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远海养殖相较于远洋捕捞和近海养殖,具有科技含量高、不易受污染等优势。海洋信息系统支持的中远海工业养殖,不仅实现了规模化、循环利用,还可保护海洋环境,实现绿色生态养殖。”在近日召开的海洋网络信息体系高峰论坛上,中国电科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以海洋渔业为例,阐述了海洋信息技术对海洋产业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 $ o- M6 m4 k1 F ~0 y
论坛上,多位海洋信息领域的专家学者介绍了海洋网络信息体系的建设现状、发展愿景,虚拟的信息网络、捉摸不定的海洋世界在专家的“描绘”下变得渐次清晰。 % R# D2 J1 L' l2 o# {* F
海洋信息是经略海洋的基础
9 M7 w6 \8 T$ W; f$ v, j) x9 Q1 y7 v地球上的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70.8%,人类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海洋被分为沿海、近海、远海;全世界224个国家,其中181个国家拥有领海。海洋上的活动主体分散,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约有37.89万艘,平均935平方公里就有1艘船。由于海洋气象环境、海洋活动主体等都是动态变化的,给提升海洋认知水平带来了难题。“面对海洋大、分、散、变的特点,海洋信息成为了人类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基础。”陆军说。
$ J1 A6 D. x% a0 T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在海洋领域发挥效能?陆军认为,要依托这些信息技术,利用体系工程思想,按照强化共用、整合通用、开放应用的设计理念,集成政府、军方、企业、社会团体、公众等已有系统,整合在建系统和未来系统以及相关海洋信息系统及资源,形成支撑海洋业务体系、装备体系和产业体系等能力演进和提升的大系统。
* ^. C& n7 }& `+ p0 Y, A4 {强化共用是要建好新一代的海洋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各种海洋物联感知网络、通信传输网络、海洋大数据中心和广泛的海洋数据资源;整合通用是将抽取出来的各类海洋信息形成可调用的海洋大数据服务能力,并通过云服务进行整合开放;开发应用是指在通用能力支撑下,向各类应用需求方开放资源,各涉海业务领域通过资源调用,快速形成各具特色的涉海应用。
- x/ y1 q5 F: b* s( l# d$ v7 t+ ?3 A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李建平谈到,海洋网络信息体系的关键技术包括感知网、计算网、服务网、安全平台等“三网一平台”,即海洋智能物联网络体系、海洋超算互联网络体系、海洋云服务网络体系,以及海洋网络空间安全支撑平台。 . Y" o5 N! \5 y! U" B
各国积极推进海洋信息建设
. l8 I N1 _, t' T近年来,美国通过实施“综合海洋观测系统”“海军海洋科学发展计划”“海洋数据获取与信息提供能力增强计划”等系列专项,形成了一整套海洋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的体系。加拿大发布了海洋感知与决策系统研发计划,欧盟针对资源和生态等方面开展了海洋信息化建设,爱尔兰、挪威等13个国家联合研制并建设了一套海洋信息化基础设施,俄罗斯将海洋信息保障作为实施国家海洋政策的五大战略保障之一,日本海洋信息化发展则更加侧重向战略纵深拓展。
: x u8 I; P9 }' `: m0 v- u+ q与此同时,欧、美、日纷纷投入巨资,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大型海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全球海洋实时观测网计划、美国一体化海洋观测系统、美—加海王星海底观测网络计划、欧洲海底观测网计划、日本地震和海啸海底观测密集网络等。 ; s8 u+ ]9 m# d7 l4 e: g& \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积鹏说,总体来看,全球海洋信息体系建设呈现四大发展趋势:一是多国家、多部门相互协同,军民共建,开展体系化建设;二是海洋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如美国建立统一的国家海洋数据中心,向公众发布来自各个国家、科研机构、行业部门的海洋信息;三是海洋信息获取能力持续增强,各国积极寻求多样化的海洋观测平台与设备,综合利用卫星平台、无人机平台、浮标、潜标、水下滑翔机、水下传感器等各类观测手段,增强全球范围海洋信息获取能力;四是充分利用现有观测数据资源,开展数据分析、挖掘处理,对未来环境进行预测,再评估未来环境对海上活动产生的影响,充分挖掘海洋信息价值,优化决策。 , C$ {$ U+ _7 ~4 w' Q: S
陆军表示,海洋网络信息体系建设将朝3个方向发展:一是网络化,未来海上将以无线方式构建起“海面为基,融接空天、水下”的感传一体化网络;二是无人化,海上产业体系将重点依托锚泊浮台、浮标等无人设备,推动自主化捕鱼、无人航运等产业发展;三是智能化,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各类海洋技术将从机械化、自动化向智能化迈进。 4 {& _/ e& z9 n$ h6 l- y
全面提升海洋信息感知服务能力 5 p& I* [; Q9 [2 z+ r$ ]
2016年5月,我国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开发海洋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适用技术,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构建立体同步的海洋观测体系,推进我国海洋战略实施和蓝色经济发展。当年12月,《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16年~2020年)》发布,提出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创新应用。发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优势,促使新一代移动通信、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网络空间安全等关键信息技术转化。2017年5月,《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要开展近岸海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组织海洋核心业务信息项目建设。 - d8 k+ [* t0 M6 P2 O/ G
同步推进的还有一系列聚焦海洋环境观测领域的重大海洋信息网络建设项目。2017年6月,我国海洋领域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正式立项,建设周期5年。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也将“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纳入“海洋重大工程”,集合海洋空间、环境、生态、资源等各类数据,整合先进的海洋观测技术及手段,以实现高密度、多要素、全天候、全自动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
- R) p0 W! i. J. p; n7 T陆军说,目前我国海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逐步构建了由卫星、飞机、岸基监测站、调查船、浮标等组成的海洋环境观测系统,基本解决了近海海域水面和低空范围内环境与目标信息的感知问题,海洋资源综合调查手段和范围不断拓展,资料获取能力和数量得到极大提升。 " A, M' w1 R, w# U' Q6 Z' }
“我们要全面提升海洋信息感知、通信与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包括提升我国重点管辖海域、战略要道、南北极和大洋重点关注区域的海洋环境、目标、活动等信息感知能力;初步具备管辖海域、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南北极地区的海洋数据信息通信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国家海洋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服务水平,初步形成海洋智能应用服务体系。”陆军建议,“要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显著提高海洋高端装备设计制造能力,初步建立以国产装备为主的技术装备体系。同时,要加快海洋信息产业培育,打造‘大数据+海洋’的新兴产业生态”。
8 | l9 L8 w- a文章来源:中国海洋网
& d# ~& ~1 b( R
0 K0 p1 M5 M2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