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松作学术报告 ' ]8 Z4 R0 H- I- K7 P, d
2020年11月23日 作者: 邵芳 发布 : : I6 n7 c& M. `+ m3 W# H$ ], a4 J# C
0 r0 L% A D) |; a$ Q! N4 d- ?- }
报告题目:变化海洋中的海洋生物(Life in a changing ocean)$ T. t g1 O6 V% S
报告时间:11月24日上午,10:10
& e) Z1 n7 w( h6 V3 l( T1 b. D, i报告地点:文德楼S306 n( v, A5 @, p1 F6 n4 h
报 告 人:孙松 研究员
8 m+ t& r3 V" \2 D( p& |7 C% w9 f主 持 人:何宜军 教授; j. v) N9 J3 a( n! [
专家简介:7 x, v# X2 I% r% {0 b& N4 `
孙松,理学博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海洋生态学和生物海洋学研究,曾三次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在国际上首先证实南极磷虾在自然环境下存在负生长,并建立了利用磷虾的复眼直径与体长的比率关系判断其负生长程度的方法;在我国近海生态系统演变和生态系统灾害研究领域,率先开展浮游动物关键种和功能群的研究,在灾害水母的暴发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分别被《Nature》、《Science》报道;在深海探测与研究领域,率领团队完成了我国第一个海洋领域大科学工程项目“科学”号综合考察船建造、深海探测与研究平台的配置和研发,对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开展综合探测与研究。: M! X2 t; |1 c4 p/ }- W! k. ]
先后承担国家、院、省部委等科研项目数十项。近年来,担任首席科学家组织实施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作为首席科学家完成国家973计划项目“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担任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负责人及中国科学院方向群项目顶层设计专家等。发表论文283篇,其中SCI收录116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文章147篇;出版《生物海洋学》等专著7部,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和“海洋工程科学与技术奖”特等奖等奖励4项(均排名第1)。; y0 M& J5 k) u* }: U
3 ?) E. c: N9 f- y
8 O, e# y* a( |. z* ?1 B Y; z
海洋科学学院
& ]* s- V0 |' u长望学院
. H0 }5 Y8 A. X5 t2020年11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