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 r. z( m" o# H5 C20世纪90年代初,我就开始研究浅海和深海的虾类等海洋生物,发现浅海种和深海种生物身体部位构造差异很大。浅海虾类的生活环境可以通过水肺潜到水下直接观察,但深海环境怎么观察呢?我始终梦想着有一天能去深海看看。直到有一天,“蛟龙”号帮我实现了梦想。& m: E! V6 M. [7 M+ l; y* \
2013年,“蛟龙”号载人深潜器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成功完成,正式拉开了中国深海考察和深海科学研究的序幕。作为该航次科学家团队成员,我亲历了该航次第一个航段的考察过程,并成为科学家团队中第一个下潜超过3500米水深的成员。' r0 F2 ~# q& c' \% Q/ X! S
2013年7月3日,我与潜航员唐嘉陵、工程师张东升一起执行“蛟龙”号第58潜次南海考察任务。9时2分,驶潜器开始垂直下潜,落向海山。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舷窗外的海水由宝蓝色变成深蓝色直到漆黑,闪着荧光的浮游生物向上一一划过。很快,我们就下潜到了3573米的海底。我们观测到了看不到边的铁锰结核,看到了紫色、白色、红色、深褐色的多种海参,还有红色的真虾,白色的海百合、海伞珊瑚、铠甲虾……
/ J9 r, h/ Q# u1 n 潜艇行驶过程中,壮观的“鹅毛大雪”出现在窗外。这是海水中的絮状有机物被潜器强光照射呈现白色,在与潜器做相对运动时如同漫天大雪。潜器上升时可以看到白色的珊瑚丛,如同黄山迎客松一般伸出“手臂”。最令人震撼的是一株长在悬崖上、脸盆大的雪白海绵,后来我们研究其骨针后认定是一个海绵新种,并命名为“小六轴囊萼海绵”。潜器上升后,又看到了只有深海才有的大型鱼类鼠尾鳕等动物。之后,我们进行地质取样、生物采样……不知不觉间,本潜次计划的考察时间到了。潜器返航,顺利完成了考察作业。
+ G' m/ F( d9 u8 z* p; a) z- s 这次下潜,我亲眼看到了3500米到3700米水深处海底各种奇奇怪怪的动物,证明深海虽然黑暗高压,但生物种类数一点儿也不少。通过这个航次考察,我们发现了冷泉环境和海盆、海山环境的很多生物多样性特点。在冷泉或热液环境中,生物群落个体密度和生物量远高于浅海。
6 u* k" w( r# B5 d5 ?$ ~1 S- R 近几年,中国学者在海洋生物多样性等多个领域的成果井喷式爆发,引领了学科发展。中国已进入深海探险考察的黄金时代,处于深海考察研究的第一梯队。作为海洋科技工作者,我深感骄傲。
4 o0 }0 |+ g5 J v 我也切身感到,深海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一旦被污染破坏,生物群落的恢复非常困难。中国学者坚决主张:任何海域的深海采矿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这已在国际上达成广泛共识。我认为,深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受到更多重视,这既是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资源,也是人类保护地球生命义不容辞的责任。
6 L* b$ D. k V9 M- w2 Y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q" x9 a2 P( b5 T* v7 O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