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刘永学教授课题组全球海面油膜遥感监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复制链接]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刘永学教授课题组在全球海面油膜遥感监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利用遥感大数据,首次勾绘了全球海面油膜的空间分布,构建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位置明晰的海面油膜持续固定排放源清单,确定了不同来源海面油膜的贡献比例,从而改善了对海面油膜来源的结构性认知。+ E! c4 F# c0 B
海面油膜来源庞杂,可归纳为自然源(海底油气藏的天然烃渗漏)与人为源(船舶、油气平台/管道及陆源排放等)(图1)。相对于前者,人类活动产生的油膜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更大,厘清自然/人为来源比例对海洋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受限于油膜分布广泛、位置不定、过程短暂、形态多变等特性,全球尺度海面油膜分布特征尚不清晰,界定不同来源的贡献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3 n; v/ S- S( d! `1 w# s( [
/ f! Q/ |/ N* n$ N) q5 W0 n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p* P1 }# I, b) k3 J9 `( i7 k" A
1  海面油膜来源(天然烃渗漏、油气平台/管道、船舶及陆源排放)与贡献

# [4 T& g! e) T8 l' F. W. }" O研究从Google Earth Engine云计算平台获取、处理了2014–2019年56万余景Sentinel-1合成孔径雷达影像,提出了半自动化海面油膜识别、提取与分类框架,首次建立了全球10 m分辨率海面油膜数据集,研究回答了全球海面油膜分布、固定持续排放源清单、以及人为/自然来源贡献比例等问题。
9 c4 y; c' a  d, e

: _6 ]" ?7 b) C9 y$ V) n1全球海面油膜分布。
% S& r" m" @, V全球海面油膜近岸分布特征明显,50%的油膜集中于距岸38千米海域内(图2A)。油膜聚集程度在不同海区差异明显,在爪哇海、南海、几内亚湾及其周边海域,海面油膜污染最为严重(图2B)。在航运繁忙海域,研究还首次观测到21条与航线高度吻合的高密度油膜污染带(图3)。! K0 `& d& E9 j. A' A
: c6 O3 Z9 |- W: z9 P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 i0 X7 Z- W$ H+ G' E( h
图2  全球海面油膜距岸分布直方图(A)、各海区油膜累积面积和归一化面积(B)及不同来源油膜占比(C)
# J; \6 F4 u3 P( S

# s9 e1 I/ p! V" j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M6 X0 d: c3 F/ L6 C; c' S
图3  全球海面油膜空间分布(2014–2019)
  g, `. }3 [; a1 y: J% l

% L% q) D8 G3 P+ V/ b" J
A: 油膜归一化面积(0.1°×0.1°格网)

3 Y& z6 {' B4 q- o& W& I
B–G: 检测到的高密度溢油污染带
+ ]: j- `. V6 i3 F% D4 J
2固定持续排放源清单。, y! }! d- G: ^5 A8 ~' e+ n
根据油膜在时序影像中的空间聚集特征,结合已有的海底油气管道数据、课题组先前构建的全球海洋油气开发平台数据库等,构建了海面油膜持续固定排放源清单(含自然渗漏、油气平台/管道等)(图4)。研究发现的海底天然烃渗漏的数量(435处)远多于以往报告(190处);研究新发现的137处与油气平台/管道相关的油膜聚集中心,绝大多数未曾报道。
9 d2 e  k1 P8 {

6 c: u7 G* S0 k% R$ 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 R% V2 f9 T# e3 u/ @  _4 P
全球海面油膜聚集中心分布
& b' L( ~! I' ~, n  j  ^
A: 天然渗漏中心、油气平台/管道油膜中心的全球分布;

* y# j5 O. G, F8 s) z
B–L: 各区域放大图(括号内数字表示各聚集中心的油膜检测频率范围)
, I: E+ J1 {6 r6 b6 j% A& s, K0 k
3人为/自然来源贡献比例。. \; |( C) V" z" M5 f  B
研究发现人类活动是全球海面油膜的最主要来源(占油膜总检测面积的94%),其比例远高于天然烃渗漏产生的油膜(占比6%)。与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估算结果(1990–1999,自然源与人为源分别为46%,54%,按体积计)相比,人为源油膜占比增长了近一倍,这揭示了过去20年人类活动对海洋石油污染的影响被严重低估。2 ]) ]4 N+ d1 [- n% Q! s# |
成果以“Chronic oiling in global oceans”为题于2022年6月17日发表在《Science》$ c  \" W) Y+ J1 D% r( a
(https://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m5940)。该文被Science新闻团队(Science Press Package Team)选为亮点文章推荐,并为新华社、南华早报、Scientific American、Heidi.news等国内外媒体报道。
0 {+ @; O) j; F% r. R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E/ d+ r3 D9 w- V  Z( C8 p# l# o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靶诘主
活跃在2021-7-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