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环境下提出的一大创新外交理念。中国和俄罗斯的外交渊源深远,在两国多年的努力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在新型大国关系外交理念的支撑下,两国如何通过合作突破现有关系的发展局限,进一步深化中俄关系?中俄共建的“冰上丝绸之路”能否在两国合作的短板领域起到补充作用?现有新型大国关系合作框架下中俄发展“蓝色伙伴关系”的前景如何?下文以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与深化为线索,并以“冰上丝绸之路”和蓝色伙伴关系为抓手,分析两国关系现存不足,继而探索深化中俄新型大国关系以及构建周边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路径。 7 b5 s- u7 _" S+ ?
一、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及合作特征
9 k: |. D' v Q$ @; j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的关键一环,指导着中国与世界其他大国的交往模式。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明确提出中俄要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 k( D5 P0 z0 ]: ~3 W/ q- r1.1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重点与不足
. F2 `" u5 _+ \" u r6 Z2 T中国与俄罗斯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过程中,应如何把握建设重点以保持两国关系的可持续进步?两国各领域发展又存在何种不足并如何完善?下文拟通过对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内涵的分析以及两国多年交往经验的梳理给出最优解决方案。
, E- e4 k& s; ?/ |* x# r(1)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重点
' R1 W: W+ X4 Q# E中国与俄罗斯自外交关系正常化以来,经历了从“友好国家”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再到独一无二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转变,此次升级为新型大国关系标志着两国已经在外交和政治层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互信高度和战略协作深度。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与世界各大国间不同外交关系的总称,在中国已建立的多对新型大国关系中,中俄关系被认为系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相较于中美关系关注提升战略互信、中欧关系不断加强战略互动、中日关系努力做到战略互惠,中俄关系的建设关键则在于战略互补。中俄间战略互补的选择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求,不仅有利于中俄两国国内综合实力的提升,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 M, W' w1 x+ T中国与俄罗斯的互补性关系贯穿于安全、经济、能源等多个领域,这使得两国能够取他国之长补本国之短,从而达到共赢的发展效果。在安全领域,中俄的地缘位置使得两国需要共同面对周边的传统安全及非传统安全问题,在维护和平的原则下,中俄两国在理论构建、技术研发方面都可相互借鉴。而两国在能源、经济等领域的互补关系可通过“冰上丝绸之路”得以体现。在能源领域,中国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供需差距成为两国能源互补的重要前提。亚马尔项目的建设有助于向中国供应天然气资源,“冰上丝绸之路”则为天然气出口提供了便利的海上运输通道。在经济领域,俄罗斯的经济发展状况使得其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和北极治理方面仍存在大量的资金缺口,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贸易增速放缓的形势下,中俄可进一步发挥互补优势,为各自发展振兴和经济转型升级增添助力。早在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还未完全确定之前,俄罗斯就曾多次表示欢迎中国参与俄北方海航道的建设,尤其是中国充沛的外汇储备和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态势能够很大程度上弥补俄罗斯融资方面的不足。 / k" {' r0 h) g h) N8 O
中国与俄罗斯存在诸多利益互补点,同时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海洋搜救等蓝色领域也面临愈来愈多的共同问题。鉴于上述事项可能产生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影响,亟需中俄两国以合作的形式共同应对。
6 ~* f& T9 k5 G! R) E$ ] o1 @(2)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不足
# Y J- _/ j2 ~$ o: c) O, A中俄多年来伙伴关系的持续良好演进,表明了两国已具备高度的政治互信与丰富的合作基础。但是现有的中俄关系还存在些许不足,与两国理想中的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目标仍有差距。首先,中俄民间及学界仍存疑虑心态。目前,有少数俄罗斯学者担心中俄间合作的不断加强可能致使俄罗斯在经济上成为“中国的附庸”、在政治上“被中国的阴影遮盖”。虽然中俄政府间政治互信程度较高,但是学界及民众的不信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两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合作项目的开展。其次,与中美、中欧其他新型大国关系相比,中俄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成果与两国间的密切关系不相匹配,出现了“政府预期较高、市场机制薄弱、企业动力不足”等问题。虽然两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该问题,但是在国际经济态势下行、中俄面临经济转型压力的现实背景下,提升两国双边贸易量并非易事。最后,中俄间的双边关系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国家和世界政治局势的影响,其中美国的因素最为直接和明显。如果说美国对中俄的疏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两国的交往密度,那么如何在外部压力发生变化时继续保持中俄关系的良好发展仍值得思考。
- g* }. P5 f* u" T) ~7 k1.2 以合作突破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局限
/ H, V) d5 W8 D( j2 k9 t中俄互为地理上的最大邻国,通过双边合作在历史上积累了互利共赢的宝贵经验。近年来中俄合作日益增强,为两国发展提供了诸多宝贵的机遇与支持。中俄在“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中开展合作不仅是基于地缘政治的需要,更是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时,维护两国国家利益、履行新兴大国国际责任所作出的最佳选择。
7 V3 [8 k0 d+ [(1)新型大国关系中的合作意涵 ( p9 G/ Y' d2 A) N J8 L6 ?% |
从“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任何第三国”的新型国家关系发展至“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定位决定了两国在应对交往过程中的问题时将“合作共赢”置于首位。首先,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建立在国家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不是“依附与被依附、从属与被从属”的关系。其次,中俄新型大关系是“结伴而不结盟”的状态,结盟意味着双方有共同的对抗目标,但是新型大国关系下两国合作不针对第三方。这一态度表明两国间的合作秉持着和平友好的态度,不限制双方与他国的交往与合作,更非挑战他国而进行合作。最后,中俄新型大国关系视阈中的合作超越了国家自身意识形态,除重视两国物质基础还加大了合作理念的培育与合作机制的建构,推动双方合作向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 / ?5 `% S/ |# ]: J- t+ V3 s
新型大国关系理论以其全新的国际交往理念丰富了国际合作理论,以往国际关系理论如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中的合作只是国家交往的一种形式,新型大国关系则将合作共赢置于大国交往的核心地位,突破了大国间以冲突和竞争为主的传统关系。对中国而言,合作不是简单的政治宣传口号,而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基本态度。大国关系日益紧密和多国利益不断融合的现状不仅削弱了大国对抗的风险,也降低了彼此进行结盟对抗他国的意愿。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要求大国走出零和博弈的困境,通过合作共赢的国家交往方式提高两国的政治互信、促进经济共同发展、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时代以合作代替冲突和对抗。
" p: o% n1 @ D3 b; u* L) y(2)合作共赢对深化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作用 $ I6 e; P4 T; D2 T1 C, d' ^
经济发展低迷、地缘政治冲突、恐怖主义、大国对抗等问题使得中俄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难以独善其身。以往零和博弈的国家关系已不适合如今的国际环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要求国家间不断深化合作。面对两国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唯有继续深化合作方能为两国带来共赢的局面。 ) v; Z; F. S. P& R8 J
当今世界正从单极化向多极化过渡,国际环境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促使中俄两国在构建新型国际秩序、加强全球治理、促进国际力量平衡方面强化协作,承担起应有的国际责任。尽管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主义不断有新的变化,但是各国利益日益融合,合作共赢乃当今世界大势所趋。中国和俄罗斯长期良好且稳定的合作状态不仅能够使得两国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发展本国综合实力,亦为其他大国的交往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s1 ]/ _' [8 `2 `; j/ P二、深化新型大国关系对中俄合作发展的要求 7 M& Z, C( _# }2 Q& u; z2 {$ r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建立在两国长期的伙伴关系交往基础上,现阶段深化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目标对中俄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型大国关系下两国的合作应达到何种标准,又需做出怎样的改变以满足新型大国关系合作理论的预期?下文将在对比现有合作与新型大国关系合作目标后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为今后两国合作的发展方向提供思路。 + F! w; f2 f& J$ o7 U: _8 f
2.1 基于新型大国关系合作理论的中俄合作目标 % [- m7 z4 r2 u+ X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理论对国际合作意涵进行了扩充与重释。理想的合作状态兼顾了两国当下的共同利益,以及未来更具发展前景的合作共赢。中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代表着两国已经跨越了冲突和对抗的阶段,在保持相互尊重的同时继续发展“合作共赢”关系成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落脚点。在现有合作的基础上,两国间合作有必要满足不同层面的要求,以达到深化中俄新型大国关系中“共赢”的目标。 0 _9 r+ S3 f+ t% T' E
首先,中俄合作既需要浓厚的合作意愿,也需要与之匹配的合作能力加以保障。纯粹的物质因素无法完整地解释和预测国家实践,而国家间的共有观念即合作意愿赋予物质性因素以意义。唯有在国家层面确认了双方的合作方向方能在宏观上为开展具体合作项目提供一条正确的路径。但是仅有政治上的共识还只是“空中楼阁”,从长远来看,为了稳定两国间的战略协作关系并推动其不断发展,确保两国间友好关系的不可逆性,需要借助高水平的经贸合作,为国家发展和两国合作奠定稳定的物质基础。合作意向是合作的开始,合作能力则是保障合作持续发展的重点。加强两国合作能力是提高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增大合作深度和广度的长久之计。 , Q- G& M7 v/ E. N2 J4 Q+ {1 P
其次,中俄合作应具备领域的多样化和空间的立体化,既包括传统安全领域合作,也有必要将安全合作拓展至环境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同时包括经济、科技、人文等一般性事项合作。多领域合作的开展可覆盖陆海空三大空间类型,进而形成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建立在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之上,要求两国间合作除聚焦于传统领域还可积极扩展至新兴行业,尤其是符合两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领域,以扩展合作的广度。
# u/ v2 k n+ B, ]' S再次,横跨中央地方两个维度的中俄合作,将逐步扩展两国合作的深度。中俄地方合作是国家间合作的产物,得益于两国长期以来在高度政治互信基础上取得的诸多合作成果。全国性合作项目在国家战略层面具有全局引领的作用,国家层面合作发展至一定水平,地方层面合作也将应运而生,进而在地方层面为双方经贸、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带来不竭动力。中俄地方政府和企业若能抓住中央积极倡导地方合作的契机,将会为两国毗邻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发挥重要作用。
8 U. e5 D; E, B- L最后,中俄合作发展至一定程度将不止从双边利益出发,而是通过大国责任的履行增强两国的国际话语权,将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影响力通过双边关系辐射到周边,乃至全球范围。这一创新性国际关系的建立除了基于发展两国经济的需求,更是在全球性问题多发的环境下为维护全人类利益所做的选择。因此,中俄合作的眼光并非仅局限于国家利益,而是将其与全人类利益结合,发挥大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0 r$ |' U( @5 a, r d3 E2.2 新型大国关系目标下中俄合作的发展方向 2 X6 z _; K) n% M! E3 V
中俄合作虽已获得显著成果,但以深化新型大国关系为目标,两国间合作仍与目标间存在一定差距,唯有洞察现存不足方能明确两国今后合作的进路。 & Z# D! p; Q* y$ o
(1)增强合作能力使之与合作意愿匹配
4 o* ~( W0 i' a- t* m) K8 L9 M随着中俄间的伙伴关系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跃升至新型大国关系,两国间可通过提升合作创新能力、合作对接能力、合作落实能力与合作意愿相匹配。之后以切实的合作实践增强两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不仅符合两国各自的发展战略,更能为今后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中俄正在依托《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实现两国经济建设的对接。而“冰上丝绸之路”作为“一带一路”的新延伸,更是增强两国北极合作中合作能力的新平台。 / b; p! [# n, Y3 ~ w! Y
(2)积极拓展海洋空间合作 ) N4 g6 e8 I8 I9 G( K( u! ^. z
中俄两国的海洋合作虽起步晚于陆上合作,但是在现阶段具有更强的发展潜力。因此两国可积极拓宽海洋领域合作内容,从海洋经济、海洋环境保护、航道建设等低政治敏感度领域着手,同时关注海洋搜救等其他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形成适宜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海洋发展的合作模式。除在西太平洋开展合作外,还可特别关注将合作地域拓展至俄罗斯北极地区。近年来,中俄北极合作受到两国从中央政府到地方企业的多方关注,中俄北极合作的地域广泛性和主体多样性将逐步加强。
/ |/ u' ?1 ^/ M& J: G k9 {(3)提高多层次合作机制完整度
, Y, ~! q1 B6 ^: ]6 {( C新型大国关系中的伙伴关系和大国属性要求中俄合作需建立地方、国家、全球三个层次的合作机制。新型大国关系是指导两国合作的总体框架,首先可将国家层面的友好协商理念传递至地方,减少两国民间的不安情绪;其次可积极寻求两国的利益共同点,提高双方合作意愿,提升项目落实的能力;最后,互联互通是地方合作的重要纽带,通过提高地方间经济通道的顺畅度,为今后多领域合作奠定基础。
1 F$ g5 p; E3 h, W$ A4 C# i中俄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合作框架下已经逐步建立了针对国际事务的统一立场和态度,并在推动世界多边主义发展的进程中积极合作。在新型大国关系的目标下,两国有必要在更多关切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新领域加强合作,深化两国在地区以及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等北极合作可在纵深发展两国地方合作的同时强化国家层面的合作,并在北极治理等跨区域问题上为两国多边框架下的合作提供机遇。 & }9 N, K( V% A# I3 N8 C' ]+ x) ?
三、“冰上丝绸之路”对中俄合作内涵的拓展 8 B0 E) z9 _8 I0 g
为了推进中俄合作向着深化新型大国关系的目标拓展,两国可借助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契机,进一步发掘合作领域、合作地域、合作机制方面新的增长点。“冰上丝绸之路”是两国经济互补发展的重要纽带,有助于对接两国的北极政策。以“冰上丝绸之路”带动的其他海洋领域合作既有利于丰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又有利于加强双方海洋经济的发展,有望为建设适应国家需求的中俄合作提供新思路。 " ^# h. Y/ v/ X! ?8 L
3.1 “冰上丝绸之路”对中俄合作的补充作用 8 l- d/ n9 g) k) n0 g( T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不仅包括建设东北航道中北方海航道途经港口的基础设施,还囊括了以“冰上丝绸之路”为依托的蓝色经济、蓝色科技等一系列衍生产品。“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是中俄合作中一种新的一体化形式,陆地拓展至海洋的合作不仅体现了两国发展空间的扩大,亦是对以往合作交往中不足的完善。
: v2 x# _1 r6 B0 G; I. X* k% c% S(1)提高合作需求层次,改善两国合作能力
8 Z2 u9 Y& k5 c7 e6 I F* d“冰上丝绸之路”作为中国和俄罗斯多年合作的最新成果,进一步满足了国家的发展需求。“冰上丝绸之路”以其建设领域的创新性为两国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挖掘两国经贸增长点提供了新路径。
/ G+ R% d2 ?3 m: {中俄两国均处于经济转型和转变经济结构的过渡阶段,海洋经济逐步成为两国不可忽视的经济增长点。“冰上丝绸之路”不仅具备一般航道的属性,更在海洋运输、海洋科技、海洋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合作纽带作用,进一步加快了两国海洋经济等多领域发展的速度。
- h6 K7 i1 p1 _7 S6 P. s(2)拓宽合作空间范围,增强两国合作动力
% _$ d( T. \4 w& ^/ y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将两国的合作重点逐步转向海洋,这一合作空间的拓展在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的同时,为两国合作提供了新的着力点。通过“经济外交”等柔性外交途径较采取“硬性外交”将为两国带来更多的收益。“冰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的纽带作用将中国与俄罗斯乃至整个欧洲地区相连接,可以为欧亚地区打造一个新的交通格局,借由“冰上丝绸之路”这一经济通道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不仅可以提升中国的海洋软实力、增强中俄海洋合作动力,还将传达中俄蓝色、和平、可持续的海洋发展理念。 ! n8 \8 U: e& m& ^5 V) l3 b2 e
(3)完善多层次合作机制,落实两国合作项目
- w$ y- _; @" j- P! a% S O中国和俄罗斯的中央政府多年来一直呼吁加快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的合作建设,但是由于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加之靠近中国边境地区的俄罗斯民众仍对中国存在防备心理,地方合作的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是“冰上丝绸之路”的东部端点和枢纽,“冰上丝绸之路”在双边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通道运输领域为中俄地方合作创建了新的合作平台。
* Q3 ~5 G/ g5 _. U东北航道作为现有航运通道的重要补充,其航运价值和战略地位不断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在联合国和北极理事会的合作框架下,俄罗斯最新组建的北极委员会倡导在北极地区与他国开展合作,中国等北极利益攸关方也开始加大在北极事务上的参与度。“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和中俄北极可持续开发合作可成为两国合作的新增速点,在国际合作层面,“冰上丝绸之路”也将成为中俄合作参与北极治理体系的全新国际舞台。 % d2 m) t/ X2 o$ N" K2 _$ h; c
(4)建立长远战略协作,弥补非传统安全合作不足 5 l! |! {8 A! w% a+ Y- h
虽然现今“冰上丝绸之路”的通航状况仍受到一定质疑,但从长远来看,中俄共建的“冰上丝绸之路”将成为两国缓解西方压力及开展北极经济、环境、非传统安全合作的重要蓝色通道。不论是中国面临的潜在能源安全问题亦或是俄罗斯北极建设中的资金困境,西方国家的影响短时间内难以被单一国家解决。《中国的北极政策》亦或《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北极地区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战略》都将合作共建北极航道作为开发北极的重要途径。“冰上丝绸之路”一方面可以为中俄能源合作开拓全新地域范围,改善中国的能源安全状况,另一方面也可吸引中国的北极投资,加快俄罗斯北极开发战略的进程。
: M/ T5 t3 L! b0 S0 |( k随着“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程度的逐步完善,船舶的通航一旦造成海上事故,将会对船舶、人员的安全和北极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北极地区经济开发程度较低、地区保障条件建设较为滞后、搜救力量严重不足,因此在大规模开发利用北极之前首先需考虑北极的非传统安全事项。“冰上丝绸之路”作为中俄两国北极合作的前驱,重点在于以和平、可持续的方式开展北极经济活动、维护北极生态环境安全。因此,以“冰上丝绸之路”的航道建设为契机,两国可通过搜救联合演习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北极非传统安全合作,弥补现今北极事务合作的不足。
# \0 q- K6 j% z3.2 建设“冰上丝绸之路”的现实路径
5 V I$ P, Z) M0 i+ b; X; k- j从中俄两国“对联合开发北方海航道运输潜力的前景进行研究”,到“加强北方海航道开发利用合作,开展北极航运研究”,2015年至2017年三年间中俄两国对该航道的态度由前景研究转变为积极合作,代表着“冰上丝绸之路”倡议已逐步由初见雏形发展至实质推进阶段。
( J7 F, O' h, \% Z/ a8 L0 I(1)顶层设计与重点项目相结合全面开展项目实施 , h6 e* D' [: y) [
“冰上丝绸之路”作为中俄开展互补合作的一项最新成果,为保证其顺利建设,首先,需制定较为完善且切合两国实际的整体规划,从宏观层面为两国的战略设计提供指导,同时配套具体方案可为应对周边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谋划布局;其次,由于“冰上丝绸之路”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较为脆弱,加以恶劣的航行状况对船舶航行、基础设施建设等设置了现实的障碍,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更需在海洋科学研究、北极科学考察和北极治理等领域开展持续的深层次合作;最后,顶层设计需借助支点项目逐一落实,在实践过程中检验现有规划的不足,为两国后续合作进一步积累经验。
+ |& g& L* m+ Q3 Q8 ]5 b1 C" o2 D(2)以东北地区多种类运输方式开拓入海通道 : C* `' F; r9 t. ^. g; z
“冰上丝绸之路”作为一条贯穿欧亚地区的重要经济通道,结合东三省独特运输优势,可通过“江海联运”、“陆海联运”以及海运的多种类运输方式实现中国东北地区与“冰上丝绸之路”的衔接。 $ ^0 P. F5 N- q2 Y# _6 K9 P
黑龙江省内河流网络纵横交错,黑龙江在俄罗斯的尼古拉耶夫斯克注入鄂霍次克海,其通向北方海航道的航道通行状况良好,且距离较短。一系列双边协议的签署为黑龙江—阿穆尔河江海联运消除了法律阻碍,使得中俄发展黑龙江和“冰上丝绸之路”的“江海联运”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滨海1号”国际交通走廊的开通既为东北地区货物运输提供了一条高效的陆海联运通道,又使得绥芬河成为“东出西联”的交通枢纽,为东北地区出海提供了新路线。
3 c+ p# }" p7 B _自“滨海2号”国际交通走廊开通后,吉林省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载体,以全面加强中俄之间的经贸合作。虽然现阶段中朝俄还未就图们江出海的事项达成统一意见,但是“滨海2号”通过连接图们江沿岸的珲春与扎鲁比诺港,最终可实现中国从图们江出海的目标。中国在图们江的朝鲜一侧租借了罗津港作为出海的另一支点,但是该港还同时被俄罗斯及瑞士等国家使用,租用的形式也给中国长期使用罗津港带来诸多不确定性,相比之下,随着中俄港口运输合作的逐步完善,“滨海2号”国际交通走廊更具稳定性。 $ N, b! ], @& |9 ]9 c: X! _
“滨海1号”与“滨海2号”的设立通过加强中俄“陆海联运”合作的协调度提高了中国东北地区出海的便利性,因此中国可借助这一国际交通走廊将东北地区作为“冰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与俄罗斯合作加强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与扎鲁比诺港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中俄间通关便利度、解决中俄两国交通运输领域的标准对接问题、共同提高货物运输的安全性,为今后运输大宗货物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 a: f9 P# {; u( F+ |$ c% m
大连港位于辽宁省辽东半岛南端,不仅港口航运能力居于全国前列,同时借助“哈大铁路”、沈大高速公路等陆上线路,与东北地区乃至俄罗斯的运输网络相连接。近年来中远旗下商船曾多次从大连港出发,经“冰上丝绸之路”抵达欧洲各港口。大连港可在加强现有优势的同时,提高同周边港口的联系,密切合作、充分发挥港口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 # N" k* B0 s: [3 J, r( Z' q
中国与俄罗斯毗连而存,畅通的多层次运输网络、具备发展潜力的港口与“冰上丝绸之路”建设规划得以有机结合。若能充分开发中国东北各省份与“冰上丝绸之路”的对接潜力,可为两国的合作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3 r; w1 o4 @0 b/ P1 A5 S# S4 U
(3)以地区间的互联互通创新合作形式
+ f) \6 a# u0 V0 u习近平主席指出,国家合作要依托地方、落脚地方、造福地方,地方合作越密切,两国互利合作基础就越牢固。通过建立中俄合作园区等创新形式,以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为载体,积极开展中俄口岸及边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地区运输、环保、地区旅游、金融和人文等领域的合作。
9 F7 h ?. o' L; h- H" s9 V( O通过海上通道与公路、铁路的紧密结合,形成地方合作的立体交通网络。中国东北地区在地方规划的指导下与俄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先期合作,不但能够为“冰上丝绸之路”的商业化利用提早布局,还能够推动中国东北老工业区的振兴,增速东北部港口运输贸易发展。在这一机遇的推动下,利用已有的合作对话机制,进一步加强两国合作纵深。 / b& r, Q* Z) ?6 }& N
四、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框架中的蓝色伙伴关系展望
8 S& Q, A* G1 t# ?% V/ g蓝色伙伴关系是中国率先提出的一种创新性合作形式,也是中国提出的“全球伙伴关系”在海洋领域的新延伸,可发展为中俄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展望中俄构建蓝色伙伴关系的前景,也将从侧面反映两国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远景。
! E% {7 U8 R- A2 V( P/ p4.1 以“冰上丝绸之路”开创中俄蓝色伙伴关系的新起点
% \+ K' L. K& ?: l0 D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冰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此基础上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前瞻性地将“一带一路”与蓝色伙伴关系相结合,从战略高度明确了两者的紧密联系。蓝色伙伴关系对中俄关系而言并非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是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蓝色合作加强两国间的蓝色联系。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日趋复杂,构建一种以海洋为纽带、聚焦于国家间共同利益的蓝色伙伴关系显得至关重要。 # U) b* p9 l) M3 I4 R- _0 ]
为推动联合国制定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海洋领域的落实,加强国家间在海洋事务的务实合作,中国提出了与他国一道建立蓝色伙伴关系的合作倡议。得益于多年来在海洋领域的持续合作和相近的海洋发展理念,中国已与葡萄牙和欧盟相继建立蓝色伙伴关系。为了拓展蓝色伙伴关系的“朋友圈”,可以中葡、中欧为示例吸引更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其中俄罗斯与中国已积累了一定的海洋合作经验,发展两国间的蓝色伙伴关系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两国秉持“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的原则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将推动双方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对话机制和切实有效的合作机制,为两国的蓝色合作提供长远发展的制度支撑。 8 A8 o; ?& b; K' o* r# {
共建北冰洋蓝色经济通道是中国推动海洋和极地等全球公域治理的重要一环。“冰上丝绸之路”通航得益于北极的冰雪融化,但航运活动也给航道所在海洋环境带来潜在威胁。海洋环境保护无法仅依靠本国的力量取得预期的成效,中俄以负责任大国的态度为国家间海洋环境保护合作树立了典范,可加速其他国家共同参与到蓝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 ! Z6 H, v0 B% k' n: O- r$ i
“冰上丝绸之路”通过拓宽中俄海洋经济合作的渠道,为两国海洋蓝色合作奠定了稳定的物质基础。中国在金砖国家峰会上曾提出“蓝色经济”这一重要议题,随后俄罗斯也积极回应,愿以自身的海洋发展优势加入蓝色经济建设的进程中。“冰上丝绸之路”虽然地处北极地区,却是对多年来双方海洋合作的总结与发展。为加强两国在全球海洋治理、可持续性蓝色经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在“冰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建立中俄蓝色伙伴关系并非天方夜谭,而是具有现实参考价值的可行提议。 4 H5 \ L8 n0 M" j5 ~
4.2 以蓝色伙伴关系扩大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所辐射的伙伴圈 7 g3 v* P- M$ Y2 E# B H! }
中俄通过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等海洋合作,已经形成了蓝色伙伴关系的雏形。以蓝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蓝色伙伴关系作为两国交往的重要一环,在加快两国海洋合作的进程以及丰富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b5 C$ A( q' ]9 E(1)以互利共赢的原则增强中俄合作的内在动力 5 U2 J+ G4 y p0 Q! C. L& p
伙伴关系的定位决定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休戚与共的命运,在解决如何将中俄新型大国关系与两国海洋战略有效融合的问题时,蓝色伙伴关系从蓝色发展的角度提供了参考。一方面,继续构建包括海洋关系在内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另一方面借由“冰上丝绸之路”、蓝色伙伴关系等新型合作平台,建立多层次的沟通对话机制,通过扩大两国在海洋经济、海洋能源、海洋科技、海洋环境等领域的合作规模,促使海洋成为深化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依托。 ' Z6 ?. ?" c1 t x8 a+ r
蓝色伙伴关系以创新性的合作模式为全面深化中俄海洋合作提供了外交保障。其建设重点贯彻了中俄海洋合作建设的各领域,有利于将两国的海洋发展战略在经济建设、环境保护、非传统安全保障、科学研究等维度上推进,以实现蓝色治理的合作目标。中俄蓝色伙伴关系可以“冰上丝绸之路”为支撑,秉持可持续性、包容性、合作性的原则,结合两国的海洋发展战略,将合作领域聚焦于两国共同面临的海洋预报减灾、勘探开发深海大洋、渔业可持续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等问题,建立政府、科研机构、民间组织等多元化主体参与的合作机制。
/ i/ b. G$ c5 n8 {蓝色伙伴关系不只是双方政府间的政治倡议,也是为国家经济发展带来切实利益的发展战略。中国和欧盟建立蓝色伙伴关系以来,双方在该合作框架下已开展积极务实的经济合作。蓝色伙伴关系将在“冰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上继续加大两国经济合作的增长点,以实现“共走绿色发展之路,共创依海繁荣之路、共筑安全保障之路、共建智慧创新之路、共谋合作治理之路”的蓝色发展目标。
" K' O6 S- |( x4 x9 }% ](2)以负责担当的态度增强中俄的大国影响力 i# v! O7 A' t+ j& J
当今全球治理体系正处于变革时期,中国和俄罗斯等新兴大国通过主动发挥自身力量、与相关利益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合作,共同推进全球蓝色治理步入新阶段。中俄作为世界大国,两者的蓝色合作将为其他国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今后大国间建立蓝色伙伴关系提供丰富的经验借鉴。蓝色关系有利于构建国家、国际组织和其他主体之间的合作平台,便于各方就海洋治理面临的问题开展合作交流,并在主要治理议题及进程中实现协调发展。
2 L! e8 i1 ^& b4 i1 U中俄作为能够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大国,将合作延伸至事关全人类的国际事务也是新型大国关系的应有之义。蓝色伙伴关系着眼于全球蓝色领域,促使中国和俄罗斯将其影响力扩展至北极等全球性蓝色事务。中俄北极合作虽然存在战略布局的契合性、利益诉求的互补性、国家关系的稳定性、深化合作的必要性等潜在优势,却也需要注意北极环境的特殊性、法律体系的碎片化、国际社会的阻碍和两国文化的差异性等现实障碍。因此,中俄北极合作除可通过“冰上丝绸之路”开展经济活动外,还需发掘如北极生态保护等争议较小的切入点,从而确保北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6 K9 W6 j9 C! V/ M9 A z3 k(3)以可持续的路径发展周边海洋命运共同体
: }% T" v& I3 M# T, O现今中国形成了以新型大国关系为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以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为契机促进中俄与海洋国家的合作交流,是两国外交合作中不可忽视的机遇。 3 s k' N" z4 Y
中俄蓝色伙伴关系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蕴含的海洋发展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营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的建设目标不谋而合,即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洋生态体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过程中着重关注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积极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海洋气候变化问题,统筹应对海洋非传统安全问题,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俄两国的蓝色发展理念将丰富现有海洋发展机制,推动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发展、包容互鉴的海洋文化发展、和谐共生的海洋生态保护。
: [5 W! W: n) ]4 g0 Q% h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西太平洋地区作为两国海域的交界地带,以周边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理念促进该海域的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既符合两国的现实需求,又可为今后中国与其他周边国家共建周边海洋命运共同体提供经验借鉴。融合了蓝色伙伴关系的新型大国关系是两国继续发展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依托。 " D S' \! z( a S1 Q
从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蓝色伙伴关系出发,增加周边国家在蓝色领域的利益共同点,从而形成周边海洋利益共同体、周边海洋责任共同体,最终构建周边海洋命运共同体。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周边海洋命运共同体可通过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吸纳其他周边国家加入共同发展的国际体系。除了与俄罗斯等海洋大国继续保持并深化现有关系,还可特别关注对海洋有强烈需求的发展中国家,以点带面,带动周边国家共同治理海洋。 . n% m" e/ g" d; ~; d9 s
五、结语 ' W* J! m8 _0 }- y4 ^
中俄合作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秉持新型大国关系的外交政策,两国在政治层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互信高度。但现有合作仍与深化新型大国关系的期望值存在一定差距,“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为两国地区合作、航运开发、北极治理等领域带来契机,也可成为两国蓝色伙伴关系建立的开端。蓝色发展理念的丰富与蓝色活动的开展将推动两国在新型大国关系的框架下不断加强合作,继而推动中俄周边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I7 v& R& T* V! j0 a文章来源:太平洋学报 . `' K9 C+ |( t! f, F( s
作者: 白佳玉,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冯蔚蔚,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助教
* g; \* F- R% k5 R/ Z( {
. t" S) V+ D-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