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Y# _! S" T- t" K
可长按上方二维码购买 : Y: t/ I3 R; `( p* F6 _! i" g, \: d
(请在订单备注处注明发票抬头和税号) / _. w$ K- t3 Z3 p% O4 B- I
海洋没有大到不会毁灭,也没有大到不能修复,只是大到无法忽视(Lubchenco and Gaines,2019)。海洋对我们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都至关重要。海洋不需要人类,但人类却离不开海洋,迄今累积性人类活动对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已不容忽视。据报道,全球41%的海域受到17 种不同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近岸海域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严重的区域(Halpern et al.,2008,2015)。
& p+ `% ~3 H' U2 o- I自2012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简称“生态文明新时代”)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了与海洋生态学有关的三件大事。/ d+ e8 N# Z) }% _4 O
! B! w( i1 ]+ R h4 B3 W
0 T2 Q) J k% Z$ w% W▍一是,我国提出了生态文明思想,为海洋生态学的发展指明了服务导向。( K$ d% P2 q3 p6 ]2 Q9 l
# @' Y& a1 S" ~6 y$ a, l" T( c/ ^. j4 F2 @- V' m' d# M( o% Z% X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和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目标。自此,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海洋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重要领域,海洋生态文明的核心命题在于“形成并维护人与海洋的和谐关系”,根本目标是建成“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人悦”的美丽海洋。海洋强国建设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陆海统筹下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深深植根于科学,以海洋生态学为学科基础。: g* G! J. B- H# M7 a- [
6 X7 B: R+ [0 V& ?
6 l& Z* _+ \4 U▍二是,我国重新划分了生态学二级学科方向,为海洋生态学学科体系设置奠定了科学基础。
" G! u5 d& F- o0 E, E7 X, N4 E: M, @; A& Y2 V
1 K" Z9 v7 _& ^- T; f4 U
自2011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生态学升级为一级学科后,生态学在我国自然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2018 年6 月5 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态学科评议组在北京宣布,对生态学科的二级学科方向重新划分,由7 个二级学科方向(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修复生态学、可持续生态学)构成新的学科体系,改变了原先3 个二级学科方向(生态科学、生态工程、生态管理)的学科体系,这将深刻影响未来生态学的科研与教育,生态学的“上位”显然加速了学科的发展,在全国高校中,生态学的受欢迎程度大大提高。- u6 s; K7 L* |8 T& ]! a
% @1 v0 K# O+ n1 s% l2 w* g, k
5 h5 X5 l- v9 ?* Z! k▍三是,新一轮国家深化改革为新时代海洋生态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e. Y1 Q, a/ o* e# J
: c4 V, |" G- e* C+ s% _/ D
/ \$ ]6 N# x% h( Y1 _9 [; l2018 年3 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一场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第八轮机构改革大幕由此拉开,采用大部制改革方式,组建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应急管理部等,海洋领域转向以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为核心的三重管理模式。2019 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些均为构建我国海洋自然资源管理新模式、推进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n1 w$ T! x( y6 G0 F- ~" c# O: n
我们不禁要问:生态文明新时代下的海洋生态学,其学科设置与发展定位是什么?在我国“双一流”涉海高校中,海洋生态学学科体系该如何设置和建设,才能科学地支撑构建以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资源管理、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为核心的管理新模式?才能更好地履行海洋自然资源管理的“两统一”职责,推进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最终服务于海洋强国建设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_% [. D' Y+ S5 t" q8 \8 a7 L
6 q+ }2 I# D: C; ? h/ E$ M& M. |2 \: {. G- R: b
基于以上考虑,在丁德文院士的倡议下,2019 年4 月27~28 日,由上海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生态学学会海洋生态专业委员会、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监测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在上海海洋大学召开了现代海洋生态学学科体系建设高峰论坛,会上来自海洋领域的18 位海洋生态学专家先后做了专题报告,纵论我国海洋生态学的发展现状、管理进展与新时代学科体系构建。《中国近岸海洋生态学研究与管理》就是这次会议的成果之一。
0 U: S3 Y$ I4 H+ D2 l* ~
n, k$ N3 U- y! u/ J& N6 ]( b6 w, t% I! r
. t( I8 T; y0 _2 }8 a$ s# W1 r- D9 S4 j+ m& C5 E7 b
j! |. L* t" z0 Y1 I' @6 U
6 V5 m+ H+ V) L1 A ?《中国近岸海洋生态学研究与管理》全书共分31 章,按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将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划分为自然海洋生态系统、半人工海洋生态系统和人工海洋生态系统三大类,加上生态学理论研究和海洋生态灾害特征研究两大部分,分五篇进行章节布局:
9 T( X$ }! ]6 y* T d& b
- j! u" z1 F) \% _8 L6 d. _1 o6 F' D3 t4 k2 i+ ?
▍第一篇为海洋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研究,分5 章。# g7 L0 w. e: V L4 H# @
- |9 V' Z5 E1 l. A$ w; G! r5 F$ o& y' B1 Y8 K0 d
: J4 ?. T* H# o3 D
- 由丁德文编写开篇第1 章,论新时代海洋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学:指导思想、热点聚焦与学术前沿,提出了海洋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学的指导思想、热点聚焦与学术前沿。5 F/ L/ \/ {) y4 p& t/ a
- 第2 章海洋生态管理科学研究进展,由陈彬和俞炜炜编写,从海洋生态监测、海洋生态评价、海洋空间规划和海洋生态区划、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角度,系统回顾与总结了国内外海洋生态管理科学研究进展。, A+ x$ v4 F7 Q5 b
- 第3 章新时代海岸带生态学研究与管理的三点思考,由叶属峰编写,在研判新时代海岸带生态学研究与管理面临的三大新形势的基础上,针对海岸带生态屏障建设(“三屏三带”与生命共同体构建)、海岸带生态修复(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使命)、新时代海岸带生态工程(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设计)提出了三点深入思考。7 ^/ B, E% v/ W4 T+ ~$ d
- 第4 章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学视野下的海岸带利用规划研究,由黄磊昌等编写,阐述了“多规合一”的大背景下,如何基于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学视野,深入推进海岸带利用规划,提出了“三观控制”“四生协调”策略,即宏观规划、中观管理和微观技术的“三观”生态控制,生活、生态、生产、生长的“四生”协调。9 f a; E# J' V7 D& F
- 第5 章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由何培民等编写,介绍了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重大影响,包括海洋变暖、海洋酸化、海洋低氧,并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对策。: M1 v; k* C' D. L# Q
8 L' ^+ m1 h; z7 \3 h/ s* c' C6 z3 V9 U8 o/ j$ T: h- E
% D0 n, U# z- Y* X& Z1 ?: Y: ?
▲ 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前后海洋资源管理的重大转变 : b- x' e$ j! `6 g, D
/ K# h0 z; w5 e# ?5 F! ^% r- ], c2 a( @. g7 z3 A4 g
▍第二篇为没有人类干扰的自然海洋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
# a# x j0 r) K& O- C9 S* I( ^5 ], S% n( u0 f1 I. ~$ v! T
, ?9 `3 T1 d" W. @' Q+ f% z海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分7 章,分别选择典型生态系统类型(海岸线/海岸带、滨海湿地、珊瑚礁、近海、海岛等),开展海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评价方法、适应性管理及生态功能区划等研究,综述了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海岸带生态系统研究进展,从生态系统视角进行战略思考。( W( [7 d5 P. e: a3 H9 D$ z# W
4 P9 `3 o1 F7 m4 N4 k
. o) A- x1 }5 S. b* k" E6 o
1 h& z$ d7 w. f4 Y) i# R3 h- 第6 章海岸线生态空间完整性评价,由索安宁和丁德文编写;
$ T% V' `+ Q" W% B3 l1 n% ? - 第7 章珊瑚礁生态修复适应性管理初探,由索安宁等编写;
: z( P% d! E; e1 b- P - 第8 章附着生物在近海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由段元亮、何培民编写;9 z6 G- x6 e; M* r6 R
- 第9 章围填海对滨海湿地生态功能的影响评估——以长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为例,由安树青等编写;5 _; w4 g2 D' X: x+ P
- 第10 章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海岸带生态系统研究进展,由葛振鹏和刘权兴编写;
, d2 m6 I! U2 d3 i7 l6 | - 第11 章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的中国东部海岛植被区划,由许洺山、叶属峰、阎恩荣编写;
+ D3 v, `& A) ^7 G" v9 C9 U% ^ - 第12 章论大湾区建设:基于生态系统视角的战略思考,由叶属峰编写。
" t4 f8 b' g1 i0 N K1 }5 h9 y3 {& W ^9 M2 v8 h- \& s- A' X
`; b% R' m4 `# ^5 z) o2 g+ W, g2 n" N0 W; a* T; x# t
▲ 潮滩区域的海三棱蔗草通过空间自组织形成“精灵圈”格局
9 c7 F2 o, v# m9 v: _* y. l* C' f) q2 r3 p4 N" l9 Z
# E$ n$ G4 o- v* h* f
▍第三篇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人工生态系统研究$ P3 p% z' A7 b; I: Y1 A5 t
" S; z/ |$ j4 N. W" n+ [8 h- y
4 V1 I' M' }) I" w$ Q海洋是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但人类活动的影响已不容忽视,深刻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的发展与演变。我国海洋牧场理念始于20 世纪40 年代,近几年海洋牧场概念再次成为热点,虽然海洋牧场已成为我国推进“蓝色粮仓”建设的一种典型海洋人工生态系统类型,但对其科学的深度认知与全海域的规划建设尚需深入探讨与谨慎对待。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学原理,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在一定海域内营造健康的生态系统,科学养护和管理生物资源而形成的人工渔场(杨红生,2017)。第三篇人工生态系统——海洋牧场构建,分6 章,全面介绍了我国海洋牧场系统工程规划及对其发展模式的思考。
5 \% v6 j+ ~8 `: k+ w; a w
7 |8 @ Z. T( z% ^$ U& | r N# U' c) ~: n$ G7 w& @$ Y: E
i" o6 S* s( [3 h/ v- 第13 章海洋牧场系统工程与科技应对,由孙景春等编写;+ M W1 U3 X: N2 \: F" B0 {2 W
- 第14 章关于人工生态系统——近海养殖生态系统的养殖环境压力及综合养殖模式发展的思考,由张继红等编写;: t0 _/ Z# h- {; Y, ]0 z
- 第15 章海洋生态系统微要素——个体优势与群体应激,由吕为群编写;/ Q* T8 g2 @7 Q1 ^( z9 A' V; w: C
- 第16 章生物被膜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由杨金龙等编写;' J$ [: y9 ^" J- L
- 第17 章大规模海水增养殖活动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由林军等编写;
# L: G( \) b ?5 ~; _2 E - 第18 章气候变化对海洋渔业资源的重大影响,由管卫兵等编写。
) J$ D/ A* A5 N# K! F& t3 E1 ?
& B/ t. w7 [) M' _( i# I! ^( }0 C1 `0 q: d) W) i2 J& b
' d% g! V2 ]" o▲ 海洋牧场示意图 $ N4 p9 p2 b+ O, m
) `6 j6 f/ H/ J3 J( e1 ]) A; q
/ f; Y, \3 y" ?- y. e {, \; v" t
▍第四篇为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8 C2 s i4 Z7 L
: T& k' W- l1 W# z
8 n* ~' p; x. M; S! g% \
无论是从全球还是从局部来看,近海生态系统的受损情况最为严重,全球气候变化、资源过度捕捞、海运与污染是导致近海生态系统退化的四大关键因素(Halpern et al.,2008,2015)。人类活动是海洋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主要调控内容,但对于近海生态系统来说,生态修复的难度很大,关键在于减小人类活动的强度、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本篇选择从生态修复与保护这个角度展开论述,分8 章。
9 S( k$ k( ^5 T+ B2 A; n; A) z, O# d o; ]# G6 E
3 u* p- K, {1 S- s0 Y/ F5 a0 e- o- n
* w# g: |; x# ~1 l( d
- 第19 章生物操纵与近海生物资源恢复,由黄凌风等编写;
3 Y. V' K6 _4 f+ X; m1 j - 第20 章大型海藻生态修复及其机制,由杜虹等编写;7 l+ [" O3 M) ?: Q
- 第21 章江苏紫菜养殖生态修复效益研究,由吴海龙等编写;/ W; C, g! D2 E& G: V; W# u6 \
- 第22 章长江口海三棱藨草湿地的生态修复:机制与效应,由方淑波等编写;
0 _9 U3 n4 Z" d: W w - 第23 章旋流自转技术在海洋生态保护中的应用,由常玉龙等编写;4 M: R; g0 ^9 D) m. _/ _
- 第24 章海洋油气平台生产废水处理及生态保护,由杨强等编写;
4 t$ h: `/ y: Q7 l- }" j4 ? - 第25 章海洋假单胞菌PF-6 胞外多糖对Pb2+、Cu2+和Cr6+的吸附研究,由叶淑红和吕芳编写;
3 F# P8 Y8 w. j - 第26 章论海洋生态修复中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由戴惠平和田敏编写。
: Z4 a3 Q1 `' ^& U2 `+ P W + o3 u' g! P9 y' y: H1 }3 `( |
( r- K; k( w1 @% w
+ v8 ]. X- W9 u8 B, _▲ 福建霞浦坛紫菜养殖海区
/ w7 G6 ?% m# B2 c5 T
1 n. `: N8 e1 ] x$ u; p7 F' A$ |. V- p: p+ o
▍第五篇以近海生态灾害为例,开展典型受损生态系统特征研究! [5 z; {2 S5 {2 i2 U
2 B# _, b/ `- |5 W
, J% f/ K% t2 U7 W- U, v6 C海洋生态灾害的频繁发生是典型近海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表征,与全球气候变化、近海富营养化加剧、渔业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滨海湿地围垦等综合因素有关。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近海海洋生态灾害逐渐上升为仅次于海洋动力灾害的第二大灾种,对沿海地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第五篇近海生态灾害暴发机制与防控,分5 章,分别论述了我国近海频繁发生的有害藻华、大型水母、绿潮、金潮等海洋生态灾害研究进展。7 h" l. O, v6 l
0 D7 _0 O3 s. o) ]$ F* F5 d' }- u( Y) L0 U* j/ d d
8 e5 A1 U" I$ ~" e) X2 ~' f% L- 第27 章我国近海的有害藻华,由吕颂辉等编写;( f; y+ k8 O" d# d; e; a( J, Y
- 第28 章黄海、东海大型水母暴发机制研究进展,由孙松等编写;' J5 {; C" k1 q u: y/ i
- 第29 章黄海绿潮暴发机制及预警、防控研究进展,由刘金林等编写;; E. Z! P6 B* p$ w! R9 S B
- 第30 章我国金潮发生概况及其生态效应,由庄旻敏等编写;! h4 M5 y$ |8 |9 [
- 第31 章典型海洋甲藻藻毒素:结构与理化性质、毒性及其检测技术,由杨桥等编写。3 Q! u5 X0 p+ E8 G
6 a: W" C: V4 R( n/ w' L
" e9 d( n) ~7 [, s. m9 u
4 D0 Q2 x9 e0 n2 {
▲ 鱼-贝-藻生态养殖试验区
7 x6 p# I- \0 v
+ k& J) q% A% r: Z
8 ^- G, ]3 r. C为了全面地叙述中国近岸海洋生态学发展情况及相关研究的进展,我们力求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力求图文并茂。本书可供从事海洋生态、海洋环境、海洋规划与管理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7 c1 v% q) ~+ ~9 Z/ r+ Z5 o* _' i
) R/ b0 H; ^" t$ k, C* ]1 j" f
本文摘编自《中国近岸海洋生态学研究与管理》(丁德文等编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3)一书“前言”,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 M/ R+ w: ^) d
( M" }" T% Z# S, O; v1 ]
( A* G* ^$ x: ?5 Q. Q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B, e5 i6 V" q, G1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