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娟等:陆海统筹指导下的深圳海岸带规划探索

[复制链接]
一、深圳向海发展的历程及问题
' p9 v3 k& N9 F8 `( w, S# }
(一)深圳向海发展的历程

2 Y! o! r" f# C; X
作为一座滨海城市,深圳因海而生、因海而兴。1979年,蛇口工业区“填海建港”的一声“开山炮”,拉开了特区建设的大幕,可以说,特区39年的高速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亲海近海、向海发展的过程。当前,深圳的滨海地区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黄金岸带”,是人口、资金、科技和信息等要素最为集聚的空间,分布着海洋新城、前海—蛇口自贸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和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城市发展重要引擎,以及宝安机场、盐田港等重大国际交通枢纽,为特区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该地区也分布着深圳湾15km滨海休闲带、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大鹏半岛等大量生态保育与公共空间,对生态质量和城市品质的不断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4 U( R$ ^3 s3 p- V9 G; s
(二)陆海发展矛盾及问题

1 f+ C, d# u/ d
(1) 在生态保护上,陆海污染防治分离。据统计,深圳陆源污染约占海洋污染总量的 95%,陆域污染物向海洋持续排放加剧了海洋环境压力。全市海域水质东优西劣,特别是受珠江口上游城市排污影响,深圳西部海域水环境长期处于劣四类的水质,从标准分析这类水质是人体不宜接近的。从海水氮磷含量对比分析可知,西部海域海水氮磷含量 (3.4mg/L) 远高于旧金山湾(0.7mg/L)及东京湾 (0.06mg/L),海洋生物多样性不足。虽然近几年深圳开始探索河湾联治,但陆域、海域污染的预防和治理仍相对独立,单一的污染防治效果甚微。

* v' F' {7 T0 ]  |3 f* y
(2)在使用功能上,陆海功能存在冲突。从岸带的功能评价方面分析,因陆海对岸线资源的不同定位,深圳海岸带成为多种功能相互争夺的集中区域,近年来各种功能之间的冲突越演越烈。东部岸带分布了大亚湾核电站、LNG 等能源类设施,其特有的安全管控要求与东部发展国际旅游功能存在一定的空间矛盾。同时,生产排放的冷热水也对海洋动植物生态造成一定的影响。西部海域因海水浅、水动力不足,航道需要长期疏浚,海域不具备发展大型港口的条件,目前港城矛盾突出,大铲湾港口功能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定位存在矛盾,深圳河沿岸边防管制与市民亲水诉求也存在矛盾。
; y' i7 r" l" i) @2 D
(3)在空间衔接上,城海缺乏空间互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部分海岸线的滨海道路、建筑等退线不够,导致亲海空间缺乏。从岸线的可接近角度分析,因受机场、港口及滨海大型基础设施等的影响,部分地区近海却难以亲海。最突出的是一些重大交通设施如西部沿江高速公路平行于西部海岸线架设于海上,在视觉上或物理上割裂了城海空间,阻断了“城看海、海看城”的景观视线通廊,严重影响了深圳西部的湾区形象。
2 Q& C# h; n% d- m( `1 K2 l: Z
(4)在滨海体验上,海洋文化形象缺失。深圳作为滨海城市,市民对滨海的文化认同感一直不强。与国外知名海洋城市相比,深圳海上活动未能多元化普及,市民能参与的多为沙滩游憩类活动,虽然近几年来游艇、潜水等活动不断兴起,但都以高端、小众消费为主。特别是西部滨海公园以观海为主,滨海空间活动类型相对单一,海味不足,也导致周末滨海活动大量集聚在东部海域。同时,代表海洋城市形象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及博物馆等海洋公共文化设施供给不足,海洋城市形象缺失。
& q2 n6 m# m1 }2 z& b2 {
(三)追溯根源:海陆管理分治,缺乏统筹
" Z4 }8 V) _9 A- k+ _) Y! P' Y
(1)长期呈现陆地城市化趋势,海洋意识薄弱。中国文化起源于农耕文明,对海洋一直是敬畏的。与大部分城市一样,深圳快速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沿袭了中国以黄土文明为主的传统发展理念,以陆域土地拓展为基础,海洋意识薄弱。围填海作为海洋管理的重要工作,为城市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从本质上分析围填海仅仅是把海洋变成土地,是向海要地的过程。
5 c6 A7 m$ v6 c" \8 R# ~
同时,人们对海洋认知很少,海洋基础调查近几年才开始全面开展。以往深圳城市总体规划不涉海,海洋仅作为城市的边界而非空间资源。市民也难以亲海、入海,使得深圳海洋文化意识的形成相对缓慢。
8 ^6 z; m* w5 S1 h1 U
(2)陆海规划体系差异明显。陆域规划与海域规划在管理体系上差异明显,是陆海矛盾的成因之一,主要表现在规划管控思路及审批事权的差异上。
+ g2 X3 I2 d. A  u
从规划管控思路分析,陆域规划偏重全盘规划及事先布局,审批后再进行出让开发,各功能协调性比较好,已经形成了从总体规划到法定图则、城市设计层层递进的规划管控体系,管理相对精细化;而海洋规划主要为海洋功能区划,偏重行业规范管理,以项目申报用海的工程审批为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即可审批。
9 ^/ E( t. S! @$ y
从规划审批事权分析,陆域规划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事权统一在市政府;海洋规划以国家及省级政府为主导,事权集中在上级政府,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导致地方很难更改与介入。

2 X8 W! \  T  }$ f$ Q# H
(3)陆海管理的条块分割明显,缺乏协调。陆海交接的海岸带地区管理事权分散,条块分割明显,缺乏协调。海岸带管理涉及市海洋局、经贸信息委、人居环境委、文体旅游局、交通运输委、城管局、水务局、海事局等多个部门的工作边界及权限。单一部门主导建设更表现出问题考虑的局限性,如省级交通部门主导的沿江高速公路成为西部沿海的栅栏。水务部门主导的海堤建设更多考虑海洋防灾,硬质化严重,滨海景观及公众亲海诉求难以满足,部分海堤工程甚至直接建于沙滩上,造成沙滩流失。分别由海事部门、市交通运输部门、市文体旅游部门管理的航道锚地、港口和沙滩等也存在一定的空间矛盾,但由于事权划分不够明晰,相关的管理冲突难以有效协商解决。

" m9 X" N- s4 l0 B" S
还有一些涉及区域合作的管理领域,如珠江口的水环境治理等问题,涉及到周边众多城市的纳污,必须从区域层面建立合作机制才能得到改善。
9 R( u6 u3 ]- E% M
二 、通过陆海统筹,实现海岸带综合管理

. h  r0 g5 F+ S$ Q1 y
(一)陆海统筹是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核心理念

  x# a/ S2 |; d* m; J9 p$ ?
陆海统筹作为一种重要的发展理念,是国家对陆地和海洋发展的统一筹划,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方针,是协调陆海关系、促进陆海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原则。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陆海统筹发展,2017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强调,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按照党中央关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自然资源部的重要使命是要加强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与保护,对所有国土空间进行统一规划和管控。

, f. h* w3 R9 \% R
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海岸带综合管理 (ICZM) 就在国际上开始广泛应用,海岸带综合管理成为沿海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欧洲大陆,ICZM已植入了欧盟战略目标。各国及地区都在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机制,主要通过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制定完善的法规指引、精细化的海岸带规划及行动计划来推进。例如,美国白宫在2010年7月19日颁布《海洋、海岸和大湖区国家管理政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发布的国家综合海洋政策。美国海岸带管理办公室承担了数字海岸、国家河口保护区研究、国家海岸带管理计划、NOAA珊瑚礁保护计划、海岸与河口土地保护计划、应用科学研究与培训等职能。

! C, W# |* V) T  g- |$ P% x- g
(二)海岸带综合规划是陆海统筹的重要手段

* `5 j  z- D' ?& e' b" D7 s1 z
海岸带地区涉及的部门非常多,不同的部门在海岸带地区会有不同的诉求。实现陆海统筹的综合管理需要有一个综合性的管理规划作为指引和支撑,通过综合性的规划实现各部门利益的协调和平衡。海岸带综合规划是目前国内外陆海统筹的重要手段和抓手。

/ [# v& M3 Q9 W4 x
1.  国外海岸带规划借鉴
) m) d) d5 z& R4 {  ^% _
法国海岸带规划包括海洋开发的基本计划、土地利用计划及重点地区的管控;美国海岸带规划内容重点是解决对资源的竞争性需求,将活动引导向合适的沿岸地区;《欧洲海岸带行为准则》针对各国海岸带管理政策的差异,致力于树立海岸带规划的基本价值观和普适性原则,对欧洲海岸带规划原则和关键要素进行梳理。综合国外海岸带规划特点,国外海岸带规划管理并不是通过单一的规划来实现的,除了有完善的法规体制支撑,国际上海岸带规划重点针对某一个问题,先达成共识,再开展相关研究推进综合管理。国际上海岸带规划一方面通过分类及区划,对各项活动提出指引;另一方面通过分岸段、重点地区开展陆海一体的详细规划实现精细化管控。

7 A5 S; j2 H, [3 Q. d
2.  国内海岸带规划难以实现综合统筹
# c* L. \2 S8 g; W* m+ @& W) |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也编制了海岸带规划,包括《山东省海岸带总体规划》《广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惠州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等。这些规划有海洋类专家主导的,也有陆地类(城市规划类)专家主导的,不同专家主导的规划侧重点不一样,以海洋为主导的海岸带规划未考虑陆地规划范围,更多站在保护角度,划定刚性的保护区,对陆地也难以提出适宜的规划指引内容;而以陆地为主导的海岸带规划因对海洋不熟悉,也不敢涉及太多海洋方面的内容,仅把海洋作为景观资源及城市边界进行考虑。这些海岸带规划因陆海规划体系的巨大差异,难以实现陆海的统筹。  
" m0 D  ]( `; [# |1 t  I- K# x
三 、深圳海岸带统筹管理及规划思路

6 N7 p6 h  G6 Y$ L& N( G/ f1 |7 J+ }+ o
(一)对海岸带范围的理解

# g, C$ j4 g& {
深圳市海洋局在2012年并入深圳市规划国土资源委员会,从管理架构上基本实现了陆海一体化管理。从规划的事权上分析,通过海岸带规划可以解决陆海空间分割的问题,因此选取海岸带范围作为陆海统筹规划的空间载体编制综合规划。
2 F, |( U  Z& w9 c% i
国际上对海岸带的管理范围没有明确的定义,有些按海岸线向陆 10km 界定,有些按沿海行政边界界定;对于向海有些按领海基线界定,有些按等深线界定。深圳海岸带范围划定遵循了界限明确性、环境生态相关性及管理便利性三大原则。综合考虑深圳水深条件、生态资源、沙滩、人工鱼礁分布情况、海洋保护区、用地用海情况、海水入侵及核电等能源设施影响等因素,划定出深圳海岸带范围总面积为 859km²,其中陆域面积为 299km² (包括深圳河岸陆域面积为10km² ),海域面积为560km² 。

6 |5 B" N) o: c9 ~
(二)海岸带规划的总体思路

- K' T" G: C3 k) ^7 o0 a
1.绿色共生的规划理念

) ?3 v) G8 O: O, {$ Y! h
按照以往的经验,生态区域应该进行严格保护,不允许任何人类活动,很多海洋保护区都是采用这样的理念进行管理。但是深圳经过近40年的高速发展,现状海岸带区域已经成为生态、生活、生产空间高度融合区域,很难区分哪些是完全的生态区域或者生活区域,如深圳湾区域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相互依存,既是候鸟栖息的天堂,又是市民休闲活动的圣地。完全切分生态区域对于土地极度紧缺的深圳显然是不合适的。
9 V" b* \) }1 X" _' j, P
本次规划更强调人与大自然和谐的绿色共生理念,以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出发点,综合考虑生态保护与人的亲海诉求,将海陆生态空间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岸线工程修复、生物净化、红树林种植与底泥疏浚等多种手段提升生态空间的功能价值,并适度植入科普教育、文化旅游等主题,丰富海洋公共生活。
9 ^$ w' r# ?4 R3 _
2. 全要素统筹的规划内容

" `7 Z9 X3 O; C( t! ?
作为陆海统筹规划,本次规划必须考虑对陆海全空间要素进行统筹,包括产业、空间布局、配套设施与交通等方面。规划综合评估生态服务价值、灾害风险、城市需求和海岸使用功能适宜性,研究划定不同类型的海岸带发展与保护分区,有针对性地制定分区发展与保护策略、规划要求和实施计划,探索海陆一体的海岸带规划方法。
# J( h1 H; A  E, ]) _+ {% d# [2 g
在产业布局方面,海洋产业是未来产业,是经济发展新的动能和增长极。规划综合考虑陆海条件,对海岸带空间资源进行功能优化和调整,将西部定位为城市服务功能区,将东部定位为港口和国际旅游功能区。在公共空间方面,全线连通海岸线慢行系统,串联起海岸带区域的公共空间,让市民真正亲海、近海。在配套设施方面,将海洋元素引入城市,通过在海岸带布局海洋博物馆、海洋大学等标志性公共设施和地标,再造传统渔港文化等,深入挖掘和发展多元海洋文化。在交通统筹方面,将海运交通纳入城市交通体系,开通海上航线及码头,与陆域交通形成联动,建立陆海接驳联动的交通体系。
, p' u' Q: W$ q1 A) U
3.直面管理的实施路径

7 [* J3 b2 ^2 E! H) f; d, p* M9 u* d
海岸带规划并非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空间布局方案,而应作为优化陆海资源配置、实现陆海全域规划格局的战略蓝图和行动纲领,为未来制定区域内政策标准、规划建设和行动计划提供重要依据。必须从规划体系建构、各空间要素的全面统筹管理和建设管控等多方面提供战略指导。最重要的是,应通过本次规划的尝试,确定未来海岸带规划的法定地位,才能让规划实施真正落到实处。

, C  V5 Q/ a) W$ h6 B
深圳海岸带规划主体思路从 3 个方面展开,在管理上建构综合管理机制,在规划上完善陆海统筹规划体系,在建设上通过技术指引实现严格管控。深圳海岸带规划通过推动建立海岸带综合管理协调议事机构统领海岸带综合管理;在规划内容上通过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共生融合、陆海空间功能的统筹协调及湾区单元的多元定位发展,实现海岸带的陆海统筹一体规划;通过海岸建设管控区、滨海空间控制设计指引实现对海岸带建设项目的严格管控。
( h) t3 m% P. h7 p  L% o- q
四、深圳海岸带规划的六大创新
2 N4 ^2 s+ I9 W+ k& W5 F3 G4 E: k
(一)  守“底线”,强价值

: i4 V1 o, U- X' e$ I  b5 {      深圳陆域和海域都已建立了生态保护区管控制度,但陆域生态控制线、海洋生态红线所确定的生态空间因各自保护目标不一而单独存在,其生态敏感性强,整体生态环境脆弱。尤其在海岸带地区,聚集了大量的人口,人类活动或多或少都会对生态空间造成干扰。因此,本次规划在空间上以入海河道为主体打通生态绿廊,建设海陆间以生态为主题的绿廊网络,联结陆海生态空间,成为改善深圳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陆海通道打通了各类生态空间,有利于生态空间的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增强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让潮间带生物既能顺着河道“上岸”,也能顺着河道“下海”。将陆域基本生态控制线与海洋生态红线进行无缝对接,突出陆海生态空间的融合共生,构建全域生态系统。
# e3 W; U/ v; \% y      规划进一步推进绿色空间建设,提高其生态服务价值。通过进一步细化陆域生态控制线和海洋生态红线的分区保护规定,强化生态廊道的用地管控和生态修复,推动蓝色空间与周边绿地及其他公共开敞空间的融合。一方面,保持生态绿色空间建设规模,持续提升森林、湿地、绿地、河流、自然保护区及自然岸线等的生态资产总量,将全市自然岸线占总岸线长度比例提升到 40%;加快大鹏半岛国家海洋公园、深圳湾自然保护区两个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完善湿地及河流的空间管控。另一方面,强化对海岸带生境的保护与修复,特别应加强“近海与海岸湿地”的保护力度,重点开展茅洲河、西乡河、双界河和沙鱼涌河等河口生态湿地建设工程,在近岸河口合适的区域种植红树林,建设海上田园、西湾红树林和坝光银叶树等生态湿地。在此基础上,充分贯彻海绵城市理念,海岸护堤采用多层退台式的自然护堤方式,利用潮汐水流减少岸线冲刷,减少硬质化工程设计,通过更生态化的护堤处理手段保障城市安全。
; i1 _$ y. A3 e# J# ]5 J      需要强调的是,对待生态底线应有更开放的思维,本次规划强调生态功能并非单一、排他的,生态空间在满足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下,应为市民所用。例如,本次规划提出在深圳湾、前海湾建造人工沙滩,既增强海岸线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又能为市民增加亲海、乐海空间。在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人工湿地扩充和重构,利用湿地增加人行活动空间和科普教育职能,丰富生态空间的复合功能,并提出一定的行为控制指引。
# `" z& ~6 b7 e      (二)控“廊道”,保公共8 k% P2 l# k' p5 W
      1.打通山海景观通廊,引海风入城6 p6 W# i( b/ W/ a8 B: l# Y& x
      深圳夏季时间长,通过城市规划优化城市气候环境,可以提高城市空间在夏季的热舒适度。规划通过海岸带地区的城市气候评价,对海岸带热负荷(即热环境)和通风潜力(即风环境)进行分析评价,为构筑海岸带区域风热环境提供数理支撑。
: P2 |0 I% Q1 {9 F. D' I      从生态水环境看,所有的河流都是向海的格局,河海相连构成了基本的生态水网。对水网系统资源进行整合,主要依托入海河道、向海的组团绿带等自然要素,充分考虑各区域通风潜力进行综合布局,设置南北向的市级山海绿化通廊,作为向海、观海、亲海的主要公共通道。结合河口湿地公园设置,重点修复河海水生态系统,将滨海和山林的气流环境引入城市中。
9 N; x9 W  W9 ]      2.划定建设后退管控区,预留滨海公共空间
8 J; i0 |. n- q+ h: |- `. l      过于靠近岸线的建设活动,不仅加重了海滨环境压力,破坏了海岸带生态资源的完整性,还对公众的亲海权益造成了侵害。同时,从海岸的灾害防护角度看,也不宜过于接近岸线进行开发建设。通过设置海岸建设后退管控区,可以保护生态安全,保障居民的亲海权益,同时也可以为海岸带区域的管理提供依据。
) D- A6 J, s0 Q  i      目前,世界许多沿海国家和地区已经出台了海岸后退线的政策规定,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以50倍年平均侵蚀率的距离作为后退距离,部分城区结合详细城市设计进行差异管控,管控距离为12~35m。在我国,海南省、广东省与惠州等地也通过立法或相关规划出台了后退管控范围及要求,基本在 100 ~ 200m的管控范围。从空间角度分析,距离越大,政府对其可支配的空间将有更多自主权,但从人的使用需求分析,过大的管控距离一方面导致人在滨海建筑的亲海体验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空间资源的浪费,特别是对于面临空间资源紧约束的深圳,要推行广东省提出的100~200m的建设后退管控是很困难的。& U. q5 c3 T" c& \) V) v$ I& h
结合深圳的不同岸线资源,划定海岸线向陆一定范围的管控距离,包括核心管理区和协调区。首先,应优先保护及重点管控生态敏感资源,规划提出严控砂质岸线和生物岸线向陆一侧50m的空间,其他自然岸线及人工岸线严控向陆一侧35m的空间作为核心管理区,对项目进行严格管控。核心管理区原则上应以公共绿地、公共开放空间为主,允许公共类项目建设,以保证沿海岸线的公共开发权益。其次,协调区控制岸线向陆一侧 100m 的空间,应加强海洋生态安全管控,加强海陆功能协调,强化滨海公共开放性,原则上禁止新建、改扩建高快速道路工程。5 y- h4 Q/ q" B: w; t. o5 o
      (三)植“文化”,塑活力
7 Y; U: S7 Y0 O  D# B+ a. u& f      1.推进岸带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N' _) k6 Y2 Q* j* ^
      充分挖掘大鹏所城、咸头岭和固戍码头等海洋历史资源,通过新建或改造海洋文化旧址、渔港等,对传统海洋文化进行保护和弘扬。近期建设咸头岭遗址公园,结合美食文化改造提升盐田渔港。结合地区海洋文化禀赋与岸带功能定位,打造海洋博物馆、海上科技馆、水族馆与歌剧院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滨海建筑选址及设计应结合人们对滨海景观的需求及新型用海需求等,打造深圳海洋地标。规划依托大鹏海洋产业,建设海洋大学、研究教育基地等,打造深圳海洋科创高地。8 R5 ]* @! Z6 A  b$ o
      2.全线打通滨海慢行通道
: k  C! F8 n' ~" ]  U8 w结合沙滩、红树林、基岩和人工岸线等不同特质,因地制宜地创造丰富多样的滨海行走路径,让市民体验不同的滨水生活。滨海慢行公共小径设计尽量在不破坏现有海岸线自然景观的基础上,通过湿地小径、海滨广场、滨水绿道、港口后方公共小径、沙滩漫步、登山眺望及丛林穿越等多种方式串联,形成市民亲海的主要空间。滨海慢行公共小径与城市绿道系统形成良好对接,共同组成城市慢行网络。" T; ~6 R* q8 Y/ Y+ G* j) Z
      3. 构建活力共享的海上活动空间      根据东西部海域的自然特征和城市功能,增加滨海活动空间,适度开展海上活动项目,增加市民对海洋的参与程度,提升海洋文化意识。重点推进几处公共海滨沙滩浴场的改造建设及开放,同时在西部深圳湾、前海湾适当增设人工沙滩;开发海岛旅游,研究选定适宜海岛适度开展旅游项目;通过划定海上运动区,推动并规范潜水、冲浪、帆船及帆板等海上运动的发展。建设公共游艇码头等一批海上运动基础设施,大力举办国际赛事和活动,打造知名、时尚、动感及健康的海上运动高地。: w$ C: z( I" [' m5 h- `: g' f, x" A- I
      4.开创“海上看深圳”的旅游新名片: |8 l9 ?8 g" N& L2 ]+ R+ h# F
      充分利用和开发深圳滨海旅游资源,开展“海上看深圳”旅游项目,提升城市知名度。将海运交通纳入城市交通体系,通过开通海上航线及码头,与陆域交通形成联动,同时让市民及旅游者能通过海上视角体验深圳的城市风貌。
" }' `* f8 A8 l+ |; k      重点开通深圳湾海上新航线,展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形象,将其打造成精品旅游线路。综合统筹现有码头,运用新建、改扩建等方式,建设海上巴士公共码头,建构海上巴士系统,通过陆海一体化公共交通,强化滨海公共岸线的可达性。
' ~. i4 I) Z3 H7 ~0 H1 R5 L      (四)调“产业”,造高地
* |& j0 V" _6 H2 C% E7 O      强化海岸带产业及科技服务,以海洋高端服务、科技创新为引领,着力培养海洋战略新兴产业,打造深圳集聚创新的生产空间,促进蓝色经济创新发展。推动前海—蛇口自贸区海洋金融创新,大力发展船艇等要素平台,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高端价值服务基地和要素资源配置中心。着力培育海洋高科技产业,推进大空港海洋新兴产业基地、立新湖海洋电子产业园建设,集聚发展海洋科技产业,在海洋智能装备、海洋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核心优势。+ K6 W  O$ B" j4 i( C7 c
      在空间分布上,以统筹陆海经济发展为原则进行海岸带的产业布局分工,提升陆海利用效益,对开发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产业准入进行控制。以创新导向重塑城市空间,推动区域创新要素的合理配置。基于南山、前海的产业核心区,依托“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提高综合服务与科技创新能级,通过对陆海服务中心的集聚,如世界海洋开发银行、国际生产服务业中心等,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式服务中心和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策源地。西部结合海洋新城及空港航空的物流优势,重点发展海洋科技及海洋装备产业。中部依托河套地区,发展沿深圳河深港生态人文服务产业带,东部大鹏湾形成旅游度假产业带,东部大亚湾形成科技运动特色产业带(图5)。& M: f( D0 B3 u! n* W, t1 x
      (五)划“单元”,深推进
. A9 W4 }8 R4 X- ^4 ^      根据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要求,按照国土空间规划新思路,将法定图则规划范围进一步拓展到海域范围,将全市海岸带地区划分为15个湾区单元进行海岸带地区法定规划编制探索,层层推进陆海统筹规划管理。结合陆海统筹原则,综合确定海岸带的使用功能、空间布局、设施安排与交通组织等内容,并提出专门的海岸带法定图则规划控制要素和技术指引,让海岸带规划真正成为指导陆海未来规划审批的重要依据。
: I! U% r2 w4 J$ N; N: {0 Z目前,深圳已结合重点地区开展湾区单元试点规划研究,从规划编制、技术标准与审批机制等方面对陆海规划体系的对接进行深入探索。
5 g- H0 t5 ?8 v% c3 s9 m/ z      (六)搭“平台”,促合作
# C& e" ~: Y# _8 a; ]      1.搭建综合管理机制平台
3 u$ m* C8 h' n; w. v      海岸带涉及管理部门多,同一空间内有多个事权管理主体,急需搭建统一的决策管理平台,才能有效地推动陆海统筹发展。目前,深圳正在探讨在市规划委员会下分设海岸带综合管理委员会的可能性,综合协调海岸带地区规划设计、规范编制和项目报建等工作,形成多部门协商、共商机制,推进建立规划编制及管理的协调平台。; p( C" |% W9 I! L
      在区域层面,针对珠江口联合治理等问题,需建立协商机制,制定统一的环境保护及治理政策,推动陆海联合动态监测和治理。* `2 o8 C. Y' w: ]3 n3 @
      2.推进立法,健全技术保障
. M- L" `5 _2 ], V. N      推动研究 “深圳市海岸带管理办法”,对海岸带环境保护、规划管理和资源利用等进行统一立法,研究制定海岸带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审批等政策,规范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等行为,开展海岸带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强化对海岸带、海洋生态红线等的监督管理。# Q- W7 w0 B6 @* j
      同时,为推进海岸带地区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需要深化研究海岸带地区规划建设管控规范和技术指引,包括陆海功能分类、配套设施、公共空间等的衔接要求和技术导则。5 `1 y7 W& C: `9 e- M9 J; r+ u
      3.完善管理信息平台
! `4 x! n! N6 m      借助规划“一张图”信息平台,完善建构陆海一体信息平台,以数据支撑海岸带综合管理工作的开展。定期开展海域资源本底调查,包括海洋环境、海洋水文、海底地形及海洋生物等数据收集整合,全面获取海洋基础数据,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支撑海岸带保护和利用。建立海岸带立体监测系统,实现对海岸带生态环境、使用功能等的动态监测,并形成月报体系,定期发布相关信息。同时,依托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海洋灾害观测预警报体系,加强沿海灾害的风险隐患排查工作。
0 c4 @' c' q4 ~      五、结语
! r' }+ L3 \1 m4 H' q3 }      开展海岸带规划是实现陆海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次规划作为陆海统筹指导下的陆海综合规划,仅是全国陆海空间总体规划的一次初步探索。因陆海利用方式差别较大,陆海规划编制及审批出让等管理机制很难进行直接对接。若要实现陆海全要素的规划及管理统筹,仍需通过层层深化的规划管理制度探索,包括海岸带规划的法定化及一系列管理配套政策的推进,不断完善陆海综合管理机制。
) r& O3 s% l  e& X    文章来源:2019年07期《规划师》杂志。
' f! d4 u6 d! A$ V1 u( @% O/ d1 a    作者:作者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规划设计所高级工程师李孝娟,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规划设计所助理研究员傅文辰,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规划设计所繆迪优,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规划设计所高级工程师。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kscg7a827t
活跃在2021-7-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