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e$ \ d$ I* C DRAM这种技术,已经是现代人离不开的了。相信您是通过手机、PAD或电脑来阅读这篇文章的。您可能看到过自己手机配置是8G/128G,前面那个8G说的就是手机的内存。您的笔记本电脑可能配备了8-32G的内存。所有的电子产品,但凡需要一点点信息处理能力、里面有个小CPU的,都需要内存。您家里的电视、机顶盒、智能电冰箱、智能空调、扫地机器人,都需要内存。内存芯片,对于电子产业,就像粮食一样不可或缺。今天所有的内存,除了少数容量很低的场景,都使用同一种技术,这就是DRAM。 6 m; _, B. [4 [; n
我们这个世界,对DRAM的需求是相当大的,光是一个手机市场就不得了。字母“G”是一个很大的单位,代表10亿Byte。也就是说,您的一台小小的智能手机,就需要能存80亿个Byte,比全世界的人口还要多。而手机已经非常普及,差不多全世界人手一个了。 / o: I8 e! e, S5 ?3 \7 r3 Z
DRAM这四个字母,其中RAM就是内存的意思。RAM是Random Access Memory的缩写,意思是随机读写存储器。内存芯片执行的任务很简单,就是存储信息;CPU可以随便给出一个地址,它必须能够非常快速地(通常在10纳秒左右,一亿分之一秒)在这个地址存入或取出数据。您手机上后面的那个128G,指的是闪存存储,它不具备快速随机读写能力,不能够用来直接支持CPU的计算,只能用来长期保存信息。
8 |3 q( r' `# R: y; d 那么这个“D”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下面来解释。 ; F. s0 w' X* {% P* L
DRAM的基本原理 ) F8 y) z1 _; k6 X
常见的信息存储单位有Byte和bit(比特)两种,1Byte=8bit。 6 K, J4 S Y/ a+ B0 c- t/ i
比特是最小的信息单位,也就是‘0’和‘1’两种可能性二选一。在DRAM中,每一个比特需要一个存储单元来存储。您的8GB手机中,有640亿个DRAM存储单元。
5 t8 I% f, F+ e3 x8 J 这个存储单元是由一个电容器和一个晶体管组成,信息以电荷的形式存储在电容器上。 + [9 ]/ C- O1 L$ Y, u
w2 T- p6 C# _ ^ u: v
如上图,晶体管在这里是作为开关使用的。当我们把控制信号加上一个高电压,开关就打开了。此时我们可以在输入端加一个高电压,导致一部分电荷存储到电容器上,代表‘1’;或者加一个0电压,把电容器上的电荷放干净,代表‘0’。然后,我们把控制信号变成0电压或者稍微负一点儿的电压,开关就关上了,电荷被锁在里面,信息就保存下来了。就好像给气球打气然后结扎起来。 - x2 r# ^) k0 X( K& Y( M2 r
你可能会说:这也太简单了吧?说实话,DRAM的基本原理的确很简单。但使用起来,还是有些麻烦。 / P+ ^% o5 }9 X- X
首先我们读取数据时需要检测电容器上的电压,此时只能把开关再打开。打开开关时,电容器上的电荷自然都跑掉了,这种特性叫破坏性读取。就好像我们想知道气球是圆的还是瘪的,但眼睛看不见,只能松开系住它的绳子用耳朵听。DRAM必须在完成检测后,根据读取的结果,重新把电容器上的电荷充满或放空。好在,工程师们发明了一个聪明的电路,让这个过程自动地、高速地完成。 ; f; b; W! Q; f. m' S! Y8 C( U
其次,任何阀门都无法不漏气,一个气球到第二天,很可能会漏掉一半气。我们DRAM这个气球只有不到20纳米(一亿分之2米),这点儿微薄的容量,即便极小的漏气,也足以瞬间把它放空。自DRAM在1966年被发明的50多年来,虽然业界持续不断地改进那个晶体管,减少漏电,DRAM中的电荷也撑不到1秒钟。所以每隔几十毫秒,DRAM芯片必须做一件事:自刷新。就是把趁着漏电的影响还不足以改变结果,把所有单元的数据读出来,再写回去。DRAM中的D是英文Dynamic(动态)的缩写,因为DRAM需要自己不断地运动。DRAM的中文大名是“动态随机存储器”,这个名字太拗口,大家不爱用,还是喜欢英文缩写。
' a6 }$ [$ n- B' e/ d' V/ H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个DRAM,不仅简单而且土气。
. ~+ e. H9 G& Y8 g' O+ O 我相信,这项技术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一定有很多人觉得它太土气。但时间太久远,难以考证了。您手机里的128G,用的是一种叫NAND闪存的技术。这是1987年发明的,业界的老人们还记得,当年不少专家嫌它简单土气(NAND闪存坏块和错误率很高),告诉自己的公司,这种技术没有前途,不值得投入研发。然而,他!们!都!错!了! 0 X! c4 V' i0 A/ q t4 r# L
简单土气,才可以10亿、100亿地复制,低成本地制造。低成本,才可以在市场上取得胜利。 * G0 k) v4 |# c
DRAM的存储单元,还必须排成一个阵列,加上一些外围电路,成为一个芯片。所有各种内存和存储都是需要排成阵列。 2 W# U6 C& L0 @6 F6 f
u2 F- K* y- x$ s
就像上图所示意的,在同一行里,把控制接口连成一条线,叫字线;在同一列里,把输入输出端连成一条线,叫位线。如果要选择写入到某一个存储单元,就打开它所在的那条字线,给它所在的位线加上高电压或低电压就可以了。一个阵列,通常都有一千行、一千列或更多,百万级的存储单元。一块芯片,则有大量的阵列。 6 o" k2 v6 K1 g# B4 D
还有一点儿麻烦:一个字线打开,这一行上的存储单元全部会丢失记忆,所以DRAM必须整行一千到几千个单元一起读写。不过现代的CPU基本都适应了这种操作方式,会把整行DRAM数据放进自己的缓存(Cache)里。既然必须也能够同时读写大量存储单元,那么高速地把这些比特从芯片中输入输出,就能够提高整个产品的性能。过去几十年,虽然DRAM的工作原理没有过变化,但为了提高输入输出速度,接口技术进行了一代又一代的改进。您购买电脑时可能会看到DDR3、DDR4这样的词汇,这就是DRAM接口技术的标准。另外,手机使用的DRAM要求有所不同,可以牺牲一点儿性能但必须省电,DRAM芯片会按这个要求去优化。手机使用的DRAM往往使用LPDDR3\4这样的标准,“LP”就是低功耗的意思。
# `0 {! B& \3 W DRAM市场 1 m6 G U! A+ Z1 o. D9 r4 ]% B8 \
DRAM的市场有多大?不妨看看下面这张图: % }& Y# x1 S. u' P3 O( ^, W3 g& v+ \& M
8 U3 l7 c7 k' Q3 A" P 我们可以看到,全球DRAM的市场好的时候可以高达近千亿美元。不过波动很大,有周期性。要知道2021年全球芯片的市场总额也就是约5500亿美元,包含着成千上万种芯片,DRAM这一种芯片就有近1000亿,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7 g) {2 {: M, S" |- I a
. D% k0 M @ [2 P DRAM都用在什么地方呢?看上图,最大的市场是在终端和云端。终端就是您手里的智能手机,当你用手机打开微博、微信、抖音等服务时,它就需要连接到云端的服务器,那里也需要大量的DRAM。至于原来驱动DRAM发展的个人电脑,今天已经退居到第三位了。 - R. T$ W) d* A
那么大的一个市场,那么简单土气的技术,都有谁做得好呢?看下图:
* m/ R1 n$ n% Y& e' @ * Z R1 m# C! E) [& U6 Q
吃惊吗?世界上做DRAM的国家,基本上只有两个:韩国和美国。三家公司:韩国的三星和海力士,美国的美光,就像三国演义那样三分天下。其实DRAM何尝没有过东汉末年群雄竞起的时代,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血雨腥风,基本只剩下这三家了。作为科技强国的日本,曾经辉煌的DRAM产业现在一家不剩;欧洲有那么多发达国家,今天没有任何一个能够生产DRAM。
5 j; f' F+ {- O! R4 e) o& b 集成电路行业有一个特点,一个行业基本只有最强的三家公司能够赚钱。老大可以大块吃肉,老二老三分剩下的,其他人能有点儿汤喝就不错了。DRAM的老大是三星,接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大半的行业利润,就像三国时的曹魏。海力士和美光就像孙吴和蜀汉。三星的产线,简直等于印钞机。
6 A0 R; D9 z3 }& g2 d$ c" l: z$ b 三家以外的其他人里,有着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厂家。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几年的奋斗,中国大陆实现了DRAM零的突破,建立了自主研发能力。不过马上引来了美国人的封锁。
4 r) \ Q1 }0 t 讲到这里,要夸夸DRAM的老大三星。要说世界上哪家公司最有狼性,那就是中国的华为、韩国的三星了。狼性的公司对客户可一点儿也没有狼性。笔者曾作为国内一家大手机厂代表团的一员访问三星,那一路的欢迎标语、会场的精心布置,让人极度舒服。晚宴上,各个销售经理纷纷要求关照,端起深水炸弹一口闷。人家是对客户像春天一样的温暖,对工作像夏天一样的火热;但对供应商像严冬一样残酷剥削压迫,对竞争对手像秋风扫落叶力求一个不剩。
; b5 A9 z8 w1 T8 d 三星是在1983年建成首个芯片厂开始进行DRAM生产的,在这个行业不算早。当时它是从美光和日本夏普引进的技术。但它有韩国政府做靠山,敢投钱做研发、对人才敢给高薪,它使用逆周期投资战略打败了所有对手。所谓逆周期投资,就是趁着产业低迷,大家都不赚钱的时候,加大投资建产线,同时打价格战。对于竞争对手,这是趁你病要你命;而行业好转的时候,你没产能我有!
. A# h. F9 X$ }/ C* t DRAM难在什么地方?
: |( c) } V/ i& t" t X9 C 这种简单土气的技术有什么难的?为什么地球上只有少数几家公司能做?两个字:密度。 9 E% P; H8 V% j8 t. _! H$ l6 N6 [
一块指甲盖大小的硅晶片上,通常有80-160亿个存储单元;也就是1-2GB。您手机里的8GB,还需要好几个晶片磨到极薄,叠在一起封装在一个壳子里。DRAM的难度,首先就在于把这么多的存储单元挤在一个小晶片上。 $ q! X7 H7 V r, N. B o* q. S' _
每个存储单元首先要有一个晶体管。你可能听说过,逻辑计算芯片(如CPU、手机主控芯片等等)现在最先进的工艺是7纳米。DRAM现在最先进的工艺大约是17纳米,但你可能不知道DRAM芯片上晶体管的密度,比7纳米逻辑芯片还要高。 \+ {; D# [8 _( p, D; U# ~' A
用xx微米、xx纳米代表集成电路工艺水平,原意是晶体管中栅极的宽度。但逻辑芯片的14纳米、7纳米早已沦为一个商标,只要代工厂想到办法把芯片的总体密度提高一代,他们就把这个数字减小一级。DRAM工艺的标定要更诚实一些。 9 K7 ~ O6 d0 n) A2 O& W
并且,7纳米的逻辑工艺是使用极紫外(EUV)光刻机制造的,而DRAM是使用上一代深紫外(DUV)光刻机开发出来的,做到更高晶体管密度的难度可想而知。
Z' _& A1 D7 ?+ E4 G8 t5 Y1 u+ o 公平地讲,存储芯片做到同样密度的难度比逻辑芯片小。因为存储芯片的光刻图案是千篇一律的方格子,逻辑芯片图案必须根据电路的需要千变万化。存储芯片中如果有极少数单元做坏了,还有办法替换;逻辑芯片基本上就不可能了。
7 ^0 ]+ \ N8 l8 K5 L. [1 c 晶体管密度变高,尺寸变小,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之前提到过的漏电。如下图左所示:晶体管(这种晶体管叫场效应管)的栅极是负责打开和关上导电沟道。栅极太窄这个闸门就关不严实,导致存储在电容器中的信息过早丢失。所以DRAM产业发展了下图右中的埋入式栅极,可以在宽度很小、占面积很小的情况下制造一个很长的沟道,大幅度降低漏电。这个重要的发明对DRAM存储单元的小型化作了很大的贡献。
+ p$ p: S4 y( s8 p! C4 {% I$ s" p ( K0 I" e" E& j: d- s
逻辑计算芯片在器件小型化时有更多的难题,它还必须保证很高的开关速度。所以逻辑芯片生产工艺在14纳米以下发明了FINFET以及GAA这些技术。这两种集成电路的生产工艺早已分化,已经走得很远,需要完全不同的产线。大部分能够制造逻辑芯片的公司是不懂得生产DRAM的。世界上也只有三星一家公司,两种工艺都做得很好。 ) q: @/ F2 b, k& S$ G5 ^
做出DRAM中的晶体管难,做出那个电容器就更难了。请回忆一下您的中学物理,电容器是两片导体夹着一层绝缘材料(或者叫电介质),电容的大小正比于导体的面积。在存储器件小型化的情况下,每一个电容占晶片的面积已经很小,但电容如果太小,电荷就会过早泄露掉,或者读取时信号太弱发生错误。电容必须在垂直方向发展以取得更大的面积。DRAM的电容器有两类,一类是在晶圆上钻一个深井,更多的是在晶体管上面做一层桶形结构。 # |# G1 ]$ z$ Q: I( q/ ~
( {) n8 M/ P/ ?4 d: L; r/ v3 X
现代DRAM电容器高度和直径的比达到几十比一,像个烟囱。看上图左:为了取得更大的电容面积,要把烟囱的外壁和内壁都用上。上图右是横截面,深蓝和浅蓝代表电容两极的导电材料,肉色代表电介质。 + H& {- f. g: L, F6 B+ |: W0 w
想象一下:在指甲盖大小的一块地方,雕刻上百亿个非常细高、壳薄的烟囱,不能弄碎、不能倒;再在烟囱的外壁和内壁涂上电介质,厚度必需均匀;再填上另外的导电材料。想象一下这有多难! ) h( H9 Y5 r, c1 L" x; I& v; Q
这上百亿个存储单元还必须高度可靠。一个内存芯片中上的百亿比特中哪怕出了一个比特的错误,轻则产生不正确的计算结果,重则导致手机、计算机的死机、重启。每一个DRAM存储单元,都要求读写一亿亿次(10的16次方)不出错。 2 t! p6 R0 S& T1 O* `
做到高密度、高可靠性的同时,还必须低成本。成本是芯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关乎存亡。电路设计和生产工艺必须做到最优,产品良率必须高。 ! ^/ e- v9 D& g7 `7 {
读到这里,你就明白世界上为什么只有三家公司能够做好DRAM。真是: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 ]) c! ~* b8 ?0 Y DRAM的未来
* Y0 Z3 u& E) s) L 这项快60岁的技术,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再往前进步是非常困难的。业界曾经断定,DRAM工艺走到20纳米就到头了,绝对不能再改进了。然而后来又有了19、18、17纳米,现在业界还在规划一步步向着10纳米前进。工程师们总能想到办法。 % ?7 J! C$ g; C, d9 e8 H
但这毕竟只是小步前进,不是摩尔定律那样两年翻番、从28到14到7纳米那样的速度了。 / ? W7 H0 O0 L, d$ G4 ?
很多年来,各种有可能取代DRAM的内存技术都被研究了。比如考虑到那个电容器太难做,就有一种技术用一种铁磁结构作为信息存储介质叫MRAM,还有一种技术用一块铁电材料作为存储介质叫FeRAM。但要超越这么高的密度,谈何容易?
; N1 ? O# F& F- B6 |2 I NAND闪存技术率先实现了三维突破,存储单元可以有很多层,从而让存储容量快速增长。现在已经超过200层了,而DRAM仍然在试图让一层晶体管变得更拥挤。3D-NAND的发明得益于多晶硅的晶体管技术,DRAM和逻辑电路一样使用单晶硅晶体管。可惜多晶硅材料的载流子速度太慢,只能用在慢速的闪存芯片上。 ! \8 E9 J- ^6 U- F! k# J5 |
PCRAM是首先实现3D突破的新兴存储器技术,这得益于英特尔公司开发的新材料,他们把这种技术命名为3DXPoint,后来又使用了Octane的商标。但很可惜,材料的特性决定了这种技术无法取代DRAM。并且,在大力宣传和多年投入后,英特尔似乎要放弃这种技术了。 . W; @2 @. d, \$ p% J
3D-DRAM仍然是目前热门的研究课题。以氧化铟镓锌为代表的第四代半导体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种材料有可能用来制成多层晶体管,并且速度够快而漏电极低,很适合DRAM中的角色。各国都在投入研究,去年,中科院微电子所的刘明院士发表了一种很酷的结构,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7 }7 ?# W4 { J% N% Z" {9 A+ l 虽然讲弯道超车、换道超车人里面忽悠的不少,但DRAM这条道路恐怕早晚要换掉的。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视频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造成数据量爆炸,闪存的容量快速增长,DRAM的容量如蜗牛般地前进,拖了新时代技术的后腿。
5 a4 c* E% M: ~ W1 f% o 等这条康庄大道走到尽头的时候,业界也许又要进入三国演义那样英雄辈出的乱世了。让我们希望,未来的新三国中,能至少有一个中国厂家。
( t6 s/ ?. A ]' G 本文于2022年10月27日 发表于微信公众号物理学博士看天下《介绍一下DRAM》,风云之声授权转载
% G. [ i7 J# k$ C4 J 1 X9 i2 C& m, a$ c" k2 m1 u9 b3 n& ^2 z
0 N; O/ R, z9 Q5 {0 @5 m
* s% A; u) k/ B4 n1 i
9 E6 x( U6 O$ j4 F& V# o) l
5 V6 I! ]0 \2 e
0 a' Y! m: s8 `/ a1 w
' r2 |4 V. w6 {4 {9 ?- f3 J% y! X; e- _: R8 P0 F7 ]
3 B: L9 Q; p `/ _$ r4 s, z) h" k2 d7 }) |
2 N! o$ f1 D- Y) P9 O1 L/ i6 H3 Y- X# f+ B. N, G
5 c# a2 _* Q% }, n% G @' W+ ~8 C# H! h( \2 ?0 [" K+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