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处于成长初期,对未来经济发展起带动和引领作用的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是近年来发展快且潜力大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门类。据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海洋生物医药业实现增加值413亿元,比上年增长9.6%,是增长较快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强调,应着重发展海洋创新药物,推动试剂原料和中间体产业化,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生物经济集群。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助力,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受到学术界关注。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2004年《创新美国:在挑战和变化世界中保持繁荣》的报告中提出“创新框架”,认为决定美国在21世纪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创新,未来必须为了创新而优化整个社会,形成创新生态系统。由此,创新模式从传统线性创新1.0、耦合交互创新2.0迈向创新生态系统3.0,创新的范围、组织等均发生了变化。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可以利用产业链资源、空间载体等要素,形成难以模仿和超越并有自我修复能力的系统内外创新循环发展优势,是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价值螺旋式上升,实现价值增值的重要途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持续创新能力很重要。目前相关研究的着重点在于海洋生物技术开发、海洋生物药源采集、知识产权政策和产业发展要素等方面。不少学者指出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中,存在研发链条缺失、产业关系不紧密、产业升级乏力、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不足、创新平台和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但通过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去解决这些问题的研究寥寥无几。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分析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短板,构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模型,提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良好运作的对策。期冀通过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助力于经济新常态下海洋科技创新战略发展。6 V* X3 @2 G# u. W 1.理论基础1.1 从战略管理到创新管理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的扩展层面。基于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给与了创新生态系统在产业和资源要素整合中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视角:Porter在整合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产业竞争优势理论,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与外部组织间可通过总成本领先、差异化、专业化等策略获取竞争优势,走向国际化竞争的动力来自需求、市场竞争或市场推力;资源基础观强调外部及内生资源异质性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测度提升竞争优势的特殊资源;此外动态能力理论认为组织应具备利用技术手段、配置和调整资源结构来获得竞争优势并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能力,建立开拓性学习,通过企业实体之间的合作与创新来塑造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管理理论强调跨组织的功能递进及互补。因此开放式创新理论聚焦内部研发过程中对于创意与知识的联系与应用是需要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同时要求企业与员工、顾客、供应商、全球资源提供者、知识工作者、竞争对手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强调创新投入、产生及商业化过程中边界的渗透与模糊化的商业战略,构建创新要素共享的网络体系。以平台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概念涉及创新生态系统模块间的互动与沟通,认为焦点企业提供平台的核心功能,其他成员是辅助功能,通过划分机制形成独立又相互依存及功能互补的模块,从而形成架构创新。1.2 从创新管理到共生理论基于共生理论的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地理环境、法律法规、经济政策和产业经济发展水平等环境因子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国内外对共生理论的研究起源于生物学,德国生物学家Anton de Bary于1879年提出的。国内以袁纯清为代表的学者对共生理论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共生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共生单元在共生模式的联结下为实现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创新而形成共生关系。资源属性及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共生关系决定系统的竞争优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共生单元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中介机构等组成,创新组织形式及由此形成的关系即系统内部主体间的共生模式,如研发联合体、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系统主体外的上下游配套支撑性的要素组成创新共生环境。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及共生环境相互作用产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界面,如研究院、科技产业园等。1.3 创新生态理论:一个战略理论战略管理理论中的产业竞争力理论、资源基础观、动态能力理论和关系视角理论,创新管理理论中的开放式创新和平台理论以及共生理论等为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架构思路。其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