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 j8 ?* M1 l9 h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中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对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过程的基础研究,也包括海洋与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等相关圈层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递,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学科。海洋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传统学科的支持,然而海洋科学的发展又具有极强的综合性。近年来,研究者密切关注的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灾害预警等重大问题则属于综合性的研究课题,仅靠单一的大气科学、物理海洋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地质学等单一学科无法进行系统的解释和研究。这些与人类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需要海洋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海洋学自身各分支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交叉和综合研究。因此,海洋科学学科本身要求每一位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都要接受“通才教育”。 - z8 w- S- f+ ]9 M$ x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是近年来高等学校实施“通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这一模式分为两个步骤,大类招生后,前几个学期不分专业方向,进行大类培养;在学生具备较好基础后,再进行专业方向分流,按专业方向培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入校前对专业方向选择的盲目性,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自己、专业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类培养还拓宽了培养口径,后期则由学生自主规划、灵活选择专业课程的学习。这一体系有助于学生独立性的养成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就业和深造。
" I& ^, v. X9 [; G5 Q# @' t/ o二、国内海洋科学大类培养的现状 2 @9 a. B' T! `
1.国内高校“大类培养”的情况
{& |+ a/ K6 Y) W& D% k' D& W目前国内综合性大学中有70%以上的学校采用了按类招生的模式。国内一流大学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都以大范围或试点式的方式实施了大类培养模式,成立了专门性学院.地方高校中如宁波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也实施了这一模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专业灵活性和选择权。2011年,广东省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汕头大学等6所高校实行了大类招生。这些高校实行“大类招生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培养模式也日趋成熟,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3 a# C5 V$ R+ }0 z
2.海洋科学专业“大类培养”的情况
5 N* O. i) s3 W0 Q _* {% ]目前,国内涉海高校中,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多所院校的海洋科学专业都已经实现大类招生。以厦门大学为例,厦门大学的海洋科学专业从2008年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学生第一学年接受专业大类培养,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学科通修课程等必修课程;第二学年开始分专业方向,加修专业或方向性课程;第三学年起优秀学生进入“国家理科海洋科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学习。在具体的教学计划中,加强海洋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块化、系统化课程设置,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体现学科专业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强调设置课程时注意由浅入深,专业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由此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
; \/ Z7 K. N5 Z0 E4 c三、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大类培养的改革措施 ! L9 U, g, |7 q# L `
1.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建设概况
4 m9 }5 J( l( _0 X' c& E% G& h广东海洋大学是广东省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海洋科学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发展的特色专业之一。近年来,海洋科学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获批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海洋学科为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珠江学者设岗学科、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2015年获批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 + `4 F* `/ ?0 D
学校海洋科学专业在学科平台和科研团队的高起点上开展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2010年海洋科学(物理海洋方向)专业本科招生,2014年开始海洋化学和海洋地质方向的本科招生。由于物理海洋、海洋化学和海洋地质三个方向在专业大类上差异较大,而对单一学科方向的系统学习离不开其他几个学科系统知识的辅助和支持。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海洋人才,2014年海洋科学专业开始进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改革和实践。 h* g, l: u% W8 p+ K" Q
2.海洋科学专业大类培养的改革措施
9 B6 y5 h3 l8 ~ ](1)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 H- k8 B B0 E& B8 e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海洋发展和社会需求,项目组通过前沿文献查阅、国内单位调研和国际交流学习三种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在这些调查研究基础上,以“宽口径、厚基础”与“扬特色、培专才”为原则,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学校自身特色,最终确定了符合我校实际特色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厚基础、宽视野、精专业、强实践’的课程体系。其中,厚基础主要是夯实学科的数、理、化基础;宽视野则针对海洋学科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扩大对海洋各二级学科以及海洋与大气学科的专业基础和相互作用的认识;精专业,即在方向分流后加强各自方向的专业课程,同时体现本校特色;强实践,针对海洋观测分析以及数据处理可视化能力加强实践实习训练。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一方面,加强大类培养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夯实基本的数、理、化基础,针对海洋学科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在吸纳国外经验基础上,开设了《海洋、大气与全球变化》等有学科特色的通识专业课程,使学生在分流后能够在‘海洋是一个整体’的宏观背景下理解各自专业问题,并形成交叉优势。另一方面,在分流后的专业方向注重由浅到深、由理论到实践地分层次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6 N. P- e$ \1 p, e h(2)建立课程组,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教师梯队
: ~$ E0 |4 M( _6 F2 L! N为了更好地分流培养不同专业方向学生,根据师资背景和特点,成立相应的分方向课程组。同时,针对大类培养的公共基础课,建立包含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生态和大气科学等多方向的跨学科综合团队。以课程组为单位,进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实验条件建设、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专业性。同时,课程组以老带新,组内共享教学资源,实现了每个人都能上多门课,每门课有多名老师可以上好,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并培养了教学梯队。
1 L1 [ x# {$ m+ p(3)借助学科平台,改善实验实习条件,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3 F, s$ _7 g. E! q( A
针对海洋科学以理论为指导,以观测为基础,以数值模式为发展的学科特点和社会对海洋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首先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从理论、实验和实习三个方面加强室内实验、海上调查和数据分析处理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学实践与科研相结合,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海上调查与数据处理分析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调查仪器使用、操作以及数据处理能力,同时耳濡目染,提升了学生对海洋科学的兴趣和科研能力。 0 |: t# S a+ o( S9 e' c
(4)建立联合指导方式,合理分流,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 @9 n/ K# T* [' [# \; N3 S" _
为了更好地保障大类培养模式的实施,建立“专业课程讲解+班主任辅导+学术活动了解+导师提升”四种方式相结合的指导模式,对海洋科学大类以及分流方向进行多方面和全方位的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各方向,保障学生在分流时真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同时,分流中采用“自主选择+择优录取”的分流制度,增加了竞争性,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设立“本科生进实验室”项目,资助本科生在科研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学术研究,有利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借助学院科研的学术活动,包括每周学术沙龙、专家学术报告以及暑期学校等形式,鼓励本科生同学参与,在学术活动中本科生加深对专业的了解,提升了科研兴趣。 # M R4 w+ |4 q. U( }. u V- V
四、改革取得的成果与经验 ! c3 Z6 h- G! O# m: c9 j
自2014年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以来,课题组吸纳国内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本校情况,制定形成了海洋科学专业大类培养的特色培养方案;制定海洋科学专业分流实施办法,在进行专业通识教育的大类培养后,顺利实施物理海洋、海洋化学和海洋地质三个方向的分流;设立大类培养的海气综合课程组和分流培养的三个方向课程组;借助科研项和学术活动,提升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 R$ n! O/ f b/ K2014年以来,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共招生培养318人,分流到物理海洋、海洋化学和海洋地质三个方向各121人、111人、86人,分别占比38.1%、34.9%、27.0%。目前,这些本科生共获各类奖学金100余人次,市级以上科技竞赛等12人次,其中国家级奖项5人次,省级奖项5人次。2014级学生目前已保送到全国重点院校研究生3人,志愿报考研究生比例超过50%。经过三年的实践,海洋科学大类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 " u& _, h- e1 T2 W. p% W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 w* T0 C7 J# n2 D; u: `# ~作者:李明明, 谢玲玲, 陈法锦, 蒲晓强, 陈清香(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 9 m1 ` z5 N) `: b
2 h% E' Z9 b) x! s" J4 a; Y9 `2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