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是人类的重要发明,为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由于塑料很难降解,丢弃后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持久的恶劣影响,因此塑料也被称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如今,这项“最糟糕的发明”正悄然从陆地“入侵”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让世人担忧。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今年首次举办海洋微塑料研讨会,力求解决海洋面临的重大威胁。研讨会上,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介绍了应对微塑料污染的中国思路。
6 t5 w, |; M8 T& O$ M; r) C; H4500米深海生物体内检出微塑料 2 W r, P# E0 L0 j" g
“上世纪五十年代塑料规模化生产至今,白色污染肆意蔓延,大量塑料垃圾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海洋,从水体到海底沉积物,从赤道到两极,塑料垃圾无处不在,海洋生态系统深受其害。”王宏介绍,“去年我专门委托科研人员把从海洋深处带来的生物送入到实验室进行检测,结果令人震惊,在4500米深海生存的生物体也居然检测出微塑料。就是说微塑料在海洋中存在的范围之广或许超出我们想象。”
) k8 y7 _5 C0 _0 m3 G h* M; [2 X说起PM2.5,很多人并不陌生,微塑料便被科学家称为“海洋中的PM2.5”。 ) r* Y0 J/ b6 o/ g* {
很多时候,颜色形状各异的垃圾在海洋上漂浮,在死去生物的体内常常发现塑料垃圾的踪影。与此同时,肉眼看不到的威胁也在日益增加,塑料垃圾在海洋中逐步破碎,形成大量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这就是微塑料,它会被贝类、鱼类摄食,从食物链进入人体,威胁人类健康。
# c6 _5 ^, u, S' {9 i' X' T; a6 |构建防治微塑料污染的交流机制 # |7 Z4 H, @' u: V3 m
王宏介绍,为守护蓝色家园,中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海洋垃圾与微塑料防治工作,强化对海洋垃圾的源头防治,比如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大幅提高使用成本。同时,中国不断强化海洋垃圾的监测与评价。2007年以来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定期开展海洋垃圾分布状况监测,评价结果每年都通过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向社会公布,其中2016年启动了涵盖水体、海底、海滩和生物体的微塑料监测工作,2017年监测调查工作拓展至南北极。 0 O, s$ J/ l( S2 X" I9 a$ @
我国也在开展海洋垃圾治理的国际合作,通过东盟海洋基金项目和在海洋污染防治等领域进行交流合作,搭建中日海洋垃圾专家对话平台,开展海洋垃圾联合调查;持续推进黄海大生态系二期项目的实施,为东亚沿海国家进一步深化海洋垃圾和微塑料防治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_% i2 y/ ^/ `2 Y
王宏向各国倡议,构建防治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污染的交流机制,进一步深化政府、企业、民众间交流,在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源头治理、调查监测、危害评估等方面,形成伙伴关系,分享经验与成果。同时应该采取防治海洋垃圾的调查行动,加强信息共享,有针对性地开展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方面的专题研究,不断提升应对微塑料生态风险的能力。同时,有关各方都应该提高技术研发与设施投入,鼓励可降解塑料制品和塑料替代品的生产与使用,从源头上减少塑料垃圾。
5 p" x. v* g3 K1 }7 N8 {$ P5 w4 F文章来源:东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