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8 \/ W! K, t" N; ?! O. F# \
【晒晒咱的国之重器】 9 r8 s, t5 a8 a; T0 p6 P
这是一条能游弋于万米海底的“中国鱼”。 ( ~" ^& U9 a0 s+ A' f% O( R
身长3.8米,橘色的鱼背、黄色的鱼腹,一双大眼睛明亮有神!
6 @; I8 w7 O! | 要问它是谁?它就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海斗一号”。
# u; {1 K p& V+ G* @
+ I: N0 \' l$ j. ~' f6 D" Q) w
" ~' D3 P! d! E' [' s2 P
2 ^: J5 r$ I H6 z; k
. D0 y! B: o' _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j" q8 h( F& ]3 _( |
$ W, N. }+ D" ?* G7 {# a/ S" c 7 p$ K& M$ n" m: O7 d g' C% E* D
“海斗一号”即将被回收至甲板。新华社记者 陈凯姿 摄 8 |) \0 \- i( L" d' m; [' s
水深范围从6000米到11000米左右的深海空间,被科学家称作“海斗深渊”,是人类了解不多的神秘世界,是地球上最深的海洋区域。海斗深渊究竟什么样?什么样的生物生存在那里?生态环境如何?藏着哪些资源……探知这些问题,绝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 m6 v9 \# y9 T8 m' P8 E" G3 c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彭晓彤曾这样写道:“以深渊进入技术、深渊探测技术为代表的深海技术,代表了当前国际深海工程技术的顶级水平;以深渊地学、深渊生命科学为代表的深渊科学研究,代表了当前国际深海科学研究的最新前沿。” 2 f* ^9 z! b o2 ^
顶级水平!最新前沿!可想而知,探索海斗深渊有多难。 * o: L! d0 y8 | I s2 g$ o
通信、控制、材料……处处是难题,最难的,是如何克服深海压力。因为,海水深度每增加10米,压力就会增加一个大气压。这意味着,在万米海底,一个手指甲盖大小的面积就要承受一吨重量。 4 B3 d1 N! w5 W% j
但,这是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要征服的高峰。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联合国内十余家科研单位,用近4年的时间协同攻关,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 N! G4 r7 w3 ]9 F" s- C4 x9 b
, p3 [" a* }4 [( d7 }/ A- k: {' R ( w$ F% h" p" t9 ?! C
. B9 d4 {) D L% d4 P# H
: W2 _6 i2 R0 F% X _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 z( c7 S' u/ Q4 g7 s
* b. \) d f/ B e: } ) I1 Z$ @* w4 V' w9 R! `
“海斗 一号”海试负责人员进行设备下水前的检测。 新华社记者 陈凯姿 摄
! S( |! Z* c. h! ?5 Y' M- A$ @ “海斗一号”在中国国内首次采用全海深高精度声学定位技术和机载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能够满足科学研究的多种需求。 ' @. Z9 j0 @. s+ d. e# m3 a
它有灵活的手臂——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海深电动机械手,能抓取、能布放、能采样;
{: p K9 f N 它还能“看”——通过高清摄像系统等设备,人类终于可以看清海斗深渊的真实面貌。
9 V: {0 u. ]- {% Z- r 2020年5月,“海斗一号”首探马里亚纳海沟。10884、10907、10802、10863……这些数字不仅代表着一次次被打破的无人潜水器世界纪录,更显示出“海斗一号”卓越的稳定性。它获取的样品与影像资料为我国科学家深入研究海底世界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至今仍在产出科研成果。 " p0 z4 t" x' S( }* b
2021年10月,“海斗一号”再探马里亚纳海沟,在万米海底工作的航时、航程以及连续坐底工作时间等多项技术指标取得重要突破,首次在国际上实现对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西部凹陷区进行大范围、全覆盖巡航探测。
9 h3 u4 A; s- q*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李硕说:“‘海斗一号’连续万米深潜与科考应用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无人潜水器技术与装备进入全海深探测与作业应用的新阶段,标志着我国在全海深无人潜水器领域迈向国际领先水平。” 3 y% }& m( A1 k" p
后续任务紧锣密鼓。李硕说:“除了按计划执行深渊科考任务,我们也将进一步提升‘海斗一号’的智能化水平和科考应用能力,为推进国家深远海战略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9 U2 _/ F: T, `; d0 R& k. }) G “海斗一号”的故事还将继续,未来更加可期! $ S6 _% p" y" b# A
(光明日报记者 齐芳)
( ^: b: {2 f- H; G, ?
3 j! z) E! X. c2 n( k( Z, M9 X ; p I9 A: y! V
( W5 }5 `) k! ^* C+ J2 v
. j: P. n8 E; q8 U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X: D( r1 b5 Q' t5 v- `% ^
0 m- E9 X! A. g2 B- N
8 P& ^) C% ^: [7 ?( Z# e+ C& H) R$ M2 W$ [, w# x5 z
4 u, b/ G( `6 Z" Y; d
( U P8 J4 S( {
7 _9 }5 e* ^" x u4 ^- p
' R5 W' q! u4 F5 `+ I3 _) I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B7 i( E8 Z3 } `% D& C" ^" U
1 r( j) i/ {! M1 H' ?- D
# G, F( _6 B# W9 x+ a1 J V
—END—
. F/ x7 @4 D( b: G' `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2年04月29日 01版)图片:新华网等 2 ^, S9 @- w' W. b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 I3 t! A# a3 R9 A4 D. A, w# h ►《海洋机器人科学与技术丛书》出版发行 : z) m' _) B" y8 N- G
海洋知圈
2 A* G0 @5 z6 G) I! |4 R 知晓海洋 | 探知海洋
8 [7 [5 H& R% E 宣传海洋 | 服务海洋
s1 g1 s" ~/ k; y ! c0 U: d8 o/ G6 N1 u
0 N& S. A: h/ M
" z5 e* v3 W# j& B' s# W # Q2 E, X# d$ V5 b% L2 V* K; J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 f+ u" D* O7 }! `( P) K( G# ^
+ R% A: f& r3 Q. h! F; n; W
, ~+ a2 [5 K! A; ?0 ]# n/ W" ~7 i) a, F3 l- q
! {& n3 M7 e' x5 d% a( M r- |+ ^' ^, M
: y8 t$ D; f$ M+ n& G7 s( R$ M. x
* D7 C/ T# p; m' E6 C"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