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之谜】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面四大危机 七大生态问题突显

[复制链接]
6月3日,国家海洋局在其官方网站全文刊登《中国海洋环境深度报告》。报告指出,中国是海洋大国,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面临四大危机。( ]9 `; T) R6 u9 b! d! f. B( k
  报告称,中国海洋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专家学者纷纷围绕我国海洋环境问题开展各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对影响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当前中国亟须采取综合政策措施,以解决海洋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累积的和正在形成的生态环境问题,重塑可持续发展格局。
0 l6 H: f0 g. M, X  ——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面临四大危机$ l9 d2 h$ C& U7 X  O! D
  ● 近海环境呈复合污染态势,危害加重,防控难度加大;
9 _4 Q; Y1 G/ G* `/ D  ● 近海生态系统大面积退化,且正处于剧烈演变阶段,是保护和建设的关键时期;0 ~8 t  A* ~! L
  ● 海洋生态环境灾害频发,海洋开发潜在环境风险高;" C' L1 s' _+ b# J5 l- H
  ● 沿海一级经济区环境债务沉重,次级沿海新兴经济区发展可能面临新的危机和挑战。- P* \/ {: ~* E1 A2 Y
  ——七大生态问题突显 环境形势不容乐观6 k: k: y9 R$ S( t, ?: K, i0 A1 d( l/ C
  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封闭性特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脆弱性明显。过去30年,中国沿海区域经济和海洋经济基本上沿袭了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增长模式,使得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中国海洋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类型、规模、结构、性质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生态、灾害和资源四大生态环境问题共存,并且相互叠加、相互影响,呈现出异于发达国家传统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系统性、区域性和复合性。$ I* w# p( M, F+ F
  尽管中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与生态的保护工作,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防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陆地生态环境保护相比,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工作还比较薄弱。随着国家新一轮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6 N. A# _: P  E1 P4 A) c* p9 W
  海洋生态系统严重退化4 b" [& h+ h4 M9 @
  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滨海湿地、河口、海湾、珊瑚礁、红树林等,生态价值巨大,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种资源。然而,污染、大规模围海造地、外来物种入侵导致滨海湿地大量丧失,我国近岸海洋生态系统严重退化。2010年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监控区分别占14%、76%和10%。据初步估算,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我国滨海湿地累计丧失57%,红树林面积丧失73%,珊瑚礁面积减少了80%,2/3以上海岸遭受侵蚀,沙质海岸侵蚀岸线已逾2500公里,外来物种的入侵使得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日趋减少。
1 B5 \" U, f" _- c  海洋生态灾害频发1 W; \; n( t$ k5 q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近海的赤潮、绿潮、水母旺发等灾害性生态异常现象频频出现,为我国近海的生态安全敲响了警钟。' L7 @9 F: Z' o  |% Z8 w/ \- s# B7 ~
  21世纪以来,无论是发生频次还是涉及海域面积,中国的赤潮灾害都在骤增。2001年~2009年,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均为20世纪90年代的3.4倍。从多年的趋势上看,赤潮的发生有从局部海域向全部近岸海域扩展的趋势。$ d. O$ {5 f4 U6 \* T! Q
  2000年以来,中国近海无经济价值的大型水母数量开始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水母旺发有可能对渔业资源产生不利影响。2007年开始,黄海海域连续出现浒苔形成的大规模绿潮。另外,随着中国运输量和船舶密度的增加,发生灾难性船舶事故的风险逐渐增大。同时,海上油气开采规模的扩大也增加了溢油灾害的风险。
. D8 I' Z, Z$ {5 ?, b  陆源入海污染严重
  y0 T- f* P: G9 v  江河携带污染物入海和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污已成为影响中国近岸海洋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2010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0年河流携带的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入海量较上年明显增加;监测的入海排污口主要污染物的达标率均有所提高;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未见明显改善,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较差。“十一五”期间,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等主要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年均达千万吨以上。从近年统计数据来看,全国入海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呈显著下降趋势,但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问题仍然严重。另据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全国农业污染源已成为我国陆地和海洋水污染控制的突出问题。$ Y2 {1 O: L8 U$ C7 d+ g7 l
  近年来,中国近岸海域总体污染程度依然较高,近海海域污染面积居高不下,主要污染区域分布在黄海北部近岸、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这些区域大多为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之路使得这些地区背上了沉重的环境债务。
$ a! w* x+ H* {1 ?  ]* z$ ~/ i  海洋生态服务功能受损" p( u1 {; x$ T  U. y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沿海已经历了4次围填海浪潮。特别是最近10年来,中国掀起了以满足城建、港口、工业建设需要的新一轮填海造地高潮。1990年~2008年,中国围填海总面积从8241平方公里增至1338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新增围填海面积285平方公里。据不完全统计,到2020年,中国沿海地区发展还有超过5780平方公里的围填海需求,必将给沿海生态环境带来更为严峻的影响。
& |3 N, ]4 Z' S3 |. k  从围填海管理上来看,2002年1月《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以前,围填海基本处于“无序、无度、无偿”的局面。《海域使用管理法》正式实施之后,围填海管理有所加强,但是由于地方强大的填海需求以及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监管起来仍然困难重重。
  Y% Z, X9 K. c* t2 D2 I- K2 b) P  渔业资源种群再生能力下降! `# V% U8 X  V
  中国近海渔业资源在20世纪60年代末进入全面开发利用期,随着海洋捕捞机动渔船的数量持续大量增加,对近海渔业资源进行过度捕捞。捕捞强度超过资源再生能力,急剧地降低了渔业生物资源量,一些传统渔业种类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影响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另外,海洋捕捞活动中的垃圾、污水对海洋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4 Z% G: \( ^! X7 l; U# u  另外,鱼虾类等投饵性种类的养殖虽在海水养殖产量仅占10%左右的比例,但却是海水养殖污染的主要来源,对沿岸潮间带生态系统构成了很大的压力,直接破坏了渔业生物的产卵场和栖息地,进一步影响到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
4 M! `' C4 v9 f8 M6 \1 o3 @  河口生态环境负面效应凸显
  \$ A, q1 S5 V+ j7 K  中国大型水利工程数量高居世界第一,大型水利工程导致河流入海径流和泥沙锐减,其中8条主要大河年均入海泥沙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约20亿吨,减至近10年的约3亿~4亿吨,对河口及近海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的负面效应。  K  w4 o; ~& D. M6 p, ^, {" Y
  流域入海物质通量的变化导致河口三角洲侵蚀后退、土地与滨海湿地资源减少,河口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发生在河口与近海的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如浮游生物组成及种群结构改变、有毒赤潮种类增加、鱼虾产卵场和孵化场的衰退或消失等,均不同程度上与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密切相关。随着今后大型水利工程的持续增加,其对河口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将进一步凸显。# @) @+ s8 y7 H8 G- @( E
  海平面和近海水温持续升高/ Q2 j$ x4 `; R, u2 p& S) S
  近30年来,中国沿海地区的海平面总体上呈波动上升的特点,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6毫米,高于全球海平面的平均上升速率。据预测,在未来的30年中,中国沿海地区海平面的平均升高幅度约为80毫米~130毫米,其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京津地区沿岸将是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主要脆弱区。与此同时,中国近海的海表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这将造成重要海洋生物资源分布范围改变、红树林人工栽培范围北扩和热带海域珊瑚白化等现象,还将导致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物种组成格局发生改变。另外,海洋酸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珊瑚礁的资源分布、食物产出和旅游产业。可以预测,未来由海平面上升、水温升高和海洋酸化等引发的各种海洋灾害的频率及强度将会有不同程度的加剧。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滕3269
活跃在2021-8-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