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据地球三分之二面积的海洋
2 {4 R; ]4 L- W9 P$ T$ Z S是一座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也是固定碳、储存碳的宝库在海南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自发成立一支名为“蓝探”的团队为修复海洋生态、提高蓝色碳汇而不懈努力/ B5 ]' z9 S) x1 @& B
与“蓝碳”结缘
5 ^& r, S8 h) W& L ]2 g9 c3 I“蓝探”取自于“蓝碳”的谐音,寓意蓝色碳汇探寻者。“蓝探”团队目前有14位成员,均是海南大学的学生。
7 }8 N7 ^2 P* t# C
' e C ^3 ~& r/ N! ?4 Z" |* `4 {. @! a& p/ e' ]2 P
“我从小在福建海边长大,对大海有着深厚的感情。”团队发起人、海南大学经济学院大四学生郭文君说,2018年她考入海南大学后,了解到海南的珊瑚保护状况有待加强,于是发起成立了“瑚光珊色”珊瑚保护志愿服务组织,呼吁更多人参与珊瑚和海洋保护工作,而这就是“蓝探”团队的前身。
; }# I' O, @0 z4 H6 T- T8 y2 o9 i/ `# c4 _# J! f, k# P
: |' Q; _: L9 d9 q% Q7 c" f& D- R
“我们经常到社区进行宣讲,到幼儿园给小朋友上课,让大家认识到珊瑚保护的重要性。”郭文君说,每当孩子们看到由于海水污染,珊瑚从五颜六色到白化后,都十分伤心,这一幕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宣传珊瑚保护,志愿团队还经常开展公益集市活动,售卖专门设计的钥匙扣、布包等文创产品,再将活动收益投入珊瑚保护中。) h+ ]+ Q) X* L! Y
1 `8 G) }- H' A% Y
; E3 `" w! i0 J0 E" J2020年9月,郭文君注意到一则新闻: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正式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她意识到,“我们正在保护和修复的珊瑚,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这恰好和‘双碳’目标是契合的”。; x* U) k6 r+ \$ s2 M1 k/ u( Q/ Y: s
" K3 G# N z2 \3 e X2 b
! [& j! Z2 F3 \+ C通过查阅大量资料,郭文君的思路逐渐清晰:通过珊瑚保护提高活珊瑚覆盖率,将珊瑚吸收的二氧化碳转化成碳汇,最后进入碳交易市场,在保护海洋同时带来经济效益。- I& I4 J4 K, m) p9 J; {! s
! I: h( J: A0 f" e- r3 n+ ^; g& ?1 n$ O
5 d4 _" P9 z' G" h' H4 [在经济学院老师的帮助下,一批志同道合的学生很快聚在一起,2020年10月,“蓝探”团队正式诞生。除了经济学院,还有成员来自海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等。1 U3 Q3 D0 @( f. t* i3 ^
O5 D4 `7 t5 J% F; U% B! K“瑚光珊色”志愿者在学习珊瑚培育知识。受访者供图% n! e1 v$ a# t0 Z/ U/ k' z
7 n6 Q4 s) U7 s4 R! u
; Y+ Z( q6 n$ K7 t% \( ~1 w. k: O
5 S& K$ l; R" M' p" N% Z环保与经济“双重价值”: E3 U5 ~% H5 `% J! X
) }9 a% j' F! n! \5 `
7 A2 J6 p! D# S- g& k- D: m- l
郭文君介绍,团队目前的工作主要是海洋监测和珊瑚修复,通过研发浮标,对海洋数据进行采集和监测,判断珊瑚生存环境是否健康,再对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珊瑚进行修复和幼苗培育,从而提升珊瑚的覆盖率。团队成员们经常到文昌、三亚等地开展海洋监测和珊瑚修复。% M5 \$ n* Q% r3 k
3 d1 H# |2 a7 P0 S4 Y0 `+ N3 N# J
! o, \( C% F4 @2 O) g% s. L& T“我们所做的不仅可以保护海洋和环境,还可以帮助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减缓全球变暖。”郭文君认为团队的工作十分有意义。“我还收获了团队的友情。”她说,所有队员为“蓝探”项目奉献了特别多,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奋斗,感情非常好。* V' B; l2 q- @5 R" I! p9 ^
3 K- |+ i! A/ |. M% ?: H
/ ?8 b7 l; c8 N, M M$ Y
经过团队的努力,去年10月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蓝探”项目斩获全国高校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金奖,实现海南在这一赛事中金奖零的突破。5 R, ^( ^5 {9 F P$ d$ b: e
0 L4 i0 Y' I, t' {' ]8 B" @: f
4 ?; k6 o; D2 I u- j
郭文君说,目前团队成员共获得项目立项7项,每年覆盖35万亩的珊瑚礁、海草床,提高固碳约46万吨。团队还与多所学校进行合作,志愿时长约达8900小时。3 y0 ^* q" Q+ h
7 n; M) j/ `( V- f" q, k
( e2 }" S! m6 M4 }# q! t8 ~
海南大学经济学院大二学生张亦驰去年5月加入“蓝探”团队,主要参与商业模式的构建,将珊瑚保护的技术进行市场化、商业化,从而形成一个可以良性循环的造血模式,让团队继续运作下去。% m: n5 |0 N6 }! R
0 c/ Y7 |* J6 K3 B' z/ K5 y! q
4 G2 G) w' Y+ E4 e- A- Q+ j8 B8 S
“加入团队后,我切实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意识到了全世界对碳达峰、碳中和迫切的需求,”张亦驰说,而且学到了很多专业之外的知识,增长了见识。) a% [( W m( [0 {2 B5 b
. }6 q- \) E8 `* S3 ~
( W S: |/ h4 q0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储碳量约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海南管辖着广阔的海域,可以从中获得的“蓝色碳汇”经济价值难以估量。
' s6 u6 R& e. m; E }# r
/ ?, n' B. a) d/ Q7 s
& G- T' g4 l# b! a8 d, @目前,“蓝探”团队已与天使投资人签订投资协议。“我们的项目有明显的地域优势,因为南海的海洋资源非常丰富,蓝色碳汇的挖掘空间很大。”郭文君说,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碳交易市场开发,控排的行业越来越多,项目可以服务的对象慢慢变多,碳价也在不断攀升,因此项目的可盈利性也非常大,未来前景广阔。! x9 i, X n0 G4 e4 T
0 R0 J/ V; D( |2 V( a1 ~$ ~4 R7 O" R3 _2 N1 S
+ w* y/ x0 U$ S2 j) j0 {0 j, a# M
图为“瑚光珊色”志愿者在公益集市上合影。受访者供图
* L% z) ]0 y4 R' {2 G3 M- V4 [ k, | c; \: X# C) F. ?
: a2 W; R, S' H' A- B
- j9 U: c) c8 B% }
海南发展“蓝碳”大有可为1 {6 }% l( W3 B1 a
+ E1 d9 l3 R$ b
. A! R# X5 {# |; R' ]让郭文君如此有信心的,是海南作为全国海洋面积最大省份发展蓝色碳汇得天独厚的优势,包括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以及海南在海洋生态修复方面不断做出的努力。
' p" c& T5 r+ {' R8 g+ ^5 Z5 H/ Z8 {, M9 q) m5 T$ G
) p7 f2 s* E5 ^) k, E9 W
在海南三亚,有着中国的热带海洋牧场——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也是海南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 k5 [* f. m) U" p* l$ D1 r6 n/ _ D- r. }
, v: [: h8 @" p) T, a
从2011年开始投放第一块人工鱼礁到如今,海洋牧场的鱼类资源比投放鱼礁前增长了10余倍,海洋牧场早期人工鱼礁的投放区域已形成完整的珊瑚礁、鱼虾贝等海洋生物圈,海洋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养护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蜈支洲岛海底生态越来越好,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 o& [) U/ U. y' [" B# ]9 F
5 V" G3 ^' S" f3 H c) P! i2 R: K5 a& T( ~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大力发展蓝色碳汇越来越成为共识。中国农工民主党海南省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委员毕华认为,发展蓝色碳汇对于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有助于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海岸带应对灾害韧性;有助于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0 h" z0 D2 ]& p. p7 ]/ m% Y
2 E) {4 `3 c. }
1 }( `$ U, ]" }9 l( ~( w2 D
当前,海南正在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试点,推进蓝碳生态系统情况调查、红树林和海草床等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工作。
+ E( P8 l* E" L, g# p, ^; ~; \; C' b* V: x
* l3 I* M$ m' o/ T4 H& r
根据2021年印发的《海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海南将制定蓝碳行动计划,推动蓝碳方法学研究与利用,建立健全蓝碳统计调查与监测体系,开展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海洋牧场等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汇动态的科学监测和分析,构建面向东南亚的蓝色碳汇交易平台。
# D5 w* F' o( j2 n G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J; [( T; U7 U: ]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