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 T) K2 a8 F. v* W) j3 K
文/图/视频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通讯员 黄林丛 徐晓璐
! j% Q8 A) }! m' _3 c; i3 z 7月18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6”号下水暨命名仪式在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举行。 * B2 y E9 l& |) E; I! q- C2 A
该船将提升我国对南海岛礁区与深远海大洋的探测和基础数据获取能力,同时帮助“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提高海洋探测能力,完善观测手段,开展联合海洋调查,开展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海洋灾害预警预报、防灾减灾;培训海洋调查人员,提高海洋科技水平。根据建造计划,预计2021年入列服役。  # A+ g+ P+ J; Y3 ?' V; C0 U
旗舰船型,技术创新 , S3 g/ B1 Y# |( R/ _
长艏楼、小球鼻、液压折臂吊、2台D型吊舱……在地面上仰视“实验6”号,能让人情不自禁地“哇”了一声。沿着登船梯走上艏楼露天甲板,可以看到该层甲板中前部设计成开敞式外走道,其余各层甲板均为封闭式内走道。首部设科学栀,船艏设一个槽道式侧推并安装封盖系统,机舱和地震空压机舱位于船舯略偏后。全船共设置各类实验室16个,总面积超过330平方米,工作甲板面积达到600平方米,科考辅助面积超过470平方米,固定安装有13000米钢缆绞车1台,13000米光电复合缆绞车1台、8000米CTD绞车1台、6000米水文生物车1台、升降鳍板及各种声学设备等。  ; ~. Z, y& V, R2 l; F
“实验6”项目总工程师蔡小阳向记者介绍,该船设计总吨3990,总长90.6米,型宽17.0米,型深8.0米,最大速度16.5节,定员60人,续航能力达12000海里,是目前国内3000吨级综合科考船的旗舰船型,应用了不少创新技术。“它是国内首艘采用国际上最新、最先进的混合冷却D型吊舱推进技术的科考船,推进效率高、可维护性好、易于满足水下噪声要求。还创新采用了控制气泡干扰的船型一体化设计技术,结合高腹板舭龙骨及特殊设计的耐波性船型,抗风浪性能优异。同时采用先进的AFE变频技术有效控制谐波干扰,能实现11000米水深海底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探测和综合海洋环境立体探测。” a2 f' Z. m+ e- Z$ W7 d6 g5 E
水平先进,填补空白 - l& Y" L* G, c0 U2 P
向海则强,弃海则衰。海洋科考船作为探测与研究海洋最重要的平台,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据介绍,“实验6”号兼具地球物理和综合科考功能,满足物理海洋、海气相互作用、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与生态等多学科综合考察需求,可为我国海洋科学以及深海大洋区的极端环境研究提供先进的海上移动实验室和探测装备试验平台,并与现有的综合科考船和专业调查船形成互补。 1 E) U& O- m6 {! F& R% o
“‘实验6’号无论在船舶的结构与功能设计、船载操控系统、船载设备等方面都可与世界上先进的地球物理综合考察船、同吨级的综合科学考察船相媲美,实现全海深海底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探测和综合海洋环境立体探测,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成为我国海洋科学考察的主力船舶之一。”南海海洋所副所长、“实验6”号项目责任人龙丽娟说道。南海海洋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詹文欢表示,“实验6”将填补我国中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的空白,完善国家海洋调查船队和中国科学院科考船队功能序列,成为我国一个先进的新型海上移动实验室和探测装备的技术试验平台,提升我国海洋探测能力和数据样品获取能力,助力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2 }5 i1 {; y* v) F9 i
* m5 P+ C! J8 Z! C: | t; [9 F* K9 ` v3 Y
% Q) K% U0 ]- Y; @% O! \2 P% h
. F+ b" a5 ^8 V$ X# Z.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