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4 ]* O1 A6 |& s) ~' u, y2 _9 ^0 ^
如何利用量子技术让光“慢下来”?怎么用超冷原子在实验室里“拼乐高”?“90后”杜立在抖音上科普奇妙的物理知识,引起了许多科学爱好者的关注。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深奥的物理现象掰开揉碎,用播音腔讲述电吉他与科普在量子力学的耦合。生活中的杜立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学专业,目前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系在读博士,导师是诺贝尔奖得主Wolfgang Ketterle。
- K7 `. V0 L( l; T1 Y" B- x# T" R
0 O& z; k$ d, J) R0 r/ @. ? 7 ]& O$ Y6 A; d* S9 c0 h& Y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6 s9 z- U" d% E" X2 J( P
. N9 B; I6 P0 X. F! k: r
& n, @5 [7 }1 V- g' `( Z& }
在抖音上,科学“冷”知识正在变“热”。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化身科普创作者,把“高冷”知识用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短视频方式呈现出来,悄然拉近大众和科学知识的距离。“不明觉厉!”“又烧脑又想听,上头!”“能刷到科学家来做科普,何其有幸。”粉丝们在视频下留言互动,那些曾让很多人“敬而远之”的专业知识,受欢迎度和传播广度出人意料。短视频平台成为“没有围墙的学校”,拓宽了网友们与科学家沟通学习的渠道,激发出受众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 E% Y# ^; `, A2 W+ o 架起桥梁,让公众走进“高冷”的科学世界
/ ^/ E; A3 q% B$ t, Q* q2 E 研究物理是杜立从小的兴趣所在,初中时他就网购过实验仪器,自发制作了无线电发射器。“我喜欢往深处钻研,初中就会看一些高中大学的物理书,尝试自学。”对物理近乎偏执的狂热,让他一步步走近学科研究的核心圈层。目前,杜立的研究方向是镝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和量子模拟,一长串听起来让普通人“望而却步”的名词。
# ?: N0 v* f! m # j) n) U1 ?) ]
2020年初,在MIT念书的杜立因新冠疫情突发而居家隔离。短暂离开实验室的这段日子里,他出于兴趣开始关注与物理学相关的短视频。当时,网络上还流传着“遇事不决量子力学”的说法,双缝干涉实验被形容为“玄之又玄”。“虽然这些所谓的科普视频播放量极高,但水平却参差不齐,甚至有部分夸大不实的表述,容易误导受众。”杜立看完视频心情复杂,他暗下决心架起连通广大网友与科学世界的桥。“我希望融合科学前沿的信息与多年学习物理的收获,以独特的见解和视角制作出更专业的科普视频;同时为大众了解科研工作者的日常生活提供一个小小的窗口。”
5 N$ _7 O% v7 J# Y0 p1 l) c
/ f% Y) |" k. ^; X5 w4 f
于是,杜立随身带着笔记本,记录思考过、探讨过的有趣问题,结合相关资料或实验影像素材,编辑制作成科普视频,发布于抖音号“-粒粒-”。“对我来说,制作短视频的最难点在于,如何在保证知识含量与追求传播广度之间寻求平衡点。”为此,他尝试过多种视频形式和表达方法,并在与粉丝的互动中找到了新的乐趣。
3 z# _2 z" H Y$ }; B5 {- Y
找寻钥匙,解开爆款背后的“流量密码”
_3 `, ^4 t% _+ \$ m 在陌生领域摸索前行,杜立的付出有了回报。一条《绿得发慌的激光》的短视频赢得近6000个点赞,也让他第一次体会到快速涨粉的兴奋。“那是在实验室里的一小段‘随手拍’,记录了超大功率激光形成的过程。”这道“绿光”视频的意外火爆引发了理科生的深入思考,他试着探究在传播学意义上的成功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流量密码”。
/ r+ J# O5 ^$ N5 ~' k
* c- I* w% i, D" Z: q 如何提高科普视频对用户的吸引力?杜立颇下了一番功夫,对视频的节奏和长度、构图的风格和色调都仔细研究过一番。“神秘的实验环境、陌生的专业名词、复杂的概念理论等会让受众在认知过程中产生一种‘不适感’。在科普短视频创作中,我力求运用语言辅助、动画模拟、生动故事等手段来帮助观众克服‘不适感’,激起好奇心。”
2 ?4 a; ^4 ]8 q6 ?; D3 X" ], C
反复斟酌故事线、搜集大量高清素材、制作模拟动态图,杜立逐渐确立了独特的叙事风格。他精心制作推出系列科普短视频,以深入浅出的视听语言讲述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介绍利用量子干涉原理让光“慢”下来的实验过程……10余个短视频吸引了3.4万的粉丝关注,视频下有成百上千条留言与他探讨相关物理问题。“目前,我还处在‘慢工出细活’的阶段,做一条视频往往要耗时超过一个月。”对杜立来说,物理实验与“传播学实验”都成为了学习生活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5 U% T5 `! v6 T% \/ b9 i5 j0 K3 C 扩展知识圈,用多元方式讲解科学奥秘
9 C$ M% T* Y9 `9 L+ L1 @
抖音平台上,活跃着一批热爱科普事业的科研人员,形成一个个特殊共同体,互相扶持,传播知识。在短视频中,他们将科学的奥秘掰开揉碎,变成人人都能听懂的语言;在粉丝群里,物理学研究者、博士生、高中生、初中生,在群里热烈讨论着量子力学、黑洞、暗物质。
# e3 x7 [9 E5 i, R! x , }$ C' y# j6 n- b1 o: K
袁岚峰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副研究员,抖音号“科技袁人袁岚峰”推出1164条科普短视频,粉丝量超过416万。理论物理学家王一在香港科技大学担任副教授,同时他也在抖音上向公众科普宇宙、黑洞、虫洞、光速这些看似神秘的事物。王一的学生、理论物理博士后周思益,研究方向为宇宙学、弦理论和场论,她的抖音帐号“弦论世界”已拥有137.2万粉丝,获赞90.1万次。
% T+ B6 T0 g& v* H7 l: n$ Z: D
科研工作者为何对科普有着那么浓厚的兴趣?“以复杂的数学公式去推导艰深的物理问题,往往不是最高程度的理解。在日常教学中,我的导师Wolfgang Ketterle会用很生活化的案例来讲述前沿科技的知识,通俗易懂让人茅塞顿开。”杜立认为,科普不仅是科研人员回馈大众的途径之一,也是对知识的温故而知新。“通过视频解读拉进大众与这些遥远知识之间的距离,本身也是科研道路上的特殊锤炼。”
. w* D# x( m( ~9 \
作者:宣晶
3 o2 E3 g+ _' Q. s- B# n 编辑:王筱丽
9 b' V6 w3 V" t9 u: b
责任编辑:柳青
+ f& o& w; t1 }! c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R" n6 g1 j; a& O9 P( R9 G#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