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货物吞吐量位列世界第四的青岛港灯火通明。随着海岸边的集装箱和巨大货轮,我们把视线拉至山东绵延3500多公里的海岸线,它们正在静静地诉说着山东海洋的种种发展。
}$ M1 {1 P+ Z7 A1 e4 j3 F( s7 J* l/ V0 W. Q2 l
作为海洋资源大省,如今的山东正在走出一条发展海洋经济的独特路子。9月20日,山东首次发布《2021年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报告》,总结2021年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情况和取得的成绩。
. C) N! M0 [8 E# Q; F- q$ d' r" l- j5 a% N) l; a* v
% L+ V8 S4 n( k `! J* g
透过这份2万余字的报告,不仅看得到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更看得到山东海洋治理能力的显著提升。蓝色机遇孕育蓝色经济,山东正在用它强劲的发展潜力讲述着海洋经济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 m/ h A) A: |/ r3 P' @/ p, n( l
" H9 G0 P2 [& Z3 s" z2 v8 g
0 F: @2 x J( y9 [; J昨天:
# L- I6 K5 ~, j3 v1 C4 r3 G
5 X7 ^. i5 l) J6 y6 T“海上山东”看向海洋& ]! f. |0 y1 h, ]6 Z/ Z4 |1 G
" o9 L' J9 s" r5 {; Y2 Y6 R
山东的海洋经济之所以能够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归功于山东优越的地理位置。山东半岛三面环海,海洋资源丰富,3500多公里海岸线,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海域面积近16万平方公里,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居全国首位。
, |! p9 ^! w& |! |3 _0 Q7 @+ Z9 g' H" W; {! t( _) x, r/ p, k5 ]
拥有地理优势的山东,建国后开始认识海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水养殖产业基本从零开始,海洋科技人员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山东实现了以海带、对虾、扇贝、海水鱼、海参与鲍鱼为代表的“五次海水养殖浪潮”和海水增殖大发展。
7 r* u' e+ b" j% A* ?
' O* ^6 _ w* G, x 到1991年,山东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建设“海上山东”,把海洋经济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随后,“海上山东”建设进入快车道。就这样,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一场跨越世纪的海洋开发潮在山东半岛“风起云涌”。
3 T! ` d# J" y+ x; D/ v3 q
' J- }, H, {& T- u4 J 20年的“海上山东”建设可谓成果辉煌,1990年全省海洋产业总产值为150亿元,到2010年山东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已经突破7000亿元,居全国第二位。
* D' w l7 l, ?) i& S5 b* R" c8 N0 ^! ~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层面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 B0 U6 ^; v" ]8 E5 ~
& \5 _% s# O9 H, @( Q 转眼到十余年后的今天,据《2021年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14942.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0%,已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引擎作用。回看山东海洋经济的昨天,“海上山东”从认识海洋到走向海洋,海洋经济对山东的影响力日趋增强。' k6 I/ H9 P+ f: a, X- J+ R
5 u, }' T5 W" @2 S! Q
' w9 D8 I/ m, A+ }7 p; ?
6 l" o& |4 U+ s* F 今天:
3 U: n, l2 e2 i0 M4 e! b' ^) b4 K2 _8 j# Z4 A
经略海洋,向海而生
/ E/ {2 b6 @. u: v% ^' D8 O5 H: u) P8 C3 _6 j5 I
挥别昨天,我们看向山东海洋经济的今天。产业结构、科技兴海和绿色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三个关键词,彰显着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和发展模式的新实践。
2 E1 v6 x% C, L3 g0 y4 l) T* b) O/ r" Y
产业结构优化是反映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山东海洋经济的产业结构也在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变革而发生改变。2016年,山东海洋经济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5.8%、43.2%、51%,通过多年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以及海洋电力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到2021年,山东海洋经济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6.4%、35.4%和58.2%,“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模式得到不断优化。; g- z0 a1 Z* @6 W4 z" `4 x R) d
. ?4 R' s, T7 f+ m
海洋科技是海洋经济起飞的羽翼。山东是新中国海洋科技事业的策源地,也是科技兴海的主要力量。过去的成绩并没有让山东停下脚步,据《2021年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山东的关键技术完成了几个首次:首次完成植入级海藻酸钠的国产化、首台水下采油树设备成功应用、全球首座十万吨级1500米超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在山东完成总装交付。今年2月发布的《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报告2021》中显示,山东海洋创新综合指标位于国内第一梯次,青岛海洋创新能力全国领先。
5 K* }4 b" d% C3 T0 y/ D1 y" N' p8 H& Z; h% V
海洋环境形势严峻,绿色发展刻不容缓。近几年,山东海洋工作着力点日益转变到经济发展方式上,比如试验区“深蓝一号”网箱首次实现三文鱼规模化养成收鱼,象征着全国首个国家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建设进入新阶段;海洋能源供给力度、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不断增长。此外,作为四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山东半岛风电上网电量比上年增长30.6%,这些都标志着山东正在实现蓝碳经济快速发展和海洋生态价值的双向奔赴。
. |" R5 n2 f/ ^6 E( |6 c3 o
1 E- \/ ]6 y! ]* E. w/ \# c+ _4 k2 m
: t$ E$ z0 u2 S& n; M! J8 f0 K明天:$ ~0 m1 o- j' o2 o1 y
+ y; ^+ Q) J# x% X* [9 m4 ^! `
可持续海洋经济未来可期
3 b; b+ ^7 s* v- R6 s& b9 ^$ V
$ ~4 T# z6 H4 S! {; Q9 Y回顾山东海洋经济的昨天和今天,山东海洋经济的发展,不仅是经济数量的增加,更是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海洋治理能力的提升。下一步山东还会进一步开拓蓝色经济新空间,为推进海洋可持续经济注入新动力。4 f2 l: z# K1 p
; @" I* Y C- M& Q: a! ] 用大写意描绘大蓝图。山东强化谋篇布局,为加强海洋发展战略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海洋强省建设行动计划》《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山东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当前山东已经在全省较好地构建了建设海洋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大格局。% u. x% s8 T/ z9 L" Z: P2 g
6 q$ j' [4 ~1 D u( z0 O$ g, G 用大手笔勾勒大形体。山东在系统谋划后,还将在科技兴海、海洋标准化建设以及强化海洋生态保护方面持续发力,首个省部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国家深海基因库“三大平台建设、全国唯一的海洋碳汇院士工作站和海洋排放研究中心等多个项目正在形成新的规模,山东正在打通科研、产业、资金和成果转化的链条,带动海洋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k3 n, S7 K. D+ e: i! g+ w
. {( M6 c. n+ ]; F4 [9 w 向海图强,踏浪前行。《2021年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报告》的首次发布,不仅对山东海洋经济的今天做了一次全面、系统的审视,也传递出生态优先、创新驱动、海陆统筹的海洋观。' D6 _( F1 b! g# q( C9 a3 V
6 |: y8 [7 j0 m; A7 K( v4 W5 e 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条蓝色经济的宽阔大道,正在海岱之间铺陈开来。
" `* ?' A: n' z R, Y( U1 n9 f+ G: U7 i6 {% @: F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l0 Q9 O" @2 ]7 ^: _+ M: w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