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Q, _& E" T8 m( T7 a" f
日本摄影师纪录震区海底世界 拍到变异鲶鱼
; k5 e* V2 `) E. E; P. B
# c0 b. N' _4 F6 l8 b* y% p 静谧的海水中,一条幽蓝的海鱼正在静静游动,遍体浓艳的蓝色花纹上间杂着白色的斑纹,偶尔还有些许粉红点缀,触须上更是布着细小的、珊瑚状的红须。一对儿黄澄澄的眼睛周围,红黑相间的纹路看上去十分显眼。/ I. U- T6 A! h: ~ j
这并不是什么新品种的鱼类,也不是哪个科幻电影里特效的产物,而是一只因核辐射变异的海鲶鱼!
- b% e: O5 @; q* a8 s 自2011年灾后第四周至今,日本潜水摄影家键井靖章冒着核污染的危险,多次潜入海底拍摄震区的海底世界,用影像记录着一年来水下所发生的可怖变化。" A6 m# n0 h3 B3 u; a5 O: ]! Y
照片里,汽车倒卧海底,车身变形,被海水腐蚀得锈迹斑斑,倒插在泥泞中的钢琴已瞧不出原来的形状,仅黑白琴键赫然在目,一片废墟中,前日本天皇的照片还依稀可辨。
! }8 _0 p+ j5 {5 ~8 U% g6 |6 l 不过,这些灾后水下的破败景象,都远远不如那条变异的海鲶鱼,给人造成的视觉冲击力大。 L. @3 q' R$ o% |1 C; K
3月18日的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潜水委员会成立时的活动中,键井靖章展示了这组珍贵的照片。看到照片中凋敝的海底震区里,游弋生活的变异生物时,不知与会者是何感想。但照片在网上公布后,确实引起一片哗然。
8 B' X$ M8 E# z q" ^+ S7 m 美国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肯?比塞勒一直负责监测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他在今年2月21日透露,此次福岛核事故扩散监测于去年6月开始,尽管核事故发生已近一年,但核泄漏引发的核辐射并未停止,在距日本30~640公里的太平洋海域,检测到的辐射物质铯-137浓度是正常值的10~1000倍。# m+ x r- w' s5 n$ T v3 b/ T
核辐射至少已经随着海水扩散到了640公里以外的地区,而且仍在向更远的距离扩散。除了海水外,该片海域的鱼和浮游生物体上也都检测到了包括铯-137在内的核物质,其辐射水平比灾前该水域平均水平超出10倍以上,最高核辐射水平则高出1000倍。0 y6 u1 E+ H# d5 b1 D4 a
放射物已彻底融入了海底泥土当中深达20厘米,就像当年的切尔诺贝利地区的核污染一样,在漫长的年月中都不可能轻易散去。9 S# y& @7 N0 L& U7 m% P
肯?比塞勒表示,检测结果中显示的铯-137的水平比通常被认为会造成伤害的程度要低,不足以威胁海洋生物安全,不影响人类食用海产品。, F8 e5 w A: r7 p0 z
但这样的说法,听起来让人觉得并不是那么可靠。尤其,当令人震惊的变异生物照片已经摆在了眼前,谁能面对那张发着幽幽绿光的黄鱼鱼卵照片说,这是无害的可食用的?
( X1 T! y, Z! p/ E( N# u# ~; { 当变异发生,给物种、给生物链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时间就能够结束的。放射生态学家沃德?维克勒说,海洋动物的卵和幼体对辐射较为敏感,所导致的辐射暴露将改变它们的DNA。
$ N0 {) W0 d" @ 纽约莱曼学院海洋与江河口研究所负责人拉什林则指出,绝大多数变异动物无法幸存,一些动物还会将变异遗传给下一代。如果海洋动物摄入受到辐射的植物和小型猎物,海洋食物链将受到污染。
) [, n, } D0 d- ~ 眼下国内专家最担忧的,就是核泄漏事故对中国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灾后排放的放射性污水主体向东漂移,主要影响日本以东的西太平洋海域,但日本附近海域存在极其复杂的中小尺度涡动,会将部分放射性污水向太平洋西南方向输运,长期来看,中国海域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3 D+ i6 `0 W: Q; W+ h6 u" f
事实上,如果整个生物链中开始出现变异的DNA,全人类都是受灾者,躲到南极也没用。7 s: Z# e7 x0 U0 q
上世纪50年代,日本有一部家喻户晓的系列电影名为《哥斯拉》,影片中塑造了一只在美国承受了核辐射后从海上出现、袭击都市的怪兽,眼下,造成核辐射的灾后垃圾已经有了,哥斯拉会不会也不远了?
. U, o0 W& A0 y8 U 按照计划,日本政府希望在2014年3月之前,将所有灾后的核污染垃圾处理干净。希望这里所说的处理方式,并非如去年一样,指的是“倾倒入海”。) r6 s' H3 w! r6 H* b
否则,科幻电影里想象出的核辐射变异生物哥斯拉,真的有可能化身为“鱼斯拉”,在某个阴云密布的日子,浩浩荡荡地登陆东京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