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跃层: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呈不均匀递减,表层海水温度较高,其下是温度铅直梯度
+ u) b$ m, U/ N较大的水层,在不太厚的深度内,水温迅速递减,此层称为温跃层。
6 c. J0 h4 }! Y& W0 m+ f0 @$ A( i2.深层水:深层水介于中层水和底层水之间,约在2000-4000米深度上。大洋深层水主要$ [. G! Q& m8 @" V( I5 j
是北大西洋格陵兰南部的上层海洋形成的。
; i; V k; L/ y! ~) O. G+ i3.海岸均衡剖面:近岸海区从水深等于盛行波1/2波长的深处,至暴风浪可达到的岸滩最
9 f# A* D1 E" o# O* g" r高点之间,由粒径相同和比重相同的泥沙构成坡度均匀的海底,在波浪的作用下,其侵蚀和堆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这种海底剖面称为海岸平衡剖面。
, N, \* B% a$ i2 _. G% S( f4.残留沉积:沉积物的属性与目前所处的沉积环境不相适应,形成于与目前陆架海区完全0 ~) b6 T3 c4 ?: f4 z
不同的环境,如陆架海底出现砂质沉积,浅海底出现淡水沉积等。
3 Y; O+ n$ {6 H% V) }5.转换断层:横断中脊的断裂带,是自中脊轴部向两侧的海底扩张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的断
# z1 B% p5 s) o( l6 W$ ^6 c( p层,两盘相互错动仅仅发生在中脊轴之间,断层两侧海底扩张的方向相同,没有相互错动。& F/ k3 w" W7 d! `7 {0 b
6.上升流: 指海水由海底向上的涌升
( ~5 P5 F+ P+ o% A$ D9 V! K7.碳酸钙补偿深度(CCD): 在大洋中往往在某一深度以下,从表层降落下来的钙质生物
$ y% R2 k6 H# ?1 x) E- h介壳(CaCO3)的溶解速度比供给速度快,碳酸钙介壳还没有来得及在海底积累以前就溶解消失完了,通常把这样的溶解消失深度称为碳酸钙补偿深度(CCD)# p$ U2 n/ V0 c# o
8.中立线: 在水下岸坡上,泥沙在浅水波的作用下,作往返运动,在水下岸坡上可以找到
. S0 j' u6 p- R+ _, `2 c这样一点,波浪携带泥沙向岸运动的距离,等于返回时运动距离加上重力作用使泥沙在斜坡上运动的距离,即泥沙在浅水波作用下,垂直岸线来回运动一周期后,仍然回到原来位置,这一位置称为中立点,把岸坡上所有中立点连接起来,就称为中立线。
2 |* b* N3 F& b: n1 z9.蛇绿岩套: 往往出露在陆上褶皱带,实际上是古代洋壳和上地幔的碎块。它们是在板块俯; S5 C+ _0 P" K0 u) {
冲、碰撞的过程中,被挤压、逆冲而卷入到褶皱带中。蛇绿岩套中的基性、超基性岩与放射虫硅质岩等深海沉积物紧密共生。
q+ {3 j, t1 E10.贝尼奥夫带: 在板块构造学说中,贝尼奥夫带被当作板块的俯冲带。这一带常有不同震( c3 S5 r3 }8 ^6 R/ |. l
源深度的地震发生。通常震源深度靠洋侧较浅,靠陆侧较深,构成一个倾斜的震源带,叫做贝尼奥夫带。8 D7 V( A5 L, X9 o" I
1、标准大洋地壳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___沉积层__,第二层为_火山岩层_,第三层为__) ^" e6 S9 v7 d: m$ Q
辉长岩或橄榄岩层__/ @) D5 J' @8 p4 b8 C
2、三角洲在快速堆积过程中会形成一系列形变构造,这些构造包括___________,% B4 f; i% n% C; q7 I( `/ c! A
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同生断层,底辟构造,滑动构造), M# ?% i" M/ v) ], Y% I. n$ _
3、海岸带包括_陆上和_水下_两部分,前者是滨海平原的组成部分,后者则属_内大陆架) }7 |" S; v: d8 P1 z
4、深海沉积物主要来源于_______, ______和____ .(陆源物质,海洋源物质,其它源物质)7 _+ y" N5 Q1 S/ @4 m' t( {
5、大洋中脊在三大洋中的分布各有特点。太平洋内,它的位置偏东,两坡平缓,一般称为' A$ v) |3 O! r3 @- Z! O8 P& n
_______.大西洋内,山系位于正中部位,轮廓与两岸平行,呈_______弯曲。印度洋中脊也大体位于大洋中部,整个洋中脊为___________。(东太平洋海隆,S形,倒置的Y形)- @& v3 e0 P0 O! b
6、珊瑚礁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部分组成。(礁体生长带,礁前带,礁后带)
' e% o5 @5 n, q) ]7、陆架海区的沉积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现代沉积,残留沉积,变余沉积)
5 A& k8 h! s# J8、根据水动力作用类型和强度,三角洲类型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河流型三角洲,
0 N$ ]7 V: q( m3 @, O波浪型三角洲,潮汐型三角洲)
1 w% e+ p% z& }( M9、根据潮汐作用的范围,海岸带可划分为___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
! n6 u! ], X+ R( O9 r- O10、组成大洋地壳的岩浆岩,主要是地幔物质分熔出的___拉斑玄武岩岩浆和碱性玄武岩岩浆_分异的产物。9 E3 F5 g7 R( D7 T1 S
11、深海沉积中的钙质软泥主要是指有孔虫软泥___,颗石藻软泥和__翼足类软泥_
7 E* g% ^, ~: T) ~/ l12、根据礁体与岸线之间的关系,珊瑚礁可分为_______, ____和_____.(堡礁,岸礁,环礁)
7 z- r2 k+ d$ Y/ s) A 海洋地质学思考题, e% }! o9 J6 N: S* j& D
1.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特征及主要原因?
' W7 d i+ S3 X/ p$ P* u原因:洋盆体积变化:大陆的分离和聚合;海底扩张速度的变化. H& N8 D# B- c7 B& g% v2 U
海水体积的变化:冰川的形成和融化(冰期和间冰期)
, v- z+ f/ ?8 t P5 L' F海、气的变化:海水的膨胀;河流淡水的注入;气压的变化
+ c9 l- {+ m0 P1 @- |- I第四纪海平面变动,主要是气候变化和冰川的进退引起的,气候变化是根本原因,冰川进退既是气候变化的结果,也是海面升降的直接原因。
* \: x Z: C2 j$ S2.深海沉积物的来源?1 P2 l8 [+ g w b
①陆源物质# M6 |: s0 C- T8 }) j0 d3 ]$ r0 `
河流把陆源剥蚀产物输入海洋,它要通过陆架,如陆架狭窄时可快速输入深海;风从陆地上,主要从沙漠或半沙漠地区卷起的尘沙,随信风或季风飘向大洋。* w7 v4 k! D3 z' ], I
②海洋源物质
5 a. a8 B$ W# t6 b/ r! n% s" F9 y海洋生物的遗骸,下沉到海底堆积而成为深海沉积物的一种主要来源。海底的基岩经海解作用形成的物质,也成为深海沉积物的一部分。在海水中由于海水重的物质和陆源输入的溶解物质通过化学沉淀而析出各种水成矿物。/ X+ B6 h1 Q( s& I
③其他来源' p, {3 I: h' W4 d9 W v% B1 N* h
大洋周围或内部的火山喷发,宇宙物质也是来源。
; i8 k. }. `' p$ P9 N3.岛弧海沟系的一般特征?; j& W* l' A1 ] [! \' b; T# ]
有两种情况:8 ?4 x# i1 J7 \" |+ ~. @
一种以西太平洋为代表,其结构为岛弧—海沟—边缘盆地
# [3 z( _) x2 F3 _+ h# \1 f另一种以南美西缘为代表,结构为海沟与大陆山系相邻,无边缘盆地; S/ ]' B1 s5 u$ }: m- K* B& [4 v. |
, C; k: U& u3 Y/ a) w% l2 K: G
从板块构造的观点看来,非火山性外弧实际上是在板块俯冲挤压作用下,在海沟陆侧斜坡上,沉积层及岩石圈碎块受到逆掩和刮削作用而产生的机械堆积的结果。火山性内弧的形成,则与俯冲板块局部熔融引起的火山活动有关。2 k9 ], _4 o2 ?& w
在海沟坡折与火山弧之间的弧沟间隙部分,有接受沉积的洼陷地带,称为弧前盆地;火山内弧亦称第二弧,它在地貌上构成线形或弧形岛群,有广泛的地表喷出及浅成和深成的岩浆活动。与海沟相反,火山弧具有高的热流值和重力值。
4 r: K- B' C* ^: u+ M2 a7 W4.海底磁异常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
- _0 Y; H Q2 z( k海底磁异常的强度一般是数百伽玛,在大洋中脊的强度较大,向两翼变小。磁异常大体平行于中脊轴延展,正负异常相间排列,对称的分布于中脊轴的两侧。单个的磁异常条带的宽度大约数公里到数十公里,纵向上绵延数百公里以上,在遇到洋底断裂带时被整体错开。
; z( _( c% T% A' n9 b瓦因- 马修斯假说: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轴部上涌冷凝形成新海底过程中,温度降低通过居里点时,新海底会沿当时地磁场方向被磁化,若某时地磁场发生转向,则这时形成的海底会在相反方向上被磁化。这样地磁场反复转向,新海底不断新生和扩张,就会形成一系列正向磁化和反向磁化相间排列的海底条带,对称的分布于大洋中脊轴的两侧。; u2 N5 Y4 @# A1 ?/ ~& D! A9 e) x% i3 X
5.简述米兰科维奇理论?
; Y$ \* F; T7 F; B6 q; b地球运行轨道参数的周期性变化,造成太阳辐射量在地球表面的季节和纬度分布也发生周期性变化。地球气候变化受轨道周期的控制:最后一次冰期的结束六千年以来的全球变冷都是轨道变化引起太阳辐射量变化所致。# ~. H' H8 K5 e O: o
米兰科维奇理论认为,地球在夏半年接受到的辐射量的增减,是触发冰川的消融和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对地球接收辐射量产生影响的,是三个具有周期的因素:1)轨道偏心率,影响地球接收的总辐射量大小,具有96ka的周期;2)地轴倾角,倾角越大意味着冬夏对比越明
5 J1 i9 N+ Z. V显,具有41ka的周期;3)岁差,决定一年中地球到达近日点的日期,具有21ka的周期。, t7 z$ v' {( n5 Q+ u, w2 F
6.重要气候事件
R) Z% x7 x3 D第四纪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发生。该时期包含有多个冰期-间冰期旋回,在深海沉积物、黄土-古土壤序列和冰芯中都有很好的记录。
' g2 J$ c/ D: B+ |地球历史上暖室/冰室期的交替:
6 P9 @) ^4 h0 M$ h暖室期(两极无冰),3000万年前;冰室期,(单)南极有冰,300万年前开始两极有冰。地球轨道周期:偏心率(40、10万年)、斜率(4万年)、岁差(2万年)。: y' W9 r+ w% V# T" z
冰期是地质历史上出现大规模冰川的时期;间冰期是两次冰期之间气候变暖的时期。, b3 V7 |" y& ]! M. b0 c
地球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的冰川作用时期,即震旦纪大冰期(8.5~5.7亿)、晚古生代大冰期(3.5~2.3亿)和第四纪大冰期(300万)。2 N" I5 C" Y3 s- z
阿尔卑斯四大冰期:玉木冰期、里斯冰期、明德冰期、群智冰期。! O5 ?" y/ d* a. D$ _; g
高分辨率的气候周期:Hainrich事件7-10 千年、Dansgaard/Oeschger事件2-3千年、全新世周期 1.5千年、太阳黑子活动周期11年、ENSO 周期2-7 年。
7 P7 f- D3 {5 ]! M末次间冰期: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5期,跨越时段约为130-74 ka BP 。1 k+ [, o7 G' a* L) f' F3 f
末次冰期:对应于氧同位素2-4段,约74-10 ka BP。& o; L3 n) p1 d$ \. X- W
末次冰盛期(LGM):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指最近一次冰盖体积最大的时期,并不一定是最近一次温度最低的时期,日历年龄约为21-18 ka BP。1 E1 }& `3 X: I4 V
Heinrich事件:以北大西洋发生大规模冰川漂移事件为标志,代表大规模冰山涌进的气候效应而产生的快速变冷事件。
2 i8 Y: Y5 Q1 |; L; N; j& M8 }在整个末次冰期气候背景下,北大西洋共发生了6次强烈的冰川漂移事件,即代表发生6次大的Heinrich事件,以5-10 ka为周期
L7 [) @" N* ]# T5 vDansgaard/Oeschger事件:对格陵兰冰芯的研究发现,末次冰期内该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一系列千年级的、快速的、大幅度的冷暖变化事件,即D/O事件,周期1500年。1 I# }6 g; b+ I! c9 x! e/ Z+ l( S
新仙女木事件(YD):是末次冰期向全新世过渡的急剧升温过程中最后一次快速降温变冷事件,它以丹麦Allerod冰缘沉积物中发现的北极苔原植物仙女木(DryasOctopetala)命名。YD界于11-10 ka BP之间。
( J, E y. P7 A9 D- _! H& G冰后期:全新世是第四纪最近一次冰川消融期,又称冰后期,也有人认为是一次新的间冰期。其时段约为1.2 ka BP至今,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1段,其气候经历了升温期、高温期和降温期这样一个完整的间冰期气候变化过程。# [. F+ g z' i5 |$ M H
小冰期:指近数百年中出现的冷期。
2 c* o. l( x) [+ ` `& M* z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泛指赤道附近的东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引起的气候异常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活动周期11.2年。# Q6 H `/ A: d7 t2 o9 ?/ m. S7 l
7.氧同位素1 J0 R! k; W& ~: a( R
同位素气候地层学:主要根据有孔虫壳体中稳定氧同位素(d18O)的变化规律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d18O值直接反映冰盖消长和海水古温度,由其曲线表现的周期性而建立起来的氧同位素分期在各大洋新生代地层中均可对比,是当前中小尺度大洋地层最精确的划分手段。在6Ma以来共分218期,其中1-98期代表2.5Ma以来的第四纪冰期旋回。双数是冰期、单数是间冰期.* g' A' \3 M# E* O% I, O+ y
温度效应、冰期效应、盐度效应、生命效应。
8 p3 m/ ?5 a: x% e氧同位素识别冰期的原理:7 J' }/ C7 {" ?; m0 B
有孔虫CaCO3壳体中的氧同位素与海水同位素保持平衡,18O与16O的比例水汽蒸发时发生分馏因此可以用有孔虫壳体的18O/16O辨识冰期。8 A, M/ x/ I! v0 r$ D' G
通过测定有孔虫中的氧同位素含量可以恢复古温度、古气候,并划分冰期和间冰期。
0 N/ B+ p' t% U( M3 n深海沉积物中的有孔虫壳体的氧同位素比值,一方面受到有孔虫生活的海水温度的影响,一方面受到全球冰量的影响。冰期的温度不仅比间冰期低,而且全球冰量大,O-16因分馏作用而在冰中富集,因此海水中O-18/O-16值偏高,这就是深海沉积物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能够指示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基本原理。% R! j+ ~0 g, j5 O4 J) ?& C. t2 B
8.洋中脊
- i F$ ?1 U2 f* @" a' j大洋中脊:- y4 Q: w0 ~. J/ M5 Q* E
大洋中脊也称为中央海岭,是地球上最大、最长的山系,是全球最宏大的构造单元之一。大洋中脊的分布特点:; k% V8 |6 E: r R6 x
太平洋内,他的位置偏东,两坡平缓,一般称为东太平洋海隆。大西洋内,山系居于正中部位,轮廓与大西洋两岸平行,也是S型弯曲,其两坡较陡,故称为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也大体位于大洋中部,整个洋中脊形状歧分三支,成为倒置的Y型。3 \7 s$ E0 [) Y) r
大洋中脊在南端相互串连。另一个特点是,三大洋中脊的北端伸展入大陆。
8 X2 ?+ U6 M+ z0 _0 k地形特征:+ H3 r+ a9 s- f8 w. I8 Y9 Y1 I
洋中脊带在构造上并非连续不断,他被一系列与轴线相垂直或斜交的大断裂带切断。这种大型断裂在地形上表现为狭长海脊和海槽相间排列,往往是一系列脊槽沿断裂带走向,呈雁形状布列。
3 O: w9 }' A; i. M" r3 c崖壁在中脊轴部较高,向两翼渐次变低。这种横向断裂把裂谷和纵向岭脊平错开来,错移的幅度可达数十到数百公里。在东太平洋海隆和大西洋中脊的赤道部分,这种平错最为显著,有的幅度可达千公里以上。4 S; ?( J# a- R, \4 ~9 W7 E
在大洋中脊上,火山地形的发育异常广泛。中脊上的岛屿多属火山成因。火山主要顺着中脊轴向展布,少数火山则沿横向断裂带展布。
, I6 a4 a4 a) q9.热点和地幔柱
+ ~2 U% |* d) h/ m热点理论:(威尔逊)热点源于岩石圈板块以下的地幔处,相对于地球自转轴的位置大体上是固定的,它提供炽热岩浆,贯穿板块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先形成的火山随板块运动移出热点并成为死火山,在后面的热点处又形成新的火山。由于热点处断续地喷溢形成火山,而板块不停地移过热点,这样不断地“推陈出新”,就发育成由老到新的一串火山链。因此,火山链实际上标出了板块漂移过热点的轨迹,录下了板块的运动方向。/ Z! @! \6 W( a
热点——地幔柱说:地幔柱是一种圆柱状的深部地幔物质的上升流。
# w0 g0 X8 w T8 @地幔柱以火山作用、高热流和上隆为标志。主要特征为: ①上隆并伴随着火山作用产生碱性玄武岩、流纹岩及深海拉斑玄武岩,它们具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 ②重力高; ③高热; ④地幔柱可出露于大洋或大陆,呈一维有时是二维无震脊由热点处向外延伸(Wil son ,1973) 。0 o) q4 l. L* R& ]: W
10.深海沉积物5 L4 h7 L8 C/ U; A/ {* K3 j
1来源
6 V, t" I: k7 `- l陆源物质:河流,海岸侵蚀,风,冰川,海流;
6 m5 _# Q$ B9 K. G1 H# ?3 u6 b海洋源物质:生物沉积,海底风化,自生矿物;
. _0 D% H! }) ^8 }/ @7 R! m; {3 X" y8 G* C其他来源物质:火山、宇宙物质。+ k' e( |; Q* `3 M4 i# x
2分类% G/ a5 C2 L9 F2 p* d& R& h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p; @; f/ y& [* _$ p+ w; _! {, R
陆源沉积4 y' x( Q6 a4 P. t
生源——陆源沉积3 d9 g7 Q: N. x* K6 U1 t) a& e
自生——陆源沉积- z: b' D9 L" _ Z
火山——陆源沉积
$ z/ K: g' o' A* s f' e) _3深海沉积的四种机制" |3 q/ P5 g! R/ F4 b0 @ C
深海沉积作用有4种主要机制,即从水柱中沉降;重力流的底部搬运作用,包括浊流、碎屑流、颗粒流及滑坡;地转流的搬运作用,包括等深流;或洋底上的化学和生物沉淀作用。8 d+ F$ E. |( o3 o8 g
陆源沉积物是来源于陆地的沉积物,其中包括纵多的近岸沉积物,浊积物、水道沉积物以及风成和冰川海洋沉积物。5 O7 j- j+ z) ]
生物沉积物是生物成因的。近岸生物沉积类型包括钙质砂和珊瑚、苔藓或软体动物的生物灰岩,而深海生物沉积类型则包括碳酸盐和硅质沉积物以及富有有机质沉积物。
& F* I/ B% {/ w# |5 ?" Y远洋沉积物是通过水柱沉积的,并包括尘物物质、陆源粘土和粉砂,通过大气飞入大洋的火山碎屑物质,冰载碎屑物质以及宇宙物资。7 l9 [; t6 r# p0 z
半远洋沉积物是陆源和生物成因的物质的混合物。
: \! w8 o8 m2 L* z8 [9 K- C8 n/ Q火山成因沉积物包括风运火山灰,海底火山碎屑流,由喷发于海底的火山碎屑所构成的玻质碎屑以及改造过的火山碎屑物质。
: @3 ]3 S ?, X$ Y2 F- x多种物质是经过改造再沉积于洋底之上的,包括由重力流向陆坡下搬运的(主要由河流)陆源物质和由于海底火山活动和改造产生的火山物质以及由底层流改造再沉积的深海沉积物。% F- z2 X" }/ T% U) W- H7 V
4大洋沉积物的分布规律! B& z* S2 w% h1 N
大洋沉积作用存在气候地带性、环陆地带性、垂直地带性以及构造地带性。4 W5 }' @ B, f! F
气候地带性:不同的气候带具有不同的温度和湿度,他影响基岩风化(物源供给)、搬运方式等,从而与陆源沉积作用息息相关。不同的气候带及其所造成的大洋环流特点也控制了海洋生物的繁衍和分布。这样,气候带的差异必然会在海洋沉积中得到反映。
( X X, p9 a( i/ T- c$ n环陆地带性:在环绕陆地的洋缘地带,广泛发育了陆源沉积;而在远离陆地的远洋地带,则停积了深海粘土、钙质和硅质软泥等远洋沉积物。# [. X, T. G7 v, H
垂直地带性:
- Y! s0 B( g ]构造地带性:; I3 [/ }0 M& U# h& C( z
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导致洋底年龄从洋中脊轴部向两翼规律递增。( X( d, V9 a+ j+ I. p# [. v
洋底边扩张、边沉降、边接受沉积。在中脊顶部,构造因素起主导作用,其上沉积层缺失或充填于凹地中。向两翼,随着洋底年龄增大沉积厚度也逐渐增加。3 l1 m2 r7 ]! b/ ]7 U1 r6 ]
构造作用下,存在水热作用,使得出现特有的重金属软泥。海底火山活动可以形成玄武质组成的玻璃质火山碎屑夹层。% b. x% Z) p ]2 o
11.古海洋学研究内容与方法:
8 p& s( c" z6 M, Y3 i⑴海水古温度再造:标志性化石、化石大小形态、古生态转换函数、氧同位素、Mg/Ca、Uk’37
& `+ ~4 X* a+ X9 t: [ (颗石藻)、TEX 86(古菌)。 Z) e2 b; g! y, C- e
⑵Thermocline Depth 温跃层:
( s9 n, H# R; e浮游有孔虫浅水种的氧同位素组成代表了上部混合层海水的化学特征,而深水种的氧同位素组成代表了温跃层的海水化学特征,两者的氧同位素差值可以用来指示温跃层深度的上下波动。" |2 d, s" S. e5 o4 L
⑶Nutricline营养跃层:& d/ W1 B) t7 S
当营养跃层深,F. profunda百分含量高,上透光带营养水平低,生产力低;与此相反,当营养跃层浅,F.profunda百分含量低,上透光带营养水平高,生产力高。
8 S0 m6 t3 W9 e, W⑷古生产力:
- [# t2 N7 ?8 C: F( O有机碳法、底栖有孔虫堆积速率法、碳同位素法(浮游与底栖有孔虫的δ13C 差值Δδ13可以用来反映表层生产力)、古生物法。
% a/ O) N( d) G" T* J$ k* y. V12.海岸带7 K- T) c' @5 K& A! N
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其上界起始于风暴潮线,下界是波浪作用下界(波基面)! _! F" @+ |% t
' _. D. @7 `0 V' H) W
2、沿海区(Coastal zones)的组成部分:1)河口湾、2)湿地和沼泽、潮坪、潮道、3)海滩和障壁岛
% @! h3 d+ T* D- j3 j9 E3、中国海岸带调查的划分,内界:海岸线向陆15 km;外界:15m等深线" \2 j2 J* Z; V, F# F2 ?
4、海岸带的分类:原生海岸带和次生海岸带
# s v; C3 C, _+ J( T8 h原生海岸:非海洋因素形成的地形。包括:1)陆地侵蚀海岸;2)陆地堆积海岸;; Y: _- U7 b+ j
3)火山海岸;4)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岸;5)冰川作用形成的海岸;
# p: \' g6 t/ y$ [7 {& \次生海岸包括:1)浪蚀海岸;2)海洋堆积海岸;3)生物海岸。
. x% j9 K7 q; T7 a- p5.沉积物、坡度和水动力是影响海岸发育的三个基本因素。! V/ Y! y Q8 F$ Q9 n% @4 y/ B
6、海岸带类型,按沉积相特征: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岩石海岸、生物海岸
$ n4 i* j, R' r4 Q5 B2 U7、海岸差别不是地壳运动结果,而主要同海洋动力改造作用有关。$ f2 W v. `# s) g5 O
13.洋底地壳的结构?8 J& U3 @- r. Q& J' c- r+ f
大洋地壳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沉积层,第二层为火山岩层,第三层为辉长岩或橄榄岩层. 层1,沉积层,厚度变化大,大洋中脊上往往缺失或作零星分布。
1 V- N" e4 C; x! ^层2,火山岩层,沿中脊顶部广泛出露,也广泛分布于洋盆中,纵波速度变化大。深海钻探表明,主要由拉斑玄武岩,部分为固结沉积岩组成。% T$ R5 ]1 d" \$ @& z5 H
层3为辉长岩或橄榄岩层,纵波速度和厚度都十分稳定,厚度在5公里左右,是大洋地壳的主体部分。
7 x: I7 M+ c9 ]/ j% r. Y14.大陆边缘的类型与特征
x$ n' ^. A. M* A9 _7 o6 P大西洋型大陆边缘:2 Q- t0 t! A' \
具有宽阔、平坦的大陆架,外接坡折明显的大陆坡和平缓的大陆裾,整个大陆边缘没有火山和地震,是一个较为稳定的海域。
6 \, E$ Y# Q" g' {( x2 t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f! Z+ _) ^ h- U+ S7 t
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体系”,其边缘环绕以火山岛弧,岛弧边坡陡峭,外侧边坡直落至深邃的海沟底部,岛弧和海沟地形高差悬殊,有频繁的火山和地震活动以及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又分为:
& b) q2 A, A) Z; b—西太平洋岛弧海沟体系:岛弧+海沟+弧后边缘盆地
" f) P5 ]4 R& G p6 t2 U+ ^& h—东太平洋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大陆架不发育,沿岸山脉直接与海沟相连
% P }/ y# S J! ~5 A% S据板块构造机理分为三类:发散型(被动)大陆边缘,聚敛型(主动)大陆边缘,转换断层型大陆边缘
! B! A( }; X& i( g15.大陆架的沉积作用?
& f( e3 j& k! A7 S大陆架的沉积作用:残留沉积,变余沉积,现代沉积
& Z& j' }; P$ x: h5 _5 C A残留沉积:沉积物的属性与目前所处的环境不适应,形成与目前陆架海区完全不同的沉积环境之中。这些沉积物沉积时,大部分处于陆上环境,以后沉溺于浅海,但被新的沉积物所掩埋或改造,依然保持它的原面貌,残留于现代浅海底表面。: |; {) d5 B# [: {% l8 k% @
现代沉积:沉积物的属性与目前所处的沉积环境相一致,处于一个统一的动态平衡系统之中,这类沉积物称为现代沉积或现代原生沉积。
6 B+ A- X- S" \5 |变余沉积:大陆架上经过现代海洋动力作用的加工和改造的残留沉积称为变余沉积,其性质介于现代沉积和残留沉积之间。! H2 }+ I. m7 k" i1 P2 M
16.简述影响三角洲发育的主要因素
# I0 w( m6 w, J x/ {$ c. M河流的作用
2 s3 W) X( Q4 D蓄水体(海、湖水)的密度与河水密度的差异' T5 A" f9 E5 d% X" S( S% M5 z
蓄水体的水动力作用
* Q3 z1 M8 p( K+ ~8 u河口区海底地形" F- x& _ |. H6 ^! |
蓄水盆地的构造特征
3 p/ i3 b, z! M0 [) x3 b# g! T+ f h17.珊瑚礁发育的因素有哪些?3 j0 K y$ c2 \4 g
1、温度:现代造礁珊瑚生活的海水年平均温度为20度。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导致珊瑚死亡或者发生白化现象。; i" V9 ]1 P5 @7 z
2、深度:最适合珊瑚和珊瑚礁发育的水深为从低潮线开始到20米水深左右的浅海区域。阳光能够投射到,微生物多,养料丰富,珊瑚繁盛。
* W% Z+ {* ^, H$ O R3、盐度:现代珊瑚生长的盐度范围是27-48,最适宜的盐度是34-36,超过它,珊瑚会发生白化或者死亡。% n. ^6 k. x/ F3 U
4、风浪、海流和浑浊度:珊瑚礁主要分布在各个大洋的低纬度的西侧,是赤道暖流西流并转向而成的温暖海区。局部海区,珊瑚礁总是在迎风面发育繁茂,那里波浪激荡、水流畅通,可以为珊瑚生长提供丰富的食物和新鲜氧气,带走新陈代谢的废物。- q0 [/ N$ F& C. k
5、藻类作用:藻类在珊瑚礁中非常常见并且数量丰富,主要是红藻、蓝绿藻和褐藻。藻类主要作用是吸收珊瑚排出的无机盐类和CO2;另外,某些藻类也可以直接参与造礁,成为礁体一部分。) [; i2 T! t7 K' S: c* _
6、海底地形和基底:珊瑚礁主要生长在海底的正地形,如大洋的海底平顶山、海底火山和浅海大陆架的边缘堤上以及构造隆起上。不同的海底地形常常形成不同类型的珊瑚礁形态。* Z( B9 K" ?9 `8 E9 R$ p( j& @
18.河口地区沉积物的特征和分布$ r' H# K& M0 A' V
河口地区沉积物的分布是复杂的,但却是有规律的,它主要受制于河口水流的变化,同时潮流、波浪对产生河口沉积物特征也起重要作用。
7 Q" U1 b* s8 @ B4 E5 N) h% _沉积物类型:河口水流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向海流速逐渐降低,沉积物沿程分异沉降,颗粒逐渐变细,各类河口沉积物变化的趋势基本相似。沉积构造:河口地区沉积构造与沉积物粒度一样,向海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反映水动力作用逐渐减弱。
+ [+ ~$ w/ b4 q$ b/ ~* Y3 b% m粘土矿物和微量元素:河口地区沉积物向海变细,粘土矿物的含量随之增高。3 h r6 x0 P A4 {4 S; k, c
有机质:河口地区有机质的含量与粒度有明显的关系:颗粒粗,含量低,颗粒细,含量高,因而有机质含量自河口向外逐渐增多。( H4 w( G& t# C
生物组合:河口地区水动力的变化不仅是泥砂落淤的主要原因,而且控制生物群的分布。河口沉积物中微体化石群的分布具有海陆过渡相的特点,首先表现在海陆相生物混杂,如陆相介形虫与海相窄盐有孔虫共存,植物碎屑和海胆刺处于同一个样品中。其次广盐性和半咸水属种普遍分布,典型的海相生物有孔虫的属种和个体的数量都较浅海为低,而且向口内逐渐减少,直至消失,陆相生物则向口外减少,最后消失.
+ m, V5 ^6 |1 i大洋水团的类型及特征?0 r; F% |3 n) V+ t/ `" M) [
19.大洋水团类型及特点
& | U# P$ p: o* Y世界各大洋水团:大洋暖水区的表层水和次表层水,大洋冷水区的中层水、深层水和底层水。表层水:高温低盐,其源就是低纬海区密度最小的表层暖水本身。: G5 g0 g8 A! N8 l, p* `
次表层水:高盐高温,有副热辐聚区表层海水下沉形成,其下界为主温跃层,南北范围在南
; Y* |3 P. c" \! l" A9 ` 北极锋之间。# I. L5 j2 u" g# G. i8 ]0 @7 p8 o
中层水:低盐,西风漂流中的辐聚区表层海水下沉形成,其深度约1000—2000m范围内。深层水:北大西洋上部但在表层以下深度上是他的源地,贫氧是其主要特征。其深度约在2000—4000m范围内。! r9 Q9 B, h. I. z' L
底层水:源于极地海区,具有最大密度。
6 R* o: ]+ V, D3 {$ e20.太平洋洋底地形的主要特点?& Y% H8 K0 C, w" W- ]
自东向西,太平洋大致可分为3大区:' y& H2 \) \5 Z- [
(1)东部的太平洋海隆以及受大型横向断裂带所控制的东北太平洋区域。东太平洋海隆脊槽地形的切割幅度在斜坡中部较大,在顶部和麓部减小。1 r6 N9 A* ^- R) }* p: K
(2)中部的大洋盆地区。海岭、海山和平顶海山分布最密集,多呈西北走向展布。3 ^- E; D4 }% i2 r9 i$ Y, I
(3)西部的岛弧——海沟——边缘海区。海沟通常呈单列延布,但是在日本本州附近发生分叉现象,一般纵列于岛弧的向洋一侧。岛弧与海沟大抵平行延伸,他们在地形上有个显著特点是高差特别大。
% _( V9 M( n. E# K21.简述瓦因- 马修斯假说7 q$ u/ W' Q: E- X; T/ {. U
马修斯提出的一个用海底扩张作用和地磁场倒转来解释大洋洋底对称磁条带成因的假说,已得到全世界地球科学家的普遍赞同。他们认为洋底磁异常条带并不是洋底岩石磁性的强弱不同引起,而是在地球磁场不断转向的背景下海底扩张的结果。地球磁极在不断转向,而且时间间隔为几万或几十万年,即磁异常条带为地球磁场不断转向的背景下海底扩张的结果。22.大洋中脊的地质构造特征?/ ]$ f }; G3 C- S4 Q |
轴部具有宽数万米,深1000~2000m的中央裂谷,大洋中脊被一系列横向断裂带切割,断裂带之间通常相互平行,其间距约50—300公里。许多断裂带延至中脊边缘处变得形迹不清。断裂带使得两侧中脊错开。 v) k" p/ p$ X' d
23.淤泥质海岸的沉积层序及特征?
4 z* y8 V/ k) @; u9 b
4 [1 }* }* T. H6 l3 \ j- U潮汐作用形成的低能环境海岸,主要地貌为潮滩。岸线平直,岸坡平缓,浅滩宽广。又分为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主要特征:主要是沿平原发育的低缓平坦海岸,组成物质重要由粉砂和淤泥构成(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