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是《巴黎协定》提出的到21世纪末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大自然吸收总量相平衡,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终极目标。本文从碳中和的目的、本质和进展分析入手,提出了在实现碳中和问题上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 i" D0 U( k. X6 }" d- w# @" j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重大宣示,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影响深远和意义重大。从国内来讲,这一重大宣示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乃至20世纪中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从国际上来看,这一重大宣示展示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新努力、新贡献,体现了中国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不仅涉及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涉及能源革命和发展方式问题,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为推动疫情后全球经济可持续和韧性复苏提供了重要政治动能和市场动能,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推动各国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设全球生态文明,凝聚全球可持续发展强大合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誉。
9 f0 G- U! q0 ]) N- L. V& S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提法的确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首次对外宣示的。但实际上,就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早有明示:早在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成为当前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讨论改革开放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矛盾,提出了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的问题。2014年在讨论国家能源安全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明确提出:尽管我国能源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面临着能源需求压力巨大、能源供给制约较多、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等问题,明确要求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并且指出能源革命的目的就是逐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特别是对煤炭的高度依赖。2017年11月,党的十九大召开,明确了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方针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不断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增加清洁能源供应”。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指出: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同时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之后,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断地告知世界:中国将全面履行《巴黎协定》,100%兑现自己的承诺。这一切都为习近平总书记于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布的重大宣示做好了准备。. v! }- a+ Z4 k& I3 _1 m
无论是达峰目标还是碳中和的愿景,对中国的发展转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实质上是一场发展转型的竞争。首先看挑战,以欧盟为例,其达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实现发展之后知道什么时间二氧化碳排放出现峰值的,达峰之后有一个漫长的平台期才开始缓慢下降,现在即将走向快速下降,然后走向碳中和。而中国则是人为地设定了达峰的时间表,现在仍在爬坡,还没有看到峰顶;达峰后还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渡过平台期,实现稳步下降,再到快速下降,进而实现碳中和。欧盟承诺的碳中和时间与达峰时间的距离是70年~80年,中国承诺的碳中和时间与达峰时间的距离是30年,达峰之后几乎没有平台期的缓冲就要开始下降,且是快速下降,这些就是中国的最大挑战,道路或路径几乎相同,但是时间是非常紧迫的。& t5 N2 u7 j7 u2 a" l. R
中国必须化挑战为机遇,积极应对相应的挑战。首先,必须看到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是中国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中国的GDP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欧盟的3倍多。中国的GDP碳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欧盟的6倍多。当前宣示的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就是要倒逼中国发展转型,从而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活力。同时借鉴欧盟等近30年的减排经验和相应的技术积累,深信中国的减排之路会走得更好更稳一些,甚至更快一些。从全球治理雾霾的经验来看也是如此,英国伦敦和德国鲁尔治理大气污染都是用了20多年的时间,原来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位于德国东部,也被称为东德)和东欧的大气污染治理因为有了前车之鉴和技术进步,大体上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即时间可以缩短一半。
/ i( x9 M2 I4 Y0 ]. n就中国的碳中和而言,我国首先要想到困难和挑战,但是也要想到积极的方面。欧盟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现减排,那个时候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能源技术的成本是目标的许多倍,我国在2030年以后开始减排,届时低碳技术的成本又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以光伏发电成本为例,1990年每千瓦时的光伏发电成本是100美元,2000年降低到10美元,2010年降低到1美元,现在的平均水平是5美分,深信2030年、2060年肯定是大大低于目前水平。
& }3 _3 y, F. ^% X( O6 _/ e% E按照我国的实践也可以做出一个基本判断:2019年我国的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约2000亿千瓦时,折合6000万吨标煤。如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到每年3000亿千瓦时,即每年可以提供1亿吨标煤的非化石能源,坚持30年就是新增30亿吨标煤的非化石能源,如果届时能源效率再提高50%,能源消费量到21世纪中叶控制在30亿吨标煤左右,我国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的可能性极大。因此,提出2060年碳中和,还有10年左右的缓冲期。 W" z' \6 z5 I {" D
如何应对碳中和问题,最紧迫的挑战是一个多答案的选择题,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欧盟的成功在于民众的支持,美国减排的成功在于市场的力量,中国的成功应该是民众的力量加上市场的选择和制度的优势三方面的结合。欧盟每一次提高减排的力度,都需要经过民众的广泛讨论,在议会中得到通过,然后再部署实施,因此民众的认识水平左右着欧盟的政治选择和减排的力度。美国减排的成功在于市场的力量。很多人认为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以后就不减排了,其实美国正式退出《巴黎协定》的政府文件也重申了继续减排的努力:美国将继续减排,并为其伙伴的减排努力提供帮助。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特朗普总统发言也宣称,2019年美国碳排放的下降幅度超过了参加《巴黎协议》的任何一个国家,是所有联合国成员中减排贡献最大的国家。因此美国的减排不受政策左右,依靠市场的力量进行减排,其减排成就不输于欧盟。美国宣称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减少 80%~85%,在碳中和的道路上不会输给任何国家。) ?. r" I V4 b; \( W$ j- E) K
中国无论是实现达峰目标还是实现碳中和的愿景,都必须唤起亿万民众力量同心协力一起加油干,以有质量的消费拉动有质量的增长,低碳、碳中和从一日三餐开始,从一杯茶、一杯咖啡开始,同时要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美国大约有1/3的州政府宣称碳中和,数千家企业也宣布了碳中和的时间表。到目前,中国的达峰和碳中和已成为了国家意志,只要将这些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地方政府,每一家企业,乃至每一个家庭,发挥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即发挥民众、企业和政府三个方面的积极性,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 w8 I: V# K% F/ y
在碳中和问题上有两种选择,一种态度是直面挑战,积极主动应对,另外一种是消极等待。其实等待不是不应对,而是消极应对。苹果采取了积极应对的态度,直面挑战,提出了全产业链碳中和行动计划,要求其每一个零部件供应商、系统集成商都要碳中和,把碳中和这样一座大山,通过蚂蚁搬家的方式,化整为零,逐一解决,效果十分明显。不仅企业实现了碳中和的目标,还积累了一批碳中和的技术、机制和经验。目前苹果已经宣布基本上实现了碳中和,甚至发起了历史追溯行动,把历史上的碳排放也包括在碳中和的进程之中。2 A7 x- ?- N/ v8 p
被动地应对的实际案例是中国的钢铁业。欧洲汽车企业开始响应政府的号召,纷纷制定碳中和的行动计划和路线图,其中一项就是要求自己的配套企业实现碳中和,比如大众汽车要求中国钢铁企业提供的钢板也要制定“可测量、可核查、可报告”的碳中和行动计划和路线图,中国钢铁企业只能被动地选择。接受还是拒绝?拒绝就是放弃市场的竞争,接受就要改变工艺实现碳中和。
. l) I5 F' \) k0 ] X总之,无论减排还是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本质就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也是一场发展转型的竞赛,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不是主动应对,就是被动应对,均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机遇,化危为机。 ( N) T8 z) _6 o2 p
文章来源:节选自《碳中和——中国发展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 \0 b3 O7 L1 _
作者:李俊峰,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研究员;李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