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 H! J7 X# Q3 K
卫星拍摄的日本发生地震海啸当天的情形 ! Q% R1 d' ~7 t) A: D k
7 j; u4 p Y7 s U/ Q7 [$ B
9 R* f D ]6 c7 A+ \1 Y Z! I5 `$ m% [; n5 j; {
, W+ w8 B# @# V' J
海啸发生5天后的情形
9 Q& H5 u) T" ?" {0 u1 O 6 m0 l, ~) ]2 A7 w2 o
借助卫星雷达数据,科学家们观测到南极一处名为祖兹贝格的冰架崩塌的场景。这是2011年3月份发生在日本的大地震及其引发海啸导致的后果。科学家们在那次大地震引发的海啸过后就提出,强大的海浪可能会在南极引发冰架开裂或崩塌,但这是第一次科学家们真正观察到一次海啸导致的冰架崩塌事件。
7 v0 w; [ g$ U, K* c( U5 g 这里的图像是由欧洲空间局的“环境卫星”(Envisat)搭载先进合成孔径雷达(ASAR)获取的,时间分别是2011年3月11日和16日。第一张图像上,冰架刚刚开始发生崩塌,第二张图像则显示冰架崩塌5天之后的场景,可以看到大片的碎冰在海面上漂浮。这样的连续观察可以让我们监视整个崩塌事件的进展情况。而雷达图像具有显著的优点,它可以穿透云雾,看到下方的地形,陆地冰原和冰架,以及崩落不久的海上冰山呈现亮白色,而颜色略显灰色的区域则是含有少量浮冰的海面。相比之下,开阔的无冰洋面呈现黑色。1 |. B8 ^. Z; Y& E. H9 N
海上冰山有多种形成方式,但是绝大部分时候我们是不可能目睹这些过程的发生的。一般情况下,科学家们在南极海域发现海上冰山,然后就需要找出线索,推理反演,从而推算出它最初脱离南极大陆的位置。不过这一次,这一由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科学家凯利·布朗特(Kelly Brunt)博士领衔的小组则实现了直接目击,无需去推理什么了。
0 K2 Q, c2 y% n1 Y# ]7 k/ ] 当日本3月11东北大地震和随后引发的海啸发生时,海冰专家们几乎是立即就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南极。他们想了解这样能量巨大的海啸波在经过半个地球的长途跋涉后抵达南极,会对这里的冰原造成何种影响。他们检查了南极洲沿岸脆弱地区的历史记录文档并试图研究波浪在抵达这一区域时呈现的模式。在海啸发生后的18个小时,海啸波已经运行超过1.36万公里,抵达了南极洲。* D* H7 J# |4 J5 n4 q1 l$ ?6 H
借助多幅卫星影响,布朗特和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艾米·奥卡尔(Emile Okal),以及芝加哥大学的道格拉斯·麦克亚尔(Douglas MacAyeal)在海啸波抵达南极沿岸仅仅数小时后,就发现有两个之前未知的冰山和许多小型浮冰区正在南极罗斯海海面漂浮。根据计算,这些崩塌的浮冰加在一起面积约有125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两个纽约曼哈顿岛。
- Y( c8 ^8 Q# H6 V 当日本近海发生的海啸波抵达南极沿岸时,其高度应当仅有大约30厘米高而已。但是不断涌来的海啸波仍然能够施加足够大的压力,从而引发崩塌事件的发生。根据估算,这款崩落的大冰块厚度约为80米。根据历史记录,像这样规模的冰山崩落在此次海啸波抵达之前已经有46年没有出现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