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监测浮标,是认识、开发利用海洋的利器。目前,我国90%以上在位业务化运行的海洋监测浮标都来自于王军成院士团队。“二十大代表风采”专栏,今天来认识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海洋技术科学学部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成。- G. b& K& F) X+ b6 ^" k; `
$ L! T/ t j8 L' M
% u g6 k' t! o. n* P6 ~- P
* Y3 n+ E& n b$ ?& h在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王军成院士团队正在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答辩做最后的准备,作为答辩人,王军成最近特别忙碌。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海洋技术科学学部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成:“一个是下一代海洋资料浮标新技术研究,第二个项目是智能感知传感器。现在海上运行的这200多(套)浮标,虽然说到了第四代了,但还不属于智能浮标。我们要逐步地实现更新,实现智能浮标在海上的应用。”
* u+ F, O" Y: N' I" t3 H0 N
9 B+ E) B8 h) {3 L# A" [( [$ U
, V/ b" v; s( U' Q" D攀登科技高峰,一刻也不停止。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的业务化海洋浮标研制刚刚起步,为了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王军成毅然选择与风浪为伴,一年中有近100天都要漂在海上,有一次检修时,风急浪高,浮标与船在3米多高的落差间上下起伏,无法顺利登船的王军成只能跳入海中,让同事用绳子把他拖到船上。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海洋技术科学学部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成:“像我这个坐船从来不晕的,到浮标上一晃晃上一个小时两小时,拼命地呕吐,就拿一个塑料桶要吐一口,然后再去工作再吐一口,把黄胆汁都吐出来了。”$ u$ L' |) X' U
7 T$ h7 c0 @& O9 M" Q: X2 a
' w2 E+ \2 U1 |$ ^9 r) m; ^
8 G0 L0 ^* g8 B0 K( q6 Q" J再难也不放弃,40余年间,王军成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业务化大型海洋浮标系统,在北极投放了我国首个极地大型海洋观测浮标,团队研发的200多套系列化浮标,支撑组建起国家业务化海洋环境监测浮标网,每天提供约3万组气象水文数据。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海洋技术科学学部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成:“我是一个有将近50年党龄的老党员了,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我们党旗增辉添光,把海洋观测技术、海洋仪器装备发展得更好,去解决卡脖子技术,满足国家海洋强国需求。”
* M- p+ Y1 a5 z* b* [* j1 S) V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5 R7 v8 Y- S" x1 @% Y) M& i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