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海洋——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
& f4 a4 g. D1 g- @- x% T) k2 F【导视】
' z& B; }. Q% g* P4 P. K随着气候的变暖,超级台风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2 x, G# S# H- |6 ]* R) e: D【字幕】气候变暖 导致超级台风频发
5 ]2 D# B7 ^+ {5 n) R! Y* X9 u3 @$ r随着经济的一体化,实际上人类对这种灾害的抵抗能力变得更加脆弱。 5 T% P3 w$ p& S+ n6 e
我们现在要造大洋钻探船,取名叫梦想号。 8 }: q* O' p# g0 t& y* b
【字幕】中国制造 无畏前行 ; g! W. W$ x. O% Z0 x
对全球变暖停滞之争,大科学问题、全球性的问题,发出了我们自己的声音。
: F9 N! g. e# z1 P& O" M/ U【字幕】中国声音 响彻世界 - [3 P0 {# a5 g! \
画外音:掌声有请中科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教授。
/ ?& Q6 N# l. j) P! x6 q吴立新:大家好,欢迎来到《大学》。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个题目,就是海洋科技创新、海洋强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6 S4 \& B3 N# \今年6月份,上合组织的青岛峰会,有一个《青岛宣言》,这里面是这样说的: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上合峰会之后,大家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去了哪?去到我们海洋国家实验室。
8 d# M4 I" U. g7 W# D8 `【短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洋国家实验室讲话同期声视频资料
* V: T* \6 l+ k习近平:我们要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的一个信念,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5 L( p9 E4 d$ D0 @3 Z' }+ b3 Y' b
吴立新: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说建设海洋强国,一直是他的信念?我们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一看。两千五百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个文字,他把河流山川的“川”字,再加上一个“人”字,再加上一个母亲的“母”,形成了一个字,什么字?大海的“海”。所以海洋是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资源的宝库、交通的要道、国家安全的屏障。
: f6 C+ ~! ^' t3 c* ^/ r% d两千年以前,古罗马有一位哲学家叫西塞罗,他说了一句话,“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 \: Z4 N! b2 m( X六百多年以前,当时的郑和跟明宣宗说了一句话:“国家欲富强,不能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 ( e" I# ]0 `+ h/ {1 N$ L
十五十六世纪一个小的国家崛起,是谁呢?葡萄牙。当时的葡萄牙控制了从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好望角进入了印度洋。十七世纪,葡萄牙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当时在欧洲成为欧洲最强的国家。葡萄牙之后是荷兰,之后是英国,英国之后是美国,十九世纪马汉的《海权论》让美国一举登上了20世纪世界霸权的地位。这些强国的崛起没有一个不是从海洋起来的。 7 u2 T; Z6 u: P% ^) q6 w; T5 V
今天我们国家在十八大提出了要建设海洋强国,十九大提出了要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我们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我们是走和平、和谐、合作的发展之路。所以我们说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海洋必须得强大。 0 H0 q; S R/ U% b- }( t6 q* c
【短片】老一辈海洋学者们讲述着力发展海洋事业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性 ! I6 w1 Y( k" X w: v
潘德炉(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上各国都把目光纷纷地投向了海洋。 5 [; |* p% F H/ w" J8 j
刘光鼎(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这件事情是中国很长时间不认识的一个问题。
" O0 p: I& v/ S3 m+ L0 O4 l, ^6 ~7 J苏纪兰(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文化更进取,更能够去冒险、探索更多东西。
% g) b" |3 M0 e9 i n0 S( p9 q1 l方国洪(中国工程院院士):你要不断地深化,并且它(海洋)是在不断地变化。 1 J2 F3 X$ }4 k
焦念志(中国科学院院士):三百万平方公里,这相当于我们整个国家国土的三分之一。
m+ I$ ^8 b. J刘光鼎(中国科学院院士):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兴旺发达,站起来变成一个强国的话,走的路都是从海洋到陆地。 " f8 Z( q/ p" r2 D0 t- y
潘德炉(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是对海洋的掌控能力。
4 i, L T7 ~' }+ E' N' F焦念志(中国科学院院士):将来,我国的海洋事业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括,应该是:立足近海,走向深海,面向大洋。
8 h* y& Y# T: N* | G吴立新: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建设海洋强国一直是他的信念,也是我们民族的信念,也是在座我们每一个同学的信念。 2 J! a0 t% I9 u" ?. ?/ c6 M* J2 O
【字幕】我们要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的一个信念。——习近平
' w& A3 N- K1 U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说我们要关心海洋、认识海洋,方能经略海洋。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海洋。
. m9 ^$ }: M0 t% R8 I1 C复杂奥妙的海洋 3 p. i/ Z( R" {; q8 ~
吴立新:我记得小时候一想到大海,无非就是风一起来就有海浪、潮汐这些事,但实际上海水的流动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 ~- U8 [1 R8 l/ v! t2 p" w" k+ g【短片】海水流动的复杂性
5 W0 G6 O) y; J& r& a6 \# @1992年,几个装着沐浴玩具的集装箱在运输途中丢失了,里面装有7000个这种塑料鸭子玩具,它们从距离阿拉斯加海岸1000多公里的地方开始了旅程,其中一只塑料鸭在海上漂了15年,穿过三大洋最终停留在苏格兰的西海岸上。这些塑料鸭子的旅程生动地展示了各种洋流是如何将各大洋连成一个巨大的环流系统。
5 F( a4 p8 x- W% F4 O! r# e% I吴立新:那么全球第一张的海流图是什么人拿出来的?不是海洋学家,是一个邮差。当时他送信的时候,从美国到欧洲的海洋路线,他发现沿着某一条航线走的时候,比正常的送信的时间要短得多。他后来经过很多次送信,就把这张图勾画出来了。这个人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 9 t5 x5 U- \. l6 w
海水的流动最短的时间尺度可以到毫秒,最小的空间尺度可以到毫米,最长的时间尺度可以到上万年甚至更长,最大的空间尺度可以到上万公里。海洋科学我认为它是一个超级学科,几乎涵盖了陆地上所有的学科。海洋科学这么复杂,到底我们有些什么样的前沿科学问题? " [( u6 }1 b/ J1 o2 ?; ]5 d3 r
海洋与全球气候——“风”从海上来
8 C: n3 ~7 Q' P7 d6 R6 Y吴立新:今年夏天台风好像很多,台风到底有哪些问题跟海洋是密切相关的?台风的路径基本上是由大气环流决定的,但是台风的强度是跟海洋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7 }3 z% G4 U4 C1 a ?3 ^. p【短片】台风如何形成及对人类的危害 4 E) `8 Y2 |2 v
当暖流为海洋上空低气压推波助澜,它们便会联手创造地球上最为恶劣的环境,这些时速达到300公里的超级风暴肆虐人类世界。飓风和台风是海洋那可敬可畏的力量最好的见证。 + V L' g5 B# J. J# ~9 A5 ]4 h
吴立新:大家看一下这张全球海洋海温变化图。这是全球海洋过去十几年海温的变化,全球海洋增暖最快在哪里?西太平洋。西太平洋是台风的发源地,西太平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暖和,也就是说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可能出现这种超强的台风。
3 I6 O5 T% {2 L7 ]7 c; n; W【短片】《新闻联播》报道台风“山竹”对我国南方各地带来的影响
2 S( i$ I/ M' v+ [# q9 @中央气象台今天傍晚升级发布台风红色预警。 1 X* g+ ^% Q2 _! e' [7 O2 z2 t, x
“山竹”移入南海东北部,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14级,是今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
# I3 z5 g. C/ [. }, S4 J% O- ^6 O6 ^随着台风“山竹”的登陆,大家可以看到我这里已经是风雨大作。 4 C% y1 A3 C& ~7 X# d
出现了大量地树木、树枝被大风吹断的情况。
0 B7 d# t2 o+ w/ A1 H' \- i吴立新:因为什么,当台风经过西太平洋的时候,它搅上来的水不再是冷水,是暖水。那么暖水上来以后它会加剧台风的强度,所以在未来我可以肯定地说,这种超强台风发生的频率会越来越高。我们能不能预测它?这就是我们海洋工作者应该做的事。
# p M9 T) G0 O1 c0 V) G, o如果你看过去二十年台风的预报,你会发现预报的误差越来越小。这个得益于大气里面的一些观测,比如现在台风经过的时候,飞机飞过去它可以把台风眼的结构搞清楚。另外一个就是台风的强度,台风强度的预报,它的误差基本上没有任何的改善,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海洋,我们现在还没有一套成熟的观测体系。 : V3 h, t, {9 H- @' t' Y9 K8 _
所以我相信未来随着我们无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水下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我们有可能对台风强度的预报有所改善。
5 p3 M6 b8 p# a! y$ q7 u海洋与全球气候——咆哮的厄尔尼诺
$ l" {& @! t+ S/ |9 K吴立新:大家知道厄尔尼诺这个事情,每隔三五年赤道太平洋的海温会变一下。秘鲁那些渔民每隔大概几年,他发现冬天,特别是在圣诞节的时候,打不到鱼。他发现在那些年,海洋里面的上升流减弱了,上升流一减弱就带不起来营养的盐,营养带不上来,鱼就没吃的。为什么海洋里面的上升流减弱呢?肯定就是那个地方的风场在减弱,因为海温变化,气压跟着一变,所以在赤道太平洋那地方,每隔几年本来是冷水,过几年就变成了异常的暖水,触发这种厄尔尼诺。
$ E$ H& V, S: k+ B9 }【短片】厄尔尼诺对海洋动物的影响
8 u8 T5 f8 E) |- s9 N1 p在厄尔尼诺发生年份,洋流逆转,暖水代替了冷水,鱼群数量锐减,受困于加拉帕戈斯的企鹅和海狮只有挨饿,这会让它们付出的生命代价。
+ }' E" F4 N" s0 D# Q, J9 q# @* }吴立新:1997、1998年,几乎大半个中国,都在一片汪洋之中。 5 J4 l/ d. G8 m* N3 s
【短片】1998年中国特大洪水影像资料
R5 L1 f, Q# Q% B$ ]7 y) N4 b" r- b+ y" T: T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全国共有29个省市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1660亿元。
# m2 ?8 A+ c* h# ^2 a3 ~, \3 e吴立新:那一年我们说是上个世纪的一次超级厄尔尼诺。随着经济的一体化,这种全球化的发展,实际上人类对灾害的抵抗能力变得更加脆弱。随着气侯的变暖,随着人类二氧化碳不断地排放,这种超级厄尔尼诺,特别是像1997、1998年这样的超级厄尔尼诺发生的频率会越来越高。过去大概每二三十年来一次,在未来大概会十几年就会来一次。
3 `) O7 j; ?3 [4 |& |& a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的化学燃料,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当中,我们要为这样的一个环境付出代价,所以对海洋科技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给的政府提供决策的依据。 " `9 r+ `7 g0 g! x. _# ~! i
在过去的几十年,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大概超过30%是被海洋所吸收的,那么由于温室气体增加,太阳辐射所谓盈余的热量,超过90%是被海洋所吸收的。这么多的热量进到海洋里面去,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告诉各位,为什么会出现全球变暖所谓的停滞?国际上目前主流的理论,是中国海洋大学的学者提出来的。全球变暖停滞之争,大科学问题,全球性的问题,我们中国海洋大学在这样一些问题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产生了我们所谓的中国的思想。
* S, a: m u5 r6 k4 o过去的十几年,全球海平面上升最快的海区在哪里?西太平洋。我们今天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我们要建设大量的港口,必须要考虑到海平面的问题,如果我们搞不明白的话,我们可能对这些大的港口建设,大的工程建设,它的安全性可能会带来很大的风险。海平面的预测不是简单地去用一个模型做一下,它需要空天地海一体化的大的观测系统才能够把海平面的变化精确地做出来。 6 f5 p* s. ?) I( [7 d! Q
你们可能也看过《后天》,就是回应了刚才我提的问题,这么多的热量进到海洋里面去了,有人称之为“深水炸弹”,有一些巨大的热量在深海的堆积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
n# l( R6 z: w5 [* I【短片】电影《后天》片段
7 E# O: L1 \1 c0 B吴立新:一个非常重要的,大家关心的问题就可能是全球热量传送带的断裂。当我们的海洋把巨大的热量往深海吸收以后,这样的一个热量在深海重新分配,有可能导致海洋里面的大洋热量传送带断裂,这样一个大洋热量传送带断裂会引发一系列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我们看起来好像是纯科学的问题,但实际上可能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变革性影响。海洋不是小事。 $ J2 q8 }" o" U) p* e# y! y* k* O
海洋与全球气候——极地海冰融化之后…… # B0 f3 ]. F/ L$ P% L# u; E
【动画短片】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带来的危害 , S. {3 C1 G" j- O |, y1 U
数千年来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海洋环境,正在发生剧烈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发生在北极地区。在过去的30年里,北极的夏季海冰面积已经减少了40%,这种突然的气候变暖极有可能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4 m; j. L) O9 ?/ o" ]吴立新:南北两极从气侯角度来讲的话,我们叫做全球气候变化的引擎,当两极的冰盖溶化以后会改变整个地球的能量分布,会引起一系列的气侯变化。我们国家的石油进口7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那是生命的咽喉。北极的夏天海冰溶化以后会产生北极航道。 9 a* t4 `' N) y% i( }; d
【短片】 $ V$ c Z, Y4 `/ b( A: ^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不断融化,这才让北极航道逐渐具备了通航的可能性。东亚欧洲航线需要途经苏伊士运河和马六甲海峡,路途遥远。以从上海到俄罗斯摩尔曼斯克为例,穿越北极航道可比传统航线缩短40%的航程,少用16天左右的时间节省20%的燃油。 ! \& i( ~' Q1 V( h! [$ `. `
吴立新:南极重要的磷虾资源,丰富的铁矿还有这些石油煤的资源,这些都是我们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空间,我们需要更好地关心北极、认识北极,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们能够经略极地海洋。
* j, p/ \# X1 o5 z: h海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 海洋强国之梦正在变成现实
' ]8 Q0 D5 Z7 w4 E6 o; @+ }6 U8 @【短片】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同期声视频资料 7 e* U) ]1 z3 g# s
习近平:海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祝你们再接再厉,创造辉煌,为祖国为民族立新功。 4 `- @" ]9 Z- p8 j
吴立新:习近平总书记说海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还提了一件事,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大家知道海底的油气储量占了全球将近三分之一,现在美国的深海油气勘探已经到了4000米,我们国家现在大概在2000多米。所以你看到这中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我们国家第一次在南海神狐海域试开采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持续两个月。应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但是离真正的这种商业开采至少有二十年到三十年的距离。 1 R2 l7 \" \: G! w7 \3 S f! I
【动画短片】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意义 + a: ] q* O. D
可燃冰全名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类似冰状结晶物质,处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组成成份包括甲烷和水分。和一般的能源比起来,它清洁无污染、燃烧值高、能量大,一立方米的可燃冰约等于164至180立方米天然气,如果可燃冰能够进行海上大规模商业化开采,可大大优化咱们国家的能源结构。
& E5 I' y! N, y K2 T吴立新:海洋里面的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的含量,如果你能够开采的话,大概可以供人类使用上千年。巨大的海底矿产资源,需要我们去认识,需要我们去研究。 ( z/ @9 j w3 U& T+ o3 T
【学生提问】 9 M, u! C% _' E. L; l: M
学生:吴老师,您好!我有这样一个问题。改革开放已经过去40年了,我们国家在海洋方面获得哪些比较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 4 |7 u0 E) N7 Y5 ^
吴立新:应该说这些年,我们在近海的环境方面调查应该说是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在深海大洋这一块,特别是在西太平洋,我们对西太平洋的能量物质循环国家也立了一批专项,包括还有一个大的国际计划,我们在认知方面应该在过去的这些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那么在海洋本身的资源开发方面,981平台还有我们的蓝鲸一号这些平台都是可圈可点的。981平台是深海油气,蓝鲸一号是天然气水合物。我们在一些水下无人的装备方面,我们现在创造了世界最深的水下滑翔机的深度大概8000多米。 4 P0 U( }3 [: ]% C# {9 L# F
所以整个来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离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特别是深海这个领域里面,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6 q/ R/ D. A8 M; l至于未来我们有什么样的规划,我想我们现在有一个口号叫做深耕中国海,拓展深海大洋,进军南北两极。
, M9 L/ a c# i' Z# l所以说未来是一个非常壮阔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特别想向我们年轻一代的学生说:我们应该是从小处做起,从大处着想,要有一种全球海洋的概念。 K* A. V# v! y x
文章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9 k" h0 F. Y0 `8 W3 [! j
作者:吴立新,现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泰山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人大常委、青岛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山东省委副主委、青岛市委主委
7 ?- q5 F }% ~. F: z% ^* d0 N7 C) s3 ^9 X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