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岛屿生态系统因具有明显的海域地理隔离而区别于陆地生态系统,被誉为生物地理与进化生态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陆地或其它邻近岛屿的种源物种迁移到新的岛屿后,经历地理隔离、特征置换或适应辐射等一系列的岛屿进化过程,形成与种源物种具有显着遗传差异的岛屿特有种。岛屿在小面积范围内分化形成大量的特有种,是岛屿生物多样性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但是,岛屿种群由于分布范围局限、生境脆弱且种群规模较小,岛屿种群较陆地种群具有更高的灭绝风险。本文通过对海洋岛屿物种的起源与演化、遗传结构以及岛屿物种的濒危与保护3个热点问题的讨论,阐述岛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濒危肇因以及岛屿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重要性
! k) F' u/ L4 m( Y) R海洋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更是人类的未来所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构建海洋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人类的重要责任。日前,为期3天的2010海洋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在浙江省温州市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海洋专家,就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并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加大海洋保护区建设力度、构建海洋生态文明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 b* ^+ I0 G/ G, L: c0 K“我国是一个海洋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国家。据统计,2007年中国海域已发现和记录的生物有22561种。”厦门大学教授杨圣云在谈及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时如是说。6 C. ^/ Y, j2 A$ m" a
但是,近年来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体趋势却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在北京大学博士陈梅看来,中华白海豚种群逐年减少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残酷事实,并给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敲响了警钟。
+ k( g) R" e# ^; d5 @0 r3 P2 Y“历史上中华白海豚是一个广泛分布的物种。在中国分布区,从广西北部湾一直到长江口都曾有白海豚分布,但现在却只剩下5个分散的白海豚种群,各种群数量也只剩几百头。”陈梅的痛心溢于言表。她认为,大规模围海造田、河流水利工程及港口建设等海岸线人为改变是造成中华白海豚种群减少的原因之一,“海岸线人为改变损害了红树林、湿地等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已经造成了全球性海洋鲸豚的栖息地危机。”$ C, C9 k" c# |/ S9 i
珊瑚普查基金会中国大陆协调员刘敏博士对中国海洋珊瑚礁的保护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表示忧虑,“由于气候变化、海水酸化以及破坏性捕鱼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珊瑚礁保护的现状也不容乐观”。而珊瑚礁市场交易处罚难、缺乏基础数据支撑以及长期、有效的监督等,也增加了珊瑚礁保护的难度。
6 {. b* C; R- I. F/ s" q2 ^那么,该如何遏制损害的继续发生、修复失衡的生态系统?杨圣云教授的观点是,应确定明确的保护方向,“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强调对最重要的生物栖息地及物种的保护”。他表示,还可以运用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方法来加强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w' l; y5 @( P! ^
加强海洋保护区以及保护区网络建设也是与会专家们关心的话题。“尽管目前海洋保护区数量在不断增加,但保护区占全球海洋的比例仍然很小。”保护国际基金会科学与技术部安德鲁·罗森伯格博士的话呼应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日前发布的一项有关海洋保护区的报告。该报告指出,联合国曾提出在2012年前将全球海洋面积的10%设为保护区,但现在仅达到: u" T y0 {* q1 f# y+ n
1.17%的水平,因此有必要扩大海洋保护区,并在保护区内进行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 n* f1 d$ _ |+ j9 U! G
此外,罗森伯格博士还呼吁加大对海洋渔业无限制捕捞的管理力度,通过限制或关闭渔业区域、进行增殖放流、休渔等方式,促进渔业种质资源数量的恢复,从而实现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健康发展。
+ i/ r% F- `+ g/ ~2 c与会专家们认为,要解决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最根本的落脚点还是要树立人与海洋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海洋生态文明理念。“海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人类生存方式的转变。”北京大学教授叶文虎表示,生态文明时代的价值观——协同共生与循环再生,应成为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共赢”,体现三者之间的互动共进。在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合理有序地开发海洋,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实现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最终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