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陆海统筹的规划方法逐渐得到重视。覃盟琳等构建低碳规划模型对广西北部湾沿海城市进行评价,进而提出城市群空间的低碳优化策略(覃盟琳,黎小元,袁倩文,等,2019)。樊海强等通过城镇扩展模型,模拟福州海岸带城镇扩展情景,探索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樊海强,徐建刚,高抒,等,2018)。这些方法对于海岸带空间规划的陆海统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在跨系统影响的视角下,应当如何开展陆海统筹的工作,将是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的探讨热点。
3 d: A/ h8 W1 P) S$ H8 `" h基于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针对陆海统筹的关键内容,综合底线管控、效益提升、弹性应对等目标,本文提出“基于生态保护和效益评估的海湾发展情景模拟及空间格局优化”跨系统影响下的陆海统筹规划方法。: K ~3 z9 D+ \* F' Q0 ~: T( A% l) S
一、海岸带生态风险评价/ \) X: u) S4 [, E& W
海岸带生态风险评价是海岸带国土空间规划生态底线的前提,其过程包括三方面内容:(1)建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海岸带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生态系统服务包括生态资源的供给,生态环境的调节和生态空间的社会文化与精神文明价值三种功能。根据海岸带空间规划任务及面向的利益群体,评价模型的选择将有所差异;(2)明确陆海一体的生态风险空间分级分布。根据生态风险评价的结果,将海岸带的陆域、海域作为一个整体,形成生态风险空间分级分布图及相应的风险因子状态图表;(3)构建陆海一体的生态安全格局。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的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生态空间三个维度不同的生态安全风险要素分布格局,构建基于生态安全系统服务的弹性维持网络。分析陆海各要素之间的量化关系,甄别出关键生态功能要素的服务底线,如一定范围的湾口红树林具备防风暴潮效用的最低规模、湾区内海水水质的最低安全标准或自然岸线的连续度要求和占比等。并且可以针对短板采取相应的提升举措和优化途径,从而改变一定范围内的陆海生态安全底线,如海湾内部由于水动力条件弱导致水质问题而限制发展思路,可考虑通过对沿海排污标准管理或排污口的位置优化(如湾外排污)提升湾区的环境容量。最终,明确跨系统影响下的海岸带生态风险空间的分级分布、海岸带生态安全底线以及陆海一体的生态系统服务弹性维持网络格局
# w2 v0 h' G, i% I" v: w
0 x& x0 o. g5 h7 I
& G8 x. @' X) X9 M3 ~) O& P2 D% n3 d% W$ M' D2 f
图1 三沙湾海岸带生态问题识别示意图 ; E0 m! u! Y$ u- s
二、关键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效益评估. f! D) p; Q" ?4 F
关键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效益评估包括四个过程:(1)跨系统关键资源组合的确定。通过海湾跨系统影响的关键资源识别、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推导出不同类型跨系统影响的关键资源要素组合,如:深水港岸线资源和港后方用地资源与临港工业基础;滩涂自然岸线资源、珍稀海洋动物资源和沿海旅游资源;滩涂自然岸线资源和沿海古村落与渔业养殖资源等;(2)海岸带社会-生态系统的综合空间效益量化指标体系的建立。根据不同类型海岸带的空间和资源特性,对陆域、海域开发利用的主要目标进行分析,建立量化指标体系,对空间效益进行评价;(3)关键资源的单要素空间效益评估模型。通过关键资源的单要素效益评价模型,评价单个关键资源的空间使用的效益,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作为多要素综合效益评估的基础。例如,针对罗源湾的关键资源,分别对依托深水港岸线发展港口及临港工业,依托生态岸线发展旅游进行单要素的空间效益评估,同时评价其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4)建立关键资源的要素组合空间效益评估模型。根据不同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建立多要素空间效益评价模型,评价其综合空间效益,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通过单要素空间使用效益及最优方案比选,进行多功能陆海空间布局的兼容性分析,从而提高海岸带空间的功能复合性、空间使用效益及滨海空间活力。例如,罗源湾关键资源要素组合的空间效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区域发展的最佳战略是湾内优先发展港口及临港钢铁工业集群,湾外进行渔业养殖,鉴江镇外海发展生态旅游和配套服务业。
, Z# }9 N$ R! i+ a! n& U三、海岸带发展的多情景模拟+ b0 L4 b- P- d( |6 w8 F5 N
针对海岸带国土空间发展的动态性过程不确定性,规划需具备空间上的容量弹性和时间上的动态适应性。针对具体空间对象,采用发展情景模拟法,探索以多元预案的形式为海岸带发展预留陆海统筹的弹性空间。关键资源空间效益评估结果与生态底线框架拟合后,基于尚存的功能冲突区段的情景变量进行多情景模拟。对各情景进行综合效益评估,得出最佳综合效益的陆海统筹规划方案,并预留其他综合效益较好方案的可能性,使其以多元预案形式为海岸带发展预留陆海统筹的弹性空间,构建不同政策环境下生态——经济——社会协调的海湾空间格局。基于底线控制的空间格局和最佳综合效益的空间配置拟合之后,可能还存在少量“弹性空间”。这时可以修正生态保护线,阶段性扩大生态保护区,在不影响开发利用效益的情况下提高生态保护水平。另外,在空间规划实施中,还应针对海岸带发展中生态水平的变化,对关键性空间的功能和实施时序进行调整,以保持空间规划对发展不确定性的动态适应。. ^/ `8 _- M; W% }, d y7 K3 b
, u! E7 q% H/ h, v# B
文章来源:节选自《跨系统影响视角下海岸带空间规划陆海统筹的内容和方法》,原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20年05期5 U6 k% _; M3 Z: `' O" L. B. x* t
作者:文超祥,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吕一平,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硕士;林小如,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助理教授;阙权鸿,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