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S) Z& G! J' K! c
工作人员对打捞上来的文物进行清点。记者 熊波 摄 # C: [+ _% q; y7 q! {. ^) M% p
% V N# f0 f; R h1 l/ }& _
4 H" \ E. t( k! S2 L! K/ U% o$ E& Q! f' t; U# [0 k) s4 p, t
: B; e5 R1 f& D3 s* P央视水下记者刘雪松。特派记者 熊波 摄 + ~- _5 _; q8 T
* n5 y. A0 x' G. i
“我看到了瓷器和一些铜钱。”“我刚才摸到了隔舱板,表面比较松软!”5月22日下午3时许,中央电视台派记者潜入水下对“南澳Ⅰ号”考古进行现场直播,观众通过镜头以及水下记者的现场报道,真实地看到了水下“南澳Ⅰ号”的面貌。这位潜入水下报道的记者是谁?他在水下报道时遇到风险没有?30米深的水,他是否适应?昨晚9时许,本报记者与央视这位“水下”记者刘雪松见面。在南澳县南海阁宾馆813房间,他向记者讲述了水下报道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t& Q4 `8 h% h4 z) L1 R0 c
毕业于华科大) `- |- j% |2 V& i" c) S4 i6 Q
光电子专业
/ C4 R! d: \6 j/ X* ?. S 得知是武汉晚报记者,这位1米82帅气的四川都江堰籍央视记者刘雪松,笑着伸出右手:“我在武汉上了4年大学!”原来,今年36岁的刘雪松,1997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技术专业。随后,做过工程师、部门经理、海豚驯养员等等。2003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招聘记者时,他顺利考进央视。0 Y }- y5 Q7 p( F! q* _: s7 q
“有些人以为我是学新闻的,得知是学电子技术的,还感到惊讶呢!”刘雪松说。9 F" B4 Y" q' c2 d2 L% ?
这次水下报道南澳Ⅰ号考古,他其实是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组临时抽调过来的。他现在的身份是央视“焦点访谈”节目组记者,曾先后报道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 y* I; `. N1 s0 E1 `
刘雪松说,他从小就喜欢海洋和潜水,9岁的时候还差点被自己制作的山寨版“呼吸器”憋死。“谁会想到,我的潜水爱好派上用场了呢!”刘雪松说,平时的业余爱好或者知识积累,确实是一笔财富,说不定某天就会派上用场。他介绍,自己拿的是最普通的潜水资质,和专业潜水员比起来还是差多了。
5 G- B, s5 Z9 P( V 算上这次水下直播,大大小小刘雪松已潜水30来次,最长一次在水下呆了27分钟。他说,比起单纯的潜水玩耍,水下直播当然复杂多了,而且压力也大多了,“全世界的观众都在看,不能有闪失!”
4 t& }; n4 a _" W, u 央视水下报道. D+ A6 _& \+ u1 G
他是第一人选
: y2 Y. y" ]. \/ c 在水下进行现场报道,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刘雪松说,首先是克服在水下对黑暗的恐惧,只有适应了水下的环境,才能进行采访报道。
, O/ l$ R! `# m) ?' K1 n 22日下午2时45分,他开始穿上潜水服,背上单瓶压缩空气,戴上带有小型麦克风的面罩,总共大约20多公斤。同时,根据安排,他还带上一把潜水刀。别小看潜水刀,水下暗流涌动,要是有渔网等杂物把人缠住,如果不及时将渔网切开逃生,后果不堪设想。: Q' Q) h5 [1 b# _2 U0 J) A
30米水下,压力是很大的,关键还要不停讲话。呼一口气,说一会话。“如果观众仔细听,就会听到我的呼吸声!”刘雪松说。在水下说话比平常说话辛苦多了,“说两句,就得停下来喘一口气,然后再继续,就像捂住鼻子说话一样。”刘雪松在水下戴的是一种特殊面具,它能够把声音转化成无线电信号传送出去,但这种面具也有一定风险,它与呼吸器是连在一起的,一旦进水,就会直接影响到呼吸。
/ u0 S8 @3 c$ Y 刘雪松说,10分钟左右的直播报道,从下水到出水,大概需要近20分钟,因为出水时身体必须要水中停留3分钟。从出水到游上船,还有五六米的距离,刘雪松上船后,几乎是喘着粗气继续采访报道。
$ T& a5 _" z* z8 q( w4 A 在中央电视台,像他这样的水下报道记者曾有几人,有的因为工作原因或年龄等其他原因调动了。现在进行水下报道,他是第一人选。' Q& v7 b6 M: U5 ^
希望水下报道0 m3 v; P3 o, j3 h0 T% j
没给母校丢脸4 m$ g' ^# l4 n9 {7 `7 y: X
对一个非专业潜水员来说,深入到30米深水下,而且还要不停说话,已经达到了极限。“说不害怕是假的!”刘雪松说,包括演习以及水下现场直播时,多少是有些害怕的,水下漆黑一片,而且暗流涌动,全然没有和妻子潜水游玩时的浪漫,“在黑暗下作业,浪漫无从谈起。”
: l" ?) r* @ b& l; w 进行水下报道工作,家人担心吗?刘雪松说起了一个小秘密,22日水下现场直播时,有一个环节,就是自己摘下手套,去抚摸船舷,目的是通过自己,代表观众的眼睛、耳朵、手,去真实感受南澳Ⅰ号的考古情况。
9 ]: n) `# I: v! X* K7 s3 [) L8 W 当时,手上的戒指在灯光照射下,闪了一下白光,“我在这几秒钟内,还想了下老婆。”不过,随后他就全身心投入了水下直播。% a- r8 [* B6 a- u: L* N
等在船上忙完后,他第一个发短信告诉妻子,妻子笑着回答:“你尽说好听的话!”其实每次直播,妻子都不敢看电视。. a- W) i: ^- ^/ T+ H3 [
这位在武汉高校生活四年的学子,对武汉也充满了感情。水下直播完后,一些武汉的大学同学,还发短信给他:“还真没想到,这个潜入水下报道的记者是你!”
8 k6 i3 J9 n/ Y$ a! n7 U' A% y 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离开后,刘雪松回过两次武汉。一次是他所在班级10周年聚会,另一次是因为一个采访。“我希望我的水下报道,没给母校丢脸!”刘雪松笑着说。0 _) h: ]8 C# k
【最新】, x2 a0 t1 G) o; p% N$ O
原定时间提前. L% ~7 q9 d3 i2 w7 m U
今日上午央视直播* ?& U6 p( O% p5 e6 I- R3 x
针对有消息称今年“南澳Ⅰ号”古船上的剩余文物打捞不完,明年可能会继续打捞。昨日,“南澳Ⅰ号”考古队队长崔勇向本报记者证实:水下考古有很多未知因素,还有一个多月时间,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 X- [& @0 R+ R3 I' N5 }# @! F: q5 P “这是看天吃饭!”下午6时许,正在“南天顺”上忙碌的考古队队长崔勇说,随着越来越多的文物打捞出水,目前发现“南澳Ⅰ号”古船舱位已从原来16个增加为17个。打捞上来的文物品种没有新的变化,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青花大盘,至少占打捞出水百种文物的五成以上。“短期内,打捞起来的文物品种不会有大的变化,可能在品种比例上有些变化。”崔勇说。
P0 T; T: I% W 据了解,中央电视台原定26日的现场直播,提前到今日上午11时许开始,具体时间视天气情况而定。31日的现场直播暂时未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