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8日北京时间16时,正在北大西洋执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第397航次科学钻探任务的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博士后庞晓雷和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吴家望作为登船科学家,通过新华网科普中国频道视频连线,从位于北纬37°34.0002',西经10°7.6644'的“决心号”科学钻探船上进行了“探古老岩芯 寻气候密码”主题科普直播活动。本次活动由国际大洋发现计划中国办公室、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中国海洋学会、新华网主办,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新华网科普事业部承办。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黄宝琦副教授作为主讲专家主持了本次科普直播。
2 O! `2 ~/ w' @
4 ?# Y7 S3 I% C j" h, v2 z9 L6 ~. w部分直播现场(左上图自左至右:吴家望、庞晓雷,右下图:黄宝琦) 3 i$ y6 G; K v, c8 c$ M- \5 ]
IODP第397航次从2022年10月11日至12月11日在伊比利亚西南边缘海域、葡萄牙大西洋岸外进行深海钻探,获取晚中新世-更新世以来的高分辨率连续地质记录,用于研究北大西洋水团演变历史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计划在4个站位实施钻探,各站位均以著名古海洋学家沙克尔顿教授名字的简写命名。登船科学家来自十个国家,庞晓雷博士作为沉积学家,负责岩芯的特征描述和扫描拍照等工作。在黄宝琦老师简要介绍大洋钻探科学活动之后,直播镜头将观众带到“决心号”科学钻探船室外甲板和实验室,两位连线专家对岩芯的钻取、测量、分析和保存等工作流程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庞晓雷博士介绍了岩芯的室温平衡、物理性质测量、切割、沉积岩性描述、古地磁测量、微体古生物化石的提取和鉴定等实验室工作及其在整个航次科学协作中的作用。
3 i4 c" R- F, I, k3 T t
7 k' d0 p! L d+ B4 [, X! i庞晓雷在实验室为观众“揭秘”船上科学家们的工作场景 $ t) N( f# j+ j" Z' U! c3 {# A
本次直播历时近80分钟,根据新华网客户端获取的数据,共计304.6万人参与观看。观众们跟随镜头“近距离”观察到了来自数千米海水之下海底的古老沉积物,感受了海洋科学家从深海“入地”的奇妙和乐趣,对海上科考的工作场景有了直观的认识。来自北京、贵州、河南等地的学生对船上科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与专家积极互动交流。庞晓雷在回答同学们的问题时,点出了本航次的科学意义,指出这一海区有来自南大洋和北极的水团,是研究长时间尺度海洋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极佳选择。
; G% }% I' ^( n7 i; ^" r% }0 u4 d% j* d! U+ O/ a! P7 v0 s
庞晓雷(左图右侧)正在回答中学生提问
/ s$ p& {. W* m m \0 a9 J# w新华网客户端回看链接(点击)
8 y& u% c+ M; S* l# ] d
1 {4 \, O( n$ H6 @1 c+ t' E. m) }4 e( z+ k# A' ^
撰文:赵城、梁雍祺( N) S" l( \6 D" w) }7 T
图片:王玉霞* M9 M, s8 X1 @; C4 @*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