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b2 x# R$ H7 ~; D. G" r4 i( o3 r! `
- Y: M" s7 T$ p! s$ n9 u
5 h$ W% E/ j0 l& N
9 l. t3 A2 A8 m# e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3 c0 P7 T3 ?& g# N 3 e8 b2 d4 Y( F5 v9 `( z) ?
7 q7 t; [2 e% W* }8 N2 O7 M2 f- W% Q . C+ r6 m* v3 y- C/ G/ z' X
! L I& O% v( f3 V: {: Z
3 b) ]6 K) r3 K$ B8 O2 a9 G1 ~- c
, n; f! q( C- o& N “我命名你为‘中山大学’号,愿你承续并光大中山大学永恒的家国情怀,满载一代又一代中大人和建设者的热切期盼……” 1 N3 I. ^* G6 _( k$ w6 D
28日,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在上海长兴岛江南造船下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为这艘高大威武的科考实习船命名剪彩,希望“中山大学”号承载起向海求索的使命与担当,承载起兴海强国的光荣与梦想,挺进深蓝,劈波斩浪,顺利平安! $ k3 Q. N) L) O0 ?
2016年6月教育部批复同意中山大学在“十三五”期间新建一艘6000吨级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该船于2019年10月28日正式开工建造。据介绍,此次下水后将立即开展舾装调试,预计2021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4 S! W4 K4 S/ ]: Z2 H/ U% v( o
, I2 o( P+ ^! k “中山大学”号船长114.3米,型宽19.4米,型深9.25米,整个船体线型优美、高大威武。据介绍,该船具备无限航区全球航行能力,经济航速11.5节,最大试航速度16节,经济航速下续航能力15000海里,额定人员编制下自持力60天,定员100人。 : m# ~! G" s9 l( V
据该船总设计师、中船集团第708研究所主任助理吴刚介绍,“中山大学”号是目前我国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创新设计亮点最多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
- R8 P4 {# s8 O9 K1 Q0 s 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山大学科考船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孙冬柏介绍说,“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具备科学考察和人才培养的双平台功能。它配备了大量先进科考仪器和科考操控支撑设备,建有设施先进、功能齐全、能满足样品处理、检测分析和数据处理的各类实验室,船舶平台的综合性能和科考功能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大型“移动实验室”。 1 t5 {' |+ t- j/ B2 Z+ n: S) Q: \
据该船总建造师、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张文龙介绍,“中山大学”号的科考作业实验空间大,而且具有可扩展性强。除了760平方米的固定实验室,艉甲板作业面积超过610平方米,可搭载十多个移动集装箱式实验功能模块,大大提高船舶的综合科考作业能力和工作效率。 6 }) E1 G) C, p' Q& i
此外,该船还拥有直升机热降平台,可有效提高人员输送和物资转运能力,并可作为无人机的起降平台,从三维空间上大大扩展了本船科考观测的范围。
4 k& k3 i/ b$ f) T7 y 作为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中山大学”号在国内科考船中具备多个“首次”。吴刚说,该船在国内科考船中首次采用L型全回转低噪声推进器、首次采用轮缘永磁侧推、首次采用直流母排+储能蓄电池的组合设计、首次采用全航速主动式减摇鳍等。“中山大学”号非常注重绿色环保性能,满足最新国际排放要求,并将取得中国船级社 Clean标志,确保对大气环境、水体等科考调查的影响降至最低。 # p G. ~- f/ g7 B
“中山大学”号能如期命名下水来之不易,今年以来爆发的疫情给科考实习船建造带来了多重困难。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在仪式上介绍,面对疫情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船东、船厂、船检、监理、设计等单位密切配合、精诚合作、攻坚克难,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科考实习船建造工作,每个团队展现出了敬业专业的工作态度和水平。 ' N+ x* s7 l0 s
自上个世纪20年代起,中山大学就在我国南海开展海洋科考。1928年,中国历史上首次对西沙群岛的科学考察就是由中山大学的朱庭祜和朱翙声两位教授完成的。上世纪60年代,中山大学还在国际上率先开展海洋生物化合物研究,开启了国内外海洋药物研究的新局面。 : J8 I5 \8 Q! d: t, y* `
“舟楫为舆马,巨海化夷庚。建造世界一流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打造高水平海上移动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与国内外优秀海洋科学家交流与合作,是历代中大人从不懈怠的海洋梦想。”陈春声说。
8 S3 _& k; r J! U4 W7 p& W( y 参加下水命名活动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表示,时至今日,人类对海洋的了解远不如对太空的了解,原因在于海洋考察设备少、装备弱、人才缺。“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体现了这所大学对国家海洋战略、对人类经略海洋的深刻认识以及坚毅决心,也必将为国家了解海洋、发展海洋、守护海洋发挥重要作用。(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春燕)
* u& c6 H l t* v# b0 ?: ]6 o/ f7 e3 c
$ U4 H B% Q3 w# r8 O& [' k
W$ x& L, o: l9 O+ _ ) I1 |1 K4 |/ f% ? |# B' K* D
[ : m* L8 r0 m: C# L+ v4 ]
责编:曾震宇 ]
. S3 c7 F( y, |6 x7 `9 T; y _% m3 z) E7 ?1 D; ?
" L7 D. n9 f B; U% l. r! o
' G" a0 O" ^- e: u+ l2 G B0 P 阅读剩余全文()
8 D) m3 H) \1 V, t: }9 [" e. q7 {
r+ x9 O, V1 W: m
7 i8 [+ a8 z. n/ A4 p
2 i0 P9 ~1 s1 Q" G' ~9 r; F+ P w6 f5 S1 e-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