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化学]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在微塑料研究领域获得新进展

[复制链接]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环境预警监测研究室和海洋生物与生态实验室开展跨学科合作研究,在海洋微塑料污染和生态效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以“Microplasticsin a pelagic dolphinfish (Coryphaena hippurus) from the Eastern Pacific Ocean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fish health”为题发表于《Science of theTotal Environment》(IF=7.96,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表1区TOP)和“Widespread occurrence of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open sea surface waters: evidence from the mid-North Pacific Ocean”为题发表于《Gondwana Research》(IF=6.05,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表1区TOP)。

: B1 s7 {9 v4 r1 U
15a25c9d4993463d4a108564c0346ac6.png

微塑料作为新兴的海洋污染物,广泛分布在大洋中,并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研究围绕微塑料在中北太平洋表层海水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驱动力,以及微塑料如何在生物体内如何聚集与分布?通过系列研究,获得以下重要结论。

   第一,通过2019年的新丝路大洋科考航次,对中北太平洋海域的~1500千米的纬向断面(15-25°N) 和~4300千米的经向断面的(150°E-168°W)进行海水表层微塑料调查,结果显示中北太海水微塑料污染丰度介于0.06 to 1.23 个/立方米, 平均丰度达0.51 ± 0.36 个/立方米。   第二,通过多样性指数和k-means聚类算法分析,结果初步表明中北太微塑料的来源多元化,为后续深入开展大洋微塑料溯源分析提供了基础。   第三,东太典型经济物种鲯鳅体内均检测到微塑料,其中PES占比 46.8%, PET为38.1%,PP为7.9%何PS为5.0%。3 R8 M$ G% Y8 t) Z0 X
   第四,通过毒理效应计算预测手段的分子对接模拟,结果提示,四种优势微塑料聚合物(PES、PET、PP、PS)与细胞色素P450 17A1的相互作用将会导致鲯鳅生殖功能受损。

2 @$ A5 v. t% |. v. N* u4 A2 }7 z: M+ ?) \; K

这些发现提供了微塑料的环境以及生物体内的分布特征,以及微塑料在鱼类组织中的发生、丰度和分布的定量信息,这将最终提高对微塑料的生物利用度和通过食物链转移对生物体以及人类的危害。


# Q3 r/ U6 t1 A" q9 f' K* k; m
本文来源: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2 F1 t2 \% \4 s% d7 a+ J9 _% p0 n* {1 ]
               
/ W; U/ C$ X9 l" a

# F. l" p1 B1 n, y. f8 N: _+ B& Z/ W# k8 J# I. Z/ q$ O" K

8 ], @4 ]. k+ M. D; t! {; N6 F# z: z" ~
; Y" |+ Q( ]4 j6 ?) A& V4 C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oceaner
活跃在2025-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