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等:海岸带蓝碳存在问题及增汇措施

[复制链接]
01海岸带蓝碳减少原因

8 A' \  T& [: O  f3 f: p; {
红树林

6 o( [% W7 x/ s) h
(1)气候变化。红树林生长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降雨量、温度等,营养养分等,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海洋升温等因素是对红树林生存环境最大的威胁。近来的研究认为,未来海平面上升将成为中国红树林生存的最大威胁;而极端天气是造成红树林面积减小的另一原因,如2008年3月的极端低温造成广西沿岸白骨壤全部死亡。
* W, d$ R4 j5 \# c# x
(2)生物影响。互花米草的入侵、招潮蟹魄对红树幼苗的损害、藤壶类物的附着与营生,均可影响红树林正常生长发育。

8 p) W& V( u9 u, q7 b0 |( x; h
(3)近岸海域水质污染。污染引起的水体环境恶化和富营养化对固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红树和海草虽然能积累一定量的重金属,但当超过其耐受力时也会导致死亡,进而破坏原有的生物群落结构。

* i: Z, s6 g8 ?5 f; O% t
(4)农业养殖。红树林湿地林区的禽畜养殖、围塘养殖、生物资源的利用过程中的选择性收获,会导致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的改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下降,最终导致蓝碳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的削弱。

+ q$ P6 d# \4 |7 H  n2 b3 f
(5)滩涂养殖。滩涂养殖侵占红树林自然延展的区域,限制红树林发展。另外滩涂承包与租赁工作与林业、环保部门的红树林保护规划工作相冲突,束缚了红树林恢复和发展的空间。
1 x1 o; o9 t  P, N, [1 K. c+ Q2 |
(6)近岸海域固体废弃物影响。红树林处于近岸海域,随着潮汐涨落会淤积大量“白色”、“黑色”污染物,在水流作用下损害苗木,影响红树林自然更新和人工造林的成活率。

9 G' p9 B9 [0 P& O% |5 P) K4 G
海草床

0 Z* E; e% U' j' X  O3 ^/ d' D5 r
(1)自然干扰。全球气候变化是海草退化的原因之一,如海洋变暖和极端事件(厄尔尼诺等)会加剧海草床退化趋势;自然灾害如台风、风暴、洪水泛滥、火山活动、地震,疾病,附生生物的影响,藻类的竞争,食草动物如儒艮、海龟的取食等都会对海草床生境带来损害。

3 A1 r0 X& x8 }$ G( P, i
(2)海草床海域挖捕活动。破坏性挖捕主要有挖沙虫、挖螺耙贝、电鱼虾、围网等人为行为,直接破坏海草场,在广西北海市铁山港沙背、北暮盐场外海、铁山港下龙湾、沙田山寮等海草场表现较为严重。

" j/ V( }9 C  t& G; f& d5 C7 a9 {
(3)草床海域养殖活动。大型藻类和鱼虾蟹贝等经济动植物养殖会引发资源竞争,污染近海水质,还会影响水体正常交换,因此会威胁海草床生境,如海南陵水县黎安港、广西北海市山口乌坭、铁山港川江、山东垦利县和山东荣成市俚岛等海草场均存在这种威胁。

# z# D- n6 J* {6 B' Q
(4)码头建设、围填海。此类人类活动会直接侵占海草生长的浅水海域,使得许多海草丧失最佳生长地,陆源养殖、工业、生活排污等亦会通过影响水体和底质引起海草床的退化。
7 G5 u/ V, l0 j, d" @$ G
盐沼
* u1 l6 ~+ Y0 |4 ?# e4 m; m/ r6 e! n% v
(1)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会加速海岸带的侵蚀,从而使海岸带湿地生境丧失,湿地系统固定的碳向河口或大陆架转移。一些低盐度的潮滩湿地由于受到季节性的海水入侵后发生植物生物量下降、有机质矿化和甲烷排放加速。
# a& E# E+ o. F7 l
(2)生物入侵。我国盐沼普遍受到外来植物互花米草的入侵,现今的扩散面积可能更大,严重威胁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完整性。

3 z3 Q, R/ \4 f
(3)围填海活动。围填海活动是中国盐沼丧失的主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我国海岸带盐沼面积曾达76.5万hm2,目前退化面积已超过50%。盐沼分布面积的减小导致固碳能力下降。以莱州湾盐沼为例,1987-2007年,该地区盐沼分布面积缩减了53%,表层土壤有机碳库储存量下降了46.4%。

5 q+ V: s, G# j( G# I, S
(4)滩涂养殖。滩涂围垦会导致滨海盐沼面积急剧减少,导致土壤碳储量下降,加速土壤有机碳分解和CO2向大气中的释放。
, D$ }) X  @7 z" X& V- V! i
02海岸带蓝碳增汇措施

1 N- X# k' _/ v' `
海岸带蓝碳增汇技术主要为通过研究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修复,重建高生物量、高碳汇型水生生物群落、改善湿地土壤及水体环境等措施来建立海岸带退化湿地的固碳增汇技术体系;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生态工程,出台国家政策,建立自然保护区,都将成为海岸带蓝碳增汇的有效措施;加强宣传,提高民众保护意识也至关重要,加强对生物多样性得到认识,建立保护区与社区共管机制;协调当地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矛盾,减少因区域经济发展给保护区带来的压力和威胁;完善海岸带保护管理法规制度,通过立法形式,为滨海湿地保护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 X; @* w5 A% L3 {, v# k
红树林增汇措施
; J4 {9 D! w3 {5 H+ b% b) A. ]
(1)人工造林。人工造林分为胚轴造林、容器苗造林、天然苗造林,涉及宜林地选择、树种选择与引种、栽培技术的应用、植后管护及监测4个方面。其中,天然苗造林因成效最低故而使用最少,容器苗造林幼苗的各种生长指标均优于胚胎造林。树种繁殖体特征、造林目标和生境条件是选择造林方法的决定因子。
6 Z# o. p" Q: ]2 f0 p; @) o
2)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该方法属于保护性的造林方式,一般用于母树被砍伐后的自然恢复过程。随着恢复理论和技术的不断成熟,该方法已成为恢复红树林种群的有效方式。

$ B" x& G- ?6 G, C) Y( q
(3)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区共计28个,保护红树林湿地面积共26 093.06 hm2。其中国家级保护区7个,省级保护区10个,市县级保护区11个。

2 M1 n0 K/ K+ |* I
(4)开展生态工程。“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南红北柳”生态工程,南方以种植红树林为代表,海草、盐沼植物等为辅,计划新增红树林2 500 hm2。
8 |1 m1 e& R. f
海草床增汇措施

- r0 {6 V# r5 G- }7 P/ M
(1)自然恢复。海草床生态恢复是通过恢复生境来实现的,通过保护、改善或者模拟生境,借助海草的自然繁殖,来达到逐步恢复的目的,实质上是海草床的自然恢复。

) i' N) V- \6 T/ Y) G2 @# K( I
(2)人工恢复。人工恢复包括种子法和移植法。种子法是利用海草的有性繁殖方式实现受损海草床的修复,它对种子供给海草床干扰小,播种成本低,劳动力需求少,是规模化海草床修复和深水水域海草床修复的首选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移植法则是利用了海草的恢复和扩张机制——无性繁殖方式。
/ x$ a5 e" _+ ^  M0 U$ s) [
盐沼增汇措施
0 [: p5 L- t4 @
(1)人工措施。通过水盐和养分调控、固碳植物筛选等人工措施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固碳减排的作用,建立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的固碳增汇技术体系。

0 V- P1 T+ U' x% d- U. T% h7 R
(2)生物修复。通过研究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修复,重建高生物量、高碳汇型水生生物群落、改善湿地土壤及水体环境等措施来建立海岸带退化湿地的固碳增汇技术体系。
- E' L9 ?9 C: s4 {6 P  J4 e* U7 n
(3)生态工程。实施“南红北柳”生态工程计划新增芦苇4 000 hm2、碱蓬1 500 hm2、柽柳林500 hm2;推动实施“退养还滩”,在盘锦市已累计退出海水养殖面积1 467 hm2,为辽河口盐沼恢复提供了空间。
: x5 I% l: Y! R  Q$ Z- P8 F
(4)建立健全管理。制度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重点明确了4个方面政策要求:严控新增围填海造地;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建立建立滨海湿地保护和围填海长效机制(国发[2018]24号)。
3 }! X9 P' z9 O5 v& v
03中国海岸带蓝碳预期碳汇增量

7 s) h, f8 |: |# \) D! w7 h
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南红北柳”生态工程,计划新增红树林2500hm2,若实现此目标预计我国红树林年新增碳汇量约为1.50万tCO2。中国政府曾在2001年计划新增红树林3.5万hm2,将红树林面积恢复到6万hm2,若实现此目标将新增碳汇量约21万tCO2。

1 e3 n7 R( ~( B" O# L- {
我国历史海草床面积超过15万hm2,根据目前多数地区海草床生态系统状态分析,预计我国可恢复的海草床面积在10万hm2以上。可预期总增碳汇量约37~65万tCO2。

- h; T! u. M' |5 y
按照“南红北柳”生态工程计划实现新增芦苇4000 hm2、碱蓬1500hm2、柽柳林500hm2的目标,则新增柽柳林贡献约0.92万tCO2、新增芦苇贡献约11.81万tCO2、新增碱蓬贡献约0.48万t CO2,合计13.21万tCO2。若将盐沼面积恢复到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每年可新增碳汇量约340~516万tCO2。
2 H* n- I; |8 {+ u7 P
对于海岸带蓝碳碳汇及增汇的估算具有不确定性,原因有两点:一是缺少具体统一的海岸带蓝碳碳汇储量及增量计算的方法学体系,不同的研究过程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尽相同。二是因为不同区域海岸带碳的沉积、周转、埋藏速率及其时空变异性,故需要关注海岸带系统碳的水平输送对近海区域碳周转、埋藏速率的影响。
4 n* b( n- P: Y$ n! u: p
文章来源:原刊于《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年01期
" o+ j5 A( {) G* c. Q
作者:李捷,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教授;刘译蔓、黄建涛、路景钫,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学生;孙辉,山东省调水工程运行维护中心青岛分中心研究人员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kscg7a827t
活跃在2021-7-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