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0 O. w! X: @. E, s* [1 p
硕士学位论文! L+ `1 Y7 B& n2 u1 _/ B& K
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 j- v/ M$ @% J2 D, I; F# B7 a
姓名:张传荣
" X6 w8 u: ]1 j6 a* Y& x, ]# D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2 y# }& u5 w/ l6 x/ f# j3 ^专业:科学技术哲学
) U( s# T4 @, ?0 K* ~' [% }指导教师:王子彦
4 F; i5 K" @3 b$ I. ^0 w20050601
' z( `/ c. J4 a
+ w1 G \0 K. B& w/ X/ w4 t ! ]& p. ^" U) Y# M. M& f; V
3 y, W' q2 \/ i
: }3 y$ o& E' f5 f8 l4 j! p
5 K2 k1 V6 n/ Q 3 z0 z8 V- f# W
+ Q. }% O" p) N- I, P. h5 L
: @: H0 C* t. s% K. L$ P( T5 b' K
3 }3 Z+ f0 G- X4 x4 S& Z$ Q8 w- S ! d4 o% S8 m: M( L+ _( I/ ^
4 K+ v: L, C, L$ T- O/ n; a
: A* g) A' U' n( k, s( a
I3 j* r* r0 D1 e) { ) u5 | p* P' t3 M. B/ H) N
5 G4 T1 | r G+ N1 h8 }& @( M
/ N$ l3 e0 t+ {( L
0 U o; Y% k" r2 K1 q ?8 t 8 z( o* o+ f7 h; V( T
8 H+ \: Q# |! p) g 3 ^0 a6 R' ?( N6 |6 ?( D9 ~+ i& Z
' t" ]' v, y8 _$ |" A% a1 H
' \# p6 }: f1 ?- H4 r
" \+ `, [2 B$ U; {2 [
* B5 n3 W; j9 a1 v# P9 M; v0 b; d$ q
8 d9 R2 q; ]! U# r6 E" B9 f3 I
1 m3 @/ s" ?- B! u: S( P 4 i9 A& s0 |- \7 u, ~
" x1 q5 `& w' J$ y9 M6 N& `0 @ 7 D% h- b8 \+ O" U& r* W
, U9 O2 l0 X8 G8 i& ~+ P" k
7 ~- x3 C8 b0 j. Z7 e% Z* {
3 i4 M% d. ~# ?5 |6 k0 h2 M# e, H# k5 i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B* I v8 |0 r1 Q3 z0 x) I/ M
* H S% y% b* R# E
' H# O! }! n. ~! |3 [3 L
* s6 j1 `5 E, f8 t9 j
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
$ \: ^8 @ u; ]; V策 H8 w. B* P8 h, X# [' X
作者:张传荣* y) v" f$ \* x. `5 M7 E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1 e1 S! V$ B& N% \) j, x3 g# R/ Z参考文献(22条), Q6 M3 u; y y3 Q! \
1.参考文献2 p, a. `. G3 F M5 l
2.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1992, ?; e- V1 S5 z- J- j& Y- s
3.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2002: S0 v5 n4 }4 b! t+ Y5 n$ P: T2 }
4.许启望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趋海移动研究 2000
: u* R* @% a( Q1 v6 B( O9 s& G5.巴里-康芒纳绿酸经典文库,封闭的循环 1997
% g6 G0 t2 i# c% i& {" I6.于江涛中国人口趋海移动规律及适应对策研究,海岸带综合管理模式研究成果报告 1999
6 T3 e5 q& M# q7.唐启升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与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2001, u, X4 @+ v) @* G% T# \7 b
8.梁玉波盘锦湿地生态系统调查报告 2002
; D% Y& I: k$ c1 }6 ?9.同3 f. }6 z0 `! B! y+ }- y4 ]
10.巴里-康芒纳绿酸经典文库,封闭的循环 1997
: s5 D( Z' A. |- T; A11.弗-卡普兰转折点 1989
% I) a! [4 A1 T( G12.奥里雷奥-佩切依未来的一百页 1984
% M/ t2 ^ l" Z9 a" Y5 i) E13.围垦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研究报告 2002
: p1 {; W' }, L5 x4 I0 q1 }14.盘锦石油开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调查报告 2002
- l, R& |9 ~' z/ u" W0 U15.D W Pritchard What is estuary:physical viewpoint 1967+ a+ G1 f3 r% V' {" w) H: R
16.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 2000
: a( Z: D! I0 d+ G; M17.Costanza R.Rd'Arge RdeGroot The value of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1997) w+ s' \+ o; }! v3 a$ S) y
18.陈仲新.张新时中国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期刊论文]-科学通报 2000(1)7 W e/ |: s+ i6 ~5 G2 \( u
19.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 2000) t4 G7 ~% M! V9 Z# }5 m
20.Daily G C Nature's services-social dependenceon natural ecosystem 1997& k: t, v y9 ~' f
21.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江苏省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报告 2002% S$ j3 C1 H" u- [% H0 i, ^3 W$ c
22.国家海洋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海洋环境保护与监测 19982 K" ^& C B& Q/ M8 R6 N% O
相似文献(10条)
$ ~2 n4 Y8 U+ a$ X+ v0 I1.期刊论文张义浩.王志铮.吴常文.赵盛龙.严世强.侯伟芬舟山群岛定生海藻种类( i$ y. ~+ s9 Z
组成、生态分布及区系特征研究-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2)* C# S+ h1 g$ o6 x; g
根据对舟山群岛海洋生物资源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区定生海藻的研究历史、种类组成,共163种,分隶6纲、21目、39科、55属,归入4个门,其中绿藻门31种,褐藻门32种,红藻门96种,蓝藻门4种.它们在潮间带和浅海区的分布区系特征指标,呈以低潮带为主(122种),逐渐向中高潮带和浅海区扩散之趋势;而出现在高潮带附近、中潮带附近和浅海区的分别为34种、67种和40种.这一中、低潮带种类出现率高而高潮带和浅海区出现率低的分布特点也与本区潮间带软体动物的垂直分布特点相吻合.并通过与周边地区定生海藻资源的比较,提出了对舟山群岛定生海藻资源开展生态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开发的若干意见.
$ _% Y7 W( L2 Y& E2.学位论文王华接徐闻珊瑚礁区生境要素及保护策略研究2006
6 E, O0 U& F9 Y3 L* f9 S0 h9 v2 a徐闻珊瑚礁是我国大陆沿岸面积最大、种类最多、保存最完好的珊瑚礁,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应用价值。本文通过现场观测、生态动力过程数值模拟和综合分析,全面了解了徐闻珊瑚礁区自然环境现状,论证了关键物理过程对徐闻珊瑚礁区生存的决定性作用,探讨了徐闻珊瑚礁区因环境变化面临的生存风险,提出了保护策略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 V/ c& Q. ?- d
⑴基本查清了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珊瑚礁的分布边界、面积、地貌、造礁石珊瑚种类组成与覆盖度、礁栖生物种群组成与丰度、海洋生态环境、区域景观生态等情况。徐闻珊瑚礁共有珊瑚类64种,其中石珊瑚37种,整个海区以石珊瑚的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57%;其次是软珊瑚,占总种数的43%。整个珊瑚礁区活珊瑚的平均覆盖度为28.9%。整个调查区珊瑚的平均死亡率达到28.9%。死亡珊瑚的死亡时间都在两年以上。珊瑚礁保护区建立两年来,该区的珊瑚死亡很少。调查区没有发现珊瑚常见病害,但在普通的定性调查中,发现有白化现象。同时,在调查区珊瑚上经常可以看到大量沉积物,这对珊瑚的生长和保护非常不利。
" c& E6 A5 {# o7 {8 \, O⑵通过耦合生态动力过程数值模拟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关键水文、物理和生态过程对徐闻珊瑚礁区的生存有重要影响。徐闻珊瑚礁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良好的气候、地质、水文、水化学和生态环境条件,能保证其健康生长。徐闻最低水温在每年的1月约为18℃左右。最高水温出现在7月,约为30.5℃,年平均水温为26℃左右
9 s6 K$ H* L. f. r. q8 W,正好满足了珊瑚礁发育生长的极限条件。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物理过程是常年流经珊瑚礁区的北向海流。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文动力过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徐闻珊瑚礁区海域有一股常年稳定的海流从东南方的琼州海峡流向西北方;北部湾常年维持气旋式环流格局;北部湾东部或海南岛西岸沿海海流常年呈北向。流经徐闻珊瑚礁区的这股北向海流可为徐闻珊瑚礁区水域的海洋生物源源不断地提供营养,并调节水温和增强水体净化能力,不仅为珊瑚礁的健康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生境条件,也为海南岛南部和西沙海域的珊瑚虫迁移到徐闻珊瑚礁区成为可能。运用COHERENS模式(用于区域和陆架海的耦合流体动力生态模式),成功地模拟了北部湾动力、生态耦合过程的季节变化。北部湾内7项生态因子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差异的模拟结果为徐闻珊瑚礁未来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全面、可靠的本底环境数据。
4 Z' z! S1 `% A& c* c; G2 I+ n. d⑶徐闻珊瑚礁并没有大面积白化的记录,但有少量白化现象发生。徐闻珊瑚礁出现白化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海水温度过高或过低,海水混浊度加大,海水盐度过大或过小的变化,也可能病毒是根本原因。徐闻珊瑚礁与其他印度—太平洋区的热带珊瑚礁不同,主要以块状的蜂巢珊瑚科、滨珊瑚科和木珊瑚科的盾形陀螺珊瑚为主要优势种,而其他印度—太平洋区的热带珊瑚礁都以分支状的鹿角珊瑚为优势种。徐闻珊瑚礁区的优势种是蜂巢珊瑚科的秘密角蜂巢珊瑚和精巧扁脑珊瑚,滨珊瑚科的细角孔珊瑚和斯氏角孔珊瑚。这与历史上化石记录的珊瑚优势种(以滨珊瑚科的角孔珊瑚和滨珊瑚为主)相比较有了变化。这个变化有其更复杂的原因,需要做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 C& r# L: y* C8 K⑷提出了徐闻珊瑚礁区的保护措施建议。树立科学的生态建设观念。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过程良性发展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和保育自然的前提。就徐闻珊瑚礁区而言,必须尽快出台专门的珊瑚礁区保护法规。按照占该海区珊瑚种类95%的范围来划定保护核心区(4~5km2),并予以严格保护。实行珊瑚生存适宜度总体控制。防止人为破坏和其它物理损伤。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并举的方针。实施有效的修复方法:移植恢复、移除或稳定松散的珊瑚碎片、移植海绵体和珊瑚、增加鱼类种群、控制珊瑚礁天敌物种的生长等。制订并实施有效的管理和使用对策。在明确珊瑚礁生态保护和管理的目标基础上,按照自然优先原则和综合性原则提出珊瑚礁生态保护和管理的实施细则。
4 d O5 h5 y* n* h, @ x Z5 G% j# N 3.学位论文许飞小庙洪牡蛎礁巨蛎属牡蛎间生殖隔离研究2009
: c" m2 V, M( {中国牡蛎种类丰富,但是由于贝壳可塑性强,表型变化大,分类学及系统发生学研究进展缓慢,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在全国部分海区采集牡蛎样品,并通过表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重点调查潮下带牡蛎的分布情况。选取江苏南通小庙洪牡蛎礁作为典型海域,研究亲缘关系接近的巨蛎属牡蛎之间在繁殖上如何维持相互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摸索牡蛎物种鉴定的实用方法,并阐明熊本牡蛎和近江牡蛎生殖隔离是如何维持的。研究结果对牡蛎等海洋贝类的分类及系统发生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为牡蛎礁的生态保护提供生物学参考依据。
8 Z$ q7 C/ E5 a1 p% h# e8 x在辽宁营口、海洋岛,河北秦皇岛,山东西霞口、潍坊、青岛,江苏南通,浙江舟山、奉化,福建莆田,广东汕头等地区采集牡蛎样品,重点采集潮下带的牡蛎,通过地理分布、表型、DNA含量测定和COI种特异性探针鉴定对各地区的牡蛎物种组成进行分析。选取了南通小庙洪牡蛎礁作为研究牡蛎物种间相互关系的最佳地点。该地区牡蛎由主要分布在潮间带的熊本牡蛎和主要分布在潮下带的近江牡蛎组成。 / a( ` Y7 u; H- S
对南通小庙洪牡蛎礁上两种臣蛎属牡蛎在空间上的分布进行调查;定期取样,制作性腺切片,观察两种牡蛎的性腺发育情况;同时,定期在海区挂板,采用半人工采苗的方式采集海区牡蛎幼体,通过ITS1基因鉴定采集的稚贝所属物种。通过调查发现二者的分布存在重叠区域;两种牡蛎在2007年6月中旬至9月中旬存在两个明显的繁殖高峰期,在每个繁殖期内两种牡蛎同时发生大量繁殖行为的可能性极高。结果表明,两种牡蛎不存在明显的生态隔离和季节隔离等交配前生殖隔离机制。 3 K$ k3 d8 x8 B+ c- B' _; J" T
在室内对两种牡蛎进行2×2完全双列杂交,并通过ITS1基因的克隆测序验证杂种后代。双列杂交受精实验采用多亲本混合交配的方式(即每个物种的卵子或精子均来自多个个体),共进行7次重复。结果表明,熊本牡蛎的卵子能够被近江牡蛎的精子以较低的受精率(24.6%)受精,且形成的后代确实为两个物种杂交产生,而反方向不能受精。
3 f1 z" [. b5 t$ ?幼虫和稚贝生长存活的双列杂交实验共进行3次重复。估测受精率、受精卵的孵化率,第1至29日每两天测量一次D形幼虫的壳高和密度。结果表明杂交幼虫(熊本牡蛎♀与近江牡蛎♂的杂交,SA)的受精率(12.5%)显著低于(P0.05);自受精至29日龄,杂交幼虫壳高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纯种对照组(P0.05)。杂交幼虫附着变态期间死亡率高;93日龄,熊本牡蛎有10.08%的匍匐期面盘幼虫存活至稚贝,显著大于(P真鲷(22.2℃)>黑鲷(21.0℃);四种试验仔鱼的24 h LT50温度分别为:(鮸)鱼(33.4℃)>黑鲷(30.3℃)>大黄鱼(29.4℃)>真鲷(28.5℃)。
, H- a8 a# [- J! ~' g# n(2)全面研究了余氯短期浸毒作用下亚热带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恢复能力,以及浮游动物典型种的耐受程度。
) ~# y/ C, U* p' p! y) U/ y$ b余氯影响着浮游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组成,而且由于各物种的耐受程度不同,细胞个体偏小的浮游植物种类对余氯的耐受能力强于大个体种类,因此浮游植物群落中营r-策略生物比例增加。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H')较高时,往往对应着较强的群落恢复能力。在氯短期冲击(加氯浓度为1.0~3.2 mg.L-1)的条件下,浮游植物群落恢复能力为春季(4~6天)、秋季(3~4天)>冬季(3~9天)、夏季(8天~无法恢复),与亚热带海域生物多样性的自然变动规律基本相符。
- L% Z" S4 I$ {( Z( ^浮游动物对余氯的耐受程度同样受物种类型、个体大小影响,并存在季节性差异。浮游动物对余氯耐受性的物种差异在生物分类学的科、目上均有体现,生活习性的差异是导致浮游动物余氯耐受性不同的原因;余氯对浮游动物的毒性随着物种的个体增大而减弱,小个体物种对余氯耐受性弱;由于温度降低,浮游动物的代谢活动降低,浮游动物生理活动减弱,余氯对生物体的毒性减弱,相应的半致死浓度升高,即对于相同物种,余氯的半致死浓度呈现随季节温度升高而下降的趋势。
" i1 m, Q& A; B2 w! O6 z3 x(3)深入探讨了余氯在海水中的衰减动力学规律。首次对冷却系统内不同盐度、温度、COD条件下的余氯衰减行为进行了定量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在冷却水循环体系中,余氯的衰减行为可用分段函数表示,第一阶段为快速衰减阶段,时间约1分钟;第二阶段为缓慢衰减阶段(1~30分钟)。在不同盐度、温度、COD的作用下,第二阶段的余氯衰减可表示为一级动力学方程(lnC-InCo-kjt)。制订海水冷却系统内温升、加氯及余氯排放标准应综合考虑生产节能与环境承载力间的平衡,进行生态环境与物质消耗的最优化配置。从海洋生态保护的角度看,在亚热带地区,夏季滨海电厂冷却系统内的海水温升不应超过8℃,春、秋、冬季冷却系统内的海水温升最好不超过12℃,各个季节冷却水的加氯不应超过1.8mg.L-1。
1 K5 m5 G) \3 B( t(4)引入漫滩效应,运用三维水动力模型,模拟计算了半封闭港湾滨海电厂温排水的输运、扩散行为。比较研究了15种电厂选址与温排水排放方式的组合方案,结果显示,三维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温排水的“热行上浮”效应。与直接排放技术相比,冷却塔技术更有利于减少对海区生态的影响。基于实验结论所提出的最优方案已被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业采纳。7 m& o# W+ N1 N. T; N a9 Z
9.学位论文齐旗黄海生物资源管理法律问题研究2009, P# N$ Z9 r6 \0 ^9 _: D
黄海是我国四大海域之一,对我国的经济和战略意义十分重大,为沿海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国计民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黄海海域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赤潮等灾害频发。污染、过度捕捞和海洋、海岸工程等人为因素对海洋生态系的破坏不断加剧,再加上一些自然变化,使黄海生态系统的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利用
% L- d5 q" n! r4 ?# [- S 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因此,关注黄海,关注黄海生物资源问题十分紧迫。
" v( I; s V. a7 ~+ e8 H! ~& K5 g本文分为四大部分进行论述。: ?. X* ^4 K5 p: K% C+ E
第一部分为我国黄海海域生物资源概况。本部分首先从地理、经济和人文的视角对黄海海域进行概括性论说,通过论述海洋生物资源的概念、分类和性质为下文论及的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制度奠定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其次本部分介绍了黄海海域生物资源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污染,过度开发等角度阐述黄海发展面临的窘境。
, l. J/ b1 ?1 `& f3 X第二部分为我国黄海海域生物资源管理法制状况的述评。首先通过梳理黄海管理的法律体系构成和沿黄海三省的立法现状,进而归纳出目前生物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为下文提出保护黄海生物资源的对策提供了事实依据。
9 B# V. r3 d9 }) d, `( g第三部分主要为国外生物资源管理制度的述评。本部分首先立足黄海的实际情况,通过介绍《中日渔业协定》和《中韩渔业协定》,从我国与韩国、日本的黄海海域权益争议中分析我国黄海的生物资源利用状况。其次本部分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日本濑户内海、地中海、黑海和北海区域海洋生物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对比和分析,将国外海洋生物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分类归纳,借鉴国外管理经验,期望能够为解决我国黄海生物资源管理的法律问题提供参考,也为文章的第四部分提供一些启发。
6 L- M$ E. d. r" Y第四部分为对我国黄海生物资源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的探讨。本部分从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保护管理、污染控制与防治、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环境灾害防治与能力建设、不断完善海洋法律体系、公众参与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n0 |1 H: m' c. E6 w4 ~
10.期刊论文黄晖.马斌儒.练健生.杨剑辉.董志军.符曲.梁文.HUANG Hui.MA Binru .LIAN Jiansheng.YANG Jianhui.DONG Zhijun.FU Qu.LIANG Wen广西涠洲岛海域珊
. A9 J! p& t) I, w/ V- z瑚礁现状及其保护策略研究-热带地理2009,29(4)8 ]5 Q" {! D0 u' y: L
通过对2005年涠洲岛珊瑚礁生态调查,结合对以往资料和数据的分析,对比1984年和1964年2次调查结果,掌握涠洲岛珊瑚礁的现状.同时讨论了涠洲岛珊瑚礁区面临的生存威胁,提出保护和管理涠洲岛珊瑚礁的建议,以期建立可持续的生态旅游开发与新型的生态保护生态管理体系.
0 G$ ?( S/ D+ L% s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714925.aspx& O- q* |+ W4 v& K/ p9 P/ r1 q
授权使用: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hdlgdxtsg),授权号:a8056e00-f0db-4aee-9bb4-9e5801795a76# ?" \+ Q" C" a0 ^: K- O$ q+ m: n! h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