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通网■本报记者 王自堃5 K0 k- g, N2 ?( p# m# }
一架直升机盘旋在三亚市以南200公里的海面上,海中是一座橙红色钢铁“高楼”。这是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
; a( G: U3 j' s7 b. d# V+ Z+ R 直升机稳稳降落在塔架边沿的绿色停机坪上。这是一辆飞行“班车”,专门接送海上石油工人。
" o; u: M' R A: k$ b0 u 日前,《中国海洋报》记者实地探访了这座海上钻井平台。- _3 o! s+ h# o% K8 `" ?4 N; s* \
初识庞然大物6 n* [/ T' o3 ?0 k1 I4 R# N$ P/ W9 y
海上石油平台是钻井和船舶结合的产物。从空中看去,这座屹立海中的平台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方是四根粗壮的红色“桥墩”,深入水下19米,“踩”着两个自带螺旋桨推进器和动力定位系统的浮箱,半潜于海上。
M) Z @6 Q- u' k, \3 @3 t/ ^1 a 平台上部犹如火箭发射架的是井架,约有五六层楼高,井架中竖立着钻机,是平台的核心生产部位。平台从船底到井架顶部有137米高,相当于45层楼,所占面积比一个标准足球场还要大。即使在茫茫大海上,钻井平台也是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
% O9 ]5 P( T9 d8 p/ K" [) y 走下停机坪,记者顺着地上的黄色标识,来到一个灰色集装箱前。推门进入,眼前是一条走廊,两边是一间间舱房。这里有会议室、船长室、中央控制室等。5 \4 m3 z6 D- R9 N5 I z1 H
据有关人员介绍,中央控制室相当于船舶的驾驶台,乍看上去就像电脑机房:四周环绕着观察窗和监视屏,中间一圈操作台上集中了众多自动化系统,平台任何部位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远程解决。平台各部分的电路、网络、通信、冷却管、通风管道都有单独的备用系统,且互不影响,某一部分出现障碍,即使进水、失火,都不会影响整个平台运行。" Z7 ]- \9 ?3 v) t4 _# I' P
遇有台风来袭,平台便切换为船舶模式,依靠水下的8个螺旋桨以3~4节速度航行,避开台风路径。船长于亮已在平台工作10年,他告诉记者,在电脑控制系统精确计算下,螺旋桨各方向恰当运转,才使得钻井平台不会“随波逐流”,犹如“定海神针”一般稳稳扎进作业海域。0 Y# q- |! `8 t% M) ~
离开中央控制室,沿楼梯下行来到工人住舱。平台24小时不间断运转,工人们实行12小时工作制。记者于上午10点到达平台,住舱中的工人要么已在工位,要么便下夜班后补觉,这里成了平台上最安静的地方。住舱人均面积不小于9平方米,室内带有独立卫生间,覆盖无线网络。
0 @0 F: e5 Y L# }$ w5 m: r 再往下两层,有餐厅、洗衣房、图书室、健身房,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并有专职医生和保洁人员提供医疗与后勤保障,处处体现着深水钻井平台的先进性和人性化理念。. h4 T# i2 ^( [6 Z3 y7 v
“超级铁钻工”* E8 @. M! w8 c' v5 E1 O/ x* S# [- l
走出冷气开放的舱室,回到平台甲板,没遮没拦的毒辣阳光倾泻而下,烤炙着四周的钢铁。
9 T) n" l- k' N! |- m, }9 t& a 井架附近的地面温度已达67.6℃,两名钻工挥汗如雨地站在钻杆旁。待钻杆下降时,两人便合力提起名为“卡瓦”的装置将钻杆卡紧在井口。令人惊讶的是,两名工人反复提放的卡瓦竟重达107公斤。
T- K( y* L: Y3 y6 _ 安全监督员李明介绍,因与钻杆、井口“亲密接触”,钻工是平台上最具风险的岗位。0 s) ?. E) q+ Z
钻工身边是堪称“超级铁钻工”的重型机械。铁钻工后方有一间小屋,司钻坐在操作椅上,面对落地窗轻推手柄,就能操纵铁钻工的机械手,抓起钻具送到钻台上。( B0 o, i" K& M3 q k
虽有铁钻工出力,井架旁的两名钻工仍需高度集中注意力。他们与司钻配合,每小时可下放30几根钻杆。从水面到海底,几千米的深井就是由一根根首尾连接的钻杆打下去的。而这座平台最大钻井深度可达1.2万千米。3 ]! d4 t- Y; C9 @( u
“有了铁钻工,人拉手抬的安全风险大大降低。”钻井队长杨东强说,“超级铁钻工”可完成接钻杆、配立柱、下钻等动作,整套流程全部自动化,既防止了人身伤害,又提高了作业效率。
7 P% n6 ^2 N% S0 c2 A3 _时刻绷紧“安全弦”0 J0 R2 {# G! \
钻台远端,45岁的维修工王军和27岁的液压工程师张银在烈日下为设备作保养。平台上的吊臂、绞车、电梯都会定期检修。“白天干完活,晚上还要把发现的安全问题写下来。”张银说,平台上每个人都要懂得巡检,安全演习每周都会上演。. P' _( n8 n# p- e6 r
无论在住舱还是钻台,记者都能看到一张名为“观察完成报告”的硬纸卡片。卡片只有一枚书签大小,安全监督在上面记录下了观察到的安全行为和隐患。其中一张上面写着:“某员工发现地面上有油污,及时清理,防止人员滑倒。给予表扬。”另一张上则是“某员工主动避让吊装红区,安全意识强,予以表扬。”# y- A+ d6 _2 P& T6 M9 X2 p5 y
中国海油深水钻井项目组项目经理刘和兴告诉记者,平台安全问题有“双重保险”——甲方派一个安全监督,乙方也有一个安全监督,两人相互配合,确保没有死角。+ }+ @1 O, x0 Y
此外,平台配备了最先进的安全型水下防喷器系统,在紧急情况下可自动关闭井口,能有效防止类似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的发生。
$ w# ]+ Y' r+ a6 e 自2012年5月首钻以来,平台摸索出一套“快速而安全”的钻井模式,时效提高了60%,整口井的钻井过程可节约近40小时,节约成本近166万美元。老外监督也伸出了大拇哥:“You are so good!你们真行!”+ P' D$ w0 H$ v6 w; H H
“穿上工装,我无法照顾你”
, V9 \! ^4 X3 ]1 ~ 一系列高效作业成果的背后,是石油工人日复一日的默默付出。. y; x6 t7 o" I5 S+ V$ `2 C
在餐厅里,记者看到了一面照片墙,上面记录的是在平台上奋斗过的员工。平台现有员工206人,平均年龄30岁出头。
* b( t/ ~& Y* G 平台上的老师傅讲,过去通讯条件很差,一出海就与家里失联。有一次,他回到农村老家,母亲憋不住了问道:“你在外面到底干啥呢?”不相信他在干正经工作。+ E4 D6 C1 c/ @2 B; f
如今,平台上虽有网络覆盖,但工人黑白倒班,很难与家人的时间同步,一进平台就等于上了孤岛。
% y5 T$ J% f. v0 l) [3 N1 N 今年4月28日,一位名叫程赵的工人结婚了。大学毕业那年,程赵为了自己的海洋梦、石油梦,选择投身浩瀚的南海,当上了钻井平台一线的石油工人。
x; W% n: ]8 S8 e( t8 F 程赵在写给妻子的“两地书”中说:“每天只能下班后给你打电话,每次都有说不完的话,每次准备好的话都来不及说完。夜班的时候就更不方便了,你下班的时候我该上班了,我下班的时候你又要上班了,只能提前约好时间,跟你匆匆说几句话。”
1 k0 |! o, q# }& p3 d- X 在平台上,程赵看到的是一张张饱受风吹日晒的沧桑脸庞;结识的是一群群不畏艰难、恪尽职守的朴实工人;他和所有海上石油工人一样,离家千里,投身祖国钻井事业一线。
/ S1 K L+ w, w, V6 o/ U: R( g) L 现在有了自己的小家,程赵知道以后家里的大事小情还要妻子多多操劳,他坦言:“穿上工装,我无法照顾你。”: G& @: \; j" X7 t5 I- a
但他也坚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脱下工装,我的世界里只有你。”这是所有海洋人、石油人对家人的承诺。
1 W Q3 ?! v4 L! r5 \ J1 o " `- Y; W5 I" M" L6 k
6 Z# K5 @5 Z* S/ u2 X$ {; g& V; ]8 a2 p
! j) x" d5 ?! q/ d. \% L8 c- Y; ^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0 S3 n' a2 N1 J9 S; _
% J, A. T) D. i" D, N
. Y( M) Y2 l" B+ n8 ?$ u. s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