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学课程大纲(理论课程)(本课程大纲根据2011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或制定)- I1 s1 F- D- q6 T- f9 K) ^
【开课单位】海洋环境学院【课程模块】学科基础* B, E7 u' h* l) l1 H
【课程编号】0701******** 【课程类别】必修+ E# |3 w r0 ?
【学时数】50 【学分数】 33 t$ ~0 |" y- G u+ o# I
一、课程描述
8 S# B2 r0 s6 [) w5 V, T1、教学对象
" {1 |" j/ d4 X j+ I9 [海洋科学专业、大气科学专业的本科生 q% D& ?. o9 p, J7 _
2、教学目标及修读要求
" u$ r, q. K/ |9 k* A+ j&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海洋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全貌、理解已达到的水平和今后发展的方向。要求掌握动力海洋(海流、海浪和潮波)的基本概念和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学会分析研究海洋动力现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f. e& l' p, }* M0 A* M. g3、先修课程(参照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名称,课程名称要准确)
; {! M" J9 M, c1 Q* C% _9 p5 q《海洋学》、《海洋调查》、《流体力学》( K/ r# F1 I+ f: b
二、教学内容0 s v2 d [/ m) }0 O
第一章:海流( @- z& ^0 M$ E9 p$ j$ c* O0 B
§ 1、引言
# t- [, ]# `- m& j. M- k P5 Z§ 2、地转流+ s4 J0 F$ m5 O+ @8 K+ U
§ 3、考虑摩擦的定常流动
1 _( h6 K# Q* n Y- y2 z3 a§ 4、非定常流动 ]5 ^' F8 c9 P# d
§ 5、风生大洋环流3 b$ V! P0 i. w4 l0 p. m/ u2 n
教学重点:大洋中的基本流动和风生大洋环流# v) a6 a- P! m K6 A
难点:大洋环流的西向强化/ \4 _% s0 f* z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与课后大作业为辅第二章:海浪
/ n3 c# C B) Z§ 1、引言
* a( p2 c( A, T b4 j5 e§ 2、线性波动理论
8 X: ~' q6 k' ~% r" K N" q§ 3、线性波动的合成
6 w+ q- N; c0 H$ X1 @% z5 r § 4、波动的折射和绕射 N, G2 V" C, n! \
§ 5、有限振幅波动
2 F) l# T( _0 v I2 g: ~§ 6、海浪的统计性质
5 o; R& z, ], u9 {% L, X$ b§ 7、海浪谱' A' j1 m4 S6 E
教学重点:线性波动、海浪谱
& w) {( X3 P/ c难点:线性波动、海浪谱# g; u! m0 i( K7 i0 }9 F8 N5 A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与课后大作业为辅第三章:潮波/ c s' ~/ I( g2 J, s8 q \
§ 1、引言0 H* B9 r( L$ G. d' R9 }0 X
§ 2、平衔潮理论, f* ^" M, p( K" u8 L. X
§ 3、考虑地球形状的潮波
3 [" s% b4 S! H' Z8 i: e' D§ 4、等深广阔水域中的潮波
9 _& P; M$ K, x0 Z- H6 ~§ 5、海峡和海湾中的潮波
5 @1 y' h4 Q" w& [1 h# X§ 6、变截面海湾中的潮波* I; F, f& H6 N) ]" e6 ^7 ]
§ 7、浅水潮波; A! y6 k0 ]' o4 B0 F
§ 8、三维潮波
% _9 O8 a7 Q. ^& n0 `教学重点:平衡潮理论,广阔水域、海峡和海湾中的潮波、三维潮波
1 T- z' `; ^* v1 ^/ |难点:等深广阔水域中的潮波、三维潮波6 R# [, O8 g, J% U, ~& m& x+ ` _* f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与课后大作业为辅6 S+ L! ?, A% ^1 h w! L0 q) S
三、考核方式及评价体系, g R0 G [# }& g0 J
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4 x9 h( g, ~4 |& C/ a0 z
2、评价体系: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平时成绩根据出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期中检查等评定,所占比重一般不超过50%。考核各部分的比重由老师结合课程内容给定:平时成绩:20 %,期末考试:80 %。
' E" |" L. Y6 b, {% `* j四、选用教材及必读参考书(注明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7 K* [3 t1 `7 q8 s! C& Z$ \1、选用教材
) @' m$ [. C& q, Z叶安乐、李凤歧编著,《物理海洋学》.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
1 }$ C. J- C7 T0 R/ m$ }: a* n2、主要参考书
, @/ g5 d E8 _/ H# |/ l, m1)、吕美仲、侯志明、周毅编著,《动力气象学》.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9 f; t' j( p \& J 年7月第1版,420页.! o" \5 s( e7 ~9 r
2)、冯士笮、李凤岐、李少箐主编,《海洋科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5 q0 S6 i+ ~" O& |/ K6 V
3)、吴望一编著,《流体力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4版.4)、杨大升、刘余滨、刘式适编著,《动力气象学》.北京:气象出版社,1983年5月第2版.
4 g, d8 N9 ?$ E( p6 o# R6 F5)、Talley,L. D.,Pickard,G. L.,Emery,W. J.,and Swift,J. H. 编著,《Descriptive Physical Oceanography: An Introduction》.Academic" e5 c9 b% m/ D$ q9 t2 N" k
Press,2011年第6版,555页.( ], I& i7 z9 s. [0 E
6)、Stewart,R. H. 编著,《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Oceanography》.Texas A&M University,2008.- l2 r8 T- _" V
五、撰写小组成员:兰健教授、苏洁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