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的海水中,一条幽蓝的海鱼正在静静游动,遍体浓艳的蓝色花纹上间杂着白色的斑纹,偶尔还有些许粉红点缀,触须上更是布着细小的、珊瑚状的红须。一对黄澄澄的眼睛周围,红黑相间的纹路看上去十分显眼。" q8 E% p; q k
这并不是什么新品种的鱼类,也不是哪个科幻电影里特效的产物,而是一只因核辐射变异的海鲶鱼!6 v8 C- i: s+ p! [. \$ g
自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第四周至今,日本潜水摄影家键井靖章冒着核污染的危险,多次潜入海底拍摄震区的海底世界,用影像记录着一年来水下所发生的可怖变化。不过,这些灾后水下的破败景象,都远远不如那条变异的海鲶鱼,给人造成的视觉冲击力大。0 k6 i2 r2 b a- M* S, o4 z4 U
美国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肯·比塞勒一直负责监测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他说,尽管核事故发生已近一年,但核泄漏引发的核辐射并未停止,在距日本 30~640公里的太平洋海域,检测到的辐射物质铯-137浓度是正常值的 10~1000倍。 |* X, f7 {' p M2 n' x
放射物已彻底融入了海底泥土当中深达20厘米,就像当年的切尔诺贝利地区的核污染一样,在漫长的年月中都不可能轻易散去。
- o5 t& @8 K) u! K' V' d 肯·比塞勒表示,检测结果中显示的铯-137的水平比通常被认为会造成伤害的程度要低,不足以威胁海洋生物安全,不影响人类食用海产品。
6 g; x4 d- y' j7 s/ Y 但这样的说法,听起来让人觉得并不是那么可靠。尤其,当令人震惊的变异生物照片已经摆在了眼前。
% l2 Y9 G# p9 h8 C H u 纽约莱曼学院海洋与江河口研究所负责人拉什林则指出,绝大多数变异动物无法幸存,一些动物还会将变异遗传给下一代。如果海洋动物摄入受到辐射的植物和小型猎物,海洋食物链将受到污染。
2 h D# x* d6 y9 o9 u' c/ Z. h u0 S 眼下国内专家最担忧的,就是核泄漏事故对中国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事实上,如果整个生物链中开始出现变异的 DNA, 全人类都是受灾者,躲到南极也没用。按照计划,日本政府希望在2014年3月之前,将所有灾后的核污染垃圾处理干净。希望这里所说的处理方式,并非如去年一样,指的是“倾倒入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