鱼的条件。
( T ~2 S- V0 v% d 首先,在经济效益方面,黄海冷水团适合养殖鲑鳟类等高价值的海洋冷水鱼。由于冷水团的水质优良,养殖鱼类的品质上乘,市场售价会高于近岸养殖产品,经济效益将十分可观。
9 h- m' a( `! J! T 其次,在环境保护方面,黄海冷水团位于黄海中部海域,可开发空间开阔,水交换条件好,即使按照千亿元级离岸养殖开发规模计算,所产生的尾水远小于该海域的自净能力,具有较大环境容量冗余,不会对黄海水质产生明显影响。 , |2 {5 S/ }+ E2 E( E
第三,在风险防控方面,虽然黄海冷水团离岸养殖易受台风等气象灾害影响,但只要在养殖装备、日常管理等方面做好预防就可降低此类风险。而且,由于远离海岸,只要管理得当,该区域暴发大规模疫病的可能性远低于近岸养殖区。
! c$ }; K" {- s5 m% I- ?* j4 D 科技的赋能——
0 n, \/ z7 `. B8 b( f# }" ~ 引“冷水鱼”入“中国海” " M$ ~1 _- c/ @1 M) r0 n
“藻、虾、贝、鱼、海珍品”,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1世纪初,我国海水养殖经历了五次产业浪潮。每一次浪潮,无不是海洋类水产新品种研发的重大突破。
1 f& E0 h$ q1 w1 r' H% ? 当前正在经历的“新浪潮”中,董双林要做的事,是在“温暖海域”养殖冷水鱼。2012年,董双林提出了利用黄海冷水团养殖三文鱼的设想。在很多人看来,这可谓是“异想天开”。董双林矢志深蓝,带领团队潜心研究,申报了“一种原位利用黄海冷水团低温海水养殖冷水鱼类的方法”等国家发明专利,为化解难题增添了希望。 ; w. C8 L* _. f4 r% X! A
当人们终于相信“不可能”可以实现的时候,董双林一刻不停,继续让头脑中的“蓝图”一一实现。 1 f* ?. b9 O+ s/ s
2015年,董双林带领研发团队在合作企业倾力支持下,开始实施(沂蒙)山(黄)海接力的“企业+农户”养殖模式,建设陆基苗种培育基地;2016年,培育第一批三文鱼苗种,并完成从淡水转入海水的驯化;2017年,我国第一艘养殖工船改造完成,并成功地验证了在黄海冷水团海域养殖三文鱼的可行性。 9 F. M# ]: b6 j5 R6 `
然而,这只是描绘蓝图的“前几笔”。解决“养殖工船—网箱养殖一体化”工程平台问题,才能使理想最终照进现实。 ! J4 r: ^+ {* R
2018年5月4日,由中国海洋大学与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联合设计,青岛武船重工有限公司建造的周长180米,高34米,重约1400吨,养殖水体达5万多方的深远海养殖重器——全潜式网箱“深蓝1号”在青岛建成、下水,并完成了工船—网箱一体化平台养殖技术路线验证。
$ e# Y& G* _- W9 m9 O2 i 董双林教授在“深蓝1号”网箱收鱼现场
9 [" g# |2 J& m" Q/ |7 ], y2 ? 2019年12月24日,黄海冷水团养殖试验成功并通过专家验收。养殖鲑鱼成活率、规格、肉质等指标达到预期目标。这标志着黄海冷水团深远海鲑鳟鱼养殖即将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 / ?9 K/ C6 e6 R! z! B
2020年9月,黄海冷水团鲑鳟鱼绿色养殖技术完成中试进入产业示范阶段。同时,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批复,由青岛市在南黄海海域设立全国首个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总面积553.6平方公里。 ( [! U$ x' W" Y! X2 f
海上的“粮仓”—— : L7 W: h: [: ~5 v4 p6 j
国产三文鱼游入寻常百姓家 . |+ n [8 u# P( F' Z" f" l
2021年6月21日,浩瀚的黄海上,足有两个足球场大的养殖网箱“深蓝1号”,宛如一把倒挂的伞,伞柄“唰”地冲出水面,张开8根“伞”骨,将网箱从大海深处拉起。 - z5 W \+ x: G5 R7 W
养殖工船早已在附近游弋等候,工人见状立即用管道与网箱连接——首批国产深远海养殖三文鱼开始收鱼了。
' x5 l7 \8 b: I) u: \9 S& |7 i 蓝色的大海上,15万条青黑色鱼影穿梭,从黄色的“深蓝1号”,到白色的工船……这场景,只看视频也足以让观者震撼。
2 ]+ ^% v$ \7 z, o9 g- Y5 V 智能化的养殖,现代化的物流加工,让三文鱼从网箱到青岛市民餐桌仅需12小时,36小时即可到达全国百姓家。 9 J" c+ }) _) T1 Y E
时隔一年,同样的大丰收场景再次在黄海上演。 + R' H5 O+ u# z. d! M0 }. j8 M o
2022年6月7日,伴随着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大西洋鲑被捕获上来,由此正式宣告全球首次低纬度养殖大西洋鲑在青岛取得成功,也标志着试验区海域实现了规模养殖常态化、养殖品种多样化,并构建了科学化、系统化试验区管理体系,正不断推动我国海洋渔业由“近海”走向“深蓝”。 ) b4 ~* f" x- F0 b) H. x
“深蓝1号”网箱养殖的三文鱼 # O+ |6 y9 ~2 l5 s" _
见证了这一切从无到有、从始至今的董双林,终于让梦想变为现实,他倍感欣慰。谈及三文鱼产业发展的前景,他说:只要水温适宜,每年“深蓝1号”网箱预计可收获近30万条成品三文鱼,产量约1500吨。 * ?+ z: G5 w& r' `
升级版“深蓝”系列网箱即将投入使用,其中“深蓝2号”的容量是“深蓝1号”的3倍,可养殖上百万尾三文鱼,以进一步保证市场供应。
6 U1 }- x9 ?2 \; m t5 [# s( } 按照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发展规划,到2035年,将建成深远海养殖的配套基地,通过规模化发展降低相对成本,通过技术优化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延伸产业链增加效益,通过种质研发和创新确保产业生存底线。 ( F5 Z; D& z) l6 N1 r
“黄海冷水团鱼类养殖可以称为世界水产养殖史上的创举,是温暖海域规模化周年养殖鲑鳟鱼类的首次尝试。”从1992年在青岛海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如今年逾六旬的董双林还在开发着新的冷水鱼品种,继续耕牧海上粮仓。 $ ^' O. B6 M# J( W) p
提高海洋食物生产能力,“藏粮于海”,保障粮食安全,是他不变的追求。“相对于古老而又浩瀚的海洋,海水养殖科学依然年轻,探索创新永远在路上。”
6 V) F6 k- S; \: Z 人物简介
: P3 C Y1 r* n& B6 @ 董双林,1957年5月生,河南省清丰县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1992年7月于青岛海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7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现兼任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经济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养殖生态学分会理事长等职。曾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2003-201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水产学科组召集人(2014-2019)、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2005-2012)等职。 2 \1 i! k/ i' z" y/ M
长期从事生态养殖理论与技术研究,研发了低洼盐碱地池塘安全养殖技术和滩涂海水池塘清洁养殖技术,推动了我国盐碱荒地渔业利用和滩涂池塘清洁生产,并分别于2006年和201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首位)。近几年又开拓了我国深远海鱼类绿色养殖领域,实现了温暖海域冷水鱼类养殖的世界性突破。出版专著1部、教材2本,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50篇,其中SCI收录95篇,授权发明专利11项,培养博士研究生57名。 * i f0 X4 Z3 R4 k, D9 ^9 y! e
作者 / 安海燕 冯文波 5 I& |: _- D( u4 ^ n
图片 / 赵海磊 * g0 V* `3 D" e& d4 h' h4 e
编辑 / 张潇杨 % B# F& ] X' M2 v8 j- u
责任编辑 / 刘莅 张慧 3 x' g: s0 x" t4 U
8 X5 z0 i7 [3 r% X9 t
2 p+ E% i# r/ L. \" W6 k% k% n5 r" N$ F9 }
# o9 F( f# P9 g' [" k5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