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0 O6 W( X7 ^ ^& C3 h' D " m9 w `/ O* _& L; H9 ?
陆海统筹的重大意义构建生态文明大格局
9 d! o3 T4 f5 g( K9 j" @) J d2 S" ~; r9 f8 o% T
/ X$ v& s, |" K2 z" ^+ C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
6 [( y1 I$ O3 h# v" C0 ?1 p 陆海统筹,成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词之一。# f, Z) A3 [5 E
坚持陆海统筹,就是要依托海洋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构建陆海协调、人海和谐的生态文明大格局。这是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 c6 G! I, s( g1 r9 H 坚持陆海统筹,就是要贯彻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以生态系统为核心,尊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打通陆地和海洋,建立陆海一体化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构建陆海联动、统筹规划的治理格局。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指出,新一轮机构改革实现了陆地和海洋的连通,为做好陆海统筹、实现以海定陆奠定了基础,这将有效改变陆海分治的局面,实现从“山顶到海洋”的污染全过程防治。生态环境系统要把握好“四大原则”,即多方共治、生态用海、陆海统筹、质量改善。要科学划定生态红线,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区域的环境保护措施要与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相衔接,以实现污染物入海监管方面的以海定陆。陆域海域综合治理规划、工程,要与海洋环境保护目标相衔接。& y1 i2 s2 |+ p# R* X# d( u
坚持陆海统筹,就是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全面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L$ ]4 F* h, u! z0 c
要统筹陆域开发与海域利用,统筹推进海岸带和海岛开发建设,统筹近海与远海开发利用。沿海产业布局要与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衔接,实现以海定产。要准确把握陆域海域空间治理的整体性和联动性,科学安排陆海资源开发利用的总量、时序和空间分布,建立陆海一体空间开发秩序,实现陆海空间资源保护、要素统筹、结构优化、效率提升和权利公平的有机统一,建立永续发展的空间系统。
5 I( W f5 ]& f. {
& r$ S" v1 |2 {4 L6 J0 p: Y" L陆海统筹的基本内涵保护生态系统
. U2 O& }% M! R* v: U+ H& q
7 \+ |9 k8 K( r2 ~) c5 }! e2 C % E8 t1 O" u0 y2 r7 u; V, w+ k8 T
陆海统筹的实质是什么?% n9 i0 m0 ~6 S6 S
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司长柯昶指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人海和谐共生的根本要求和基础保障。0 f- \4 s- P$ Q! l. G
陆海统筹,就是在陆地和海洋两大自然系统中建立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安全的综合协调关系和发展模式。这也是世界沿海各国制定和实施陆海发展战略所应当遵循的根本理念。
, N6 E) N6 ]8 u9 _
2 d; D% u# D/ C5 b8 V& a( z) I L1 `+ l3 W D! i- d
陆海统筹,以什么为引领?
. l/ h' a5 ?4 ?" t2 x. U 陆海统筹,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海洋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物质财富,是人们生产、生活和运输活动的重要空间和载体。海洋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价值的认识水平不断提升,合理有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陆海统筹,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让绿色发展理念从大陆向大洋延伸,守护好海洋这片蓝色国土。
0 x) p- M& X! e0 l
7 q! o3 ?( K7 }5 u; E9 O# F
7 b0 T6 U0 e8 h# v0 M7 a' b 怎么样通过统筹来保护生态系统?
3 I" \0 H! N$ w, F 以生态系统为基础,打通陆地和海洋,实现“从山顶到海洋”的“陆海一盘棋”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建立陆海一体化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尊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构建陆海联动、统筹规划的治理格局。& I- r$ b. ^9 A$ ^6 t% N
区域的环境保护措施要与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相衔接,以实现污染物入海监管方面的以海定陆。 K" J" g; K& P4 e1 l
沿海产业布局要与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衔接,以实现产业布局方面的以海定产。+ b8 C) W; n' ]
陆域海域综合治理规划、工程要与海洋环境保护目标相衔接。
# P5 D6 ?( v6 b! W 统一陆海生态环境监测布局,以实现标准和数据相衔接。
! H3 I1 j6 ^- N2 {) R
. i* S& j3 Z. P V 陆海统筹的关键节点海岸带
; q+ k3 s, r' M3 `# t
8 I0 u4 Z3 K' a( i" d# s; G9 [. q' J( A8 e
海岸带经济占比何其高?! e) V3 ]/ ~& o: T4 b: k
海岸带地区以不到30% 的陆域国土,承载着全国40% 的人口,50% 的大城市,70%的国内生产总值。
9 U! c! p* l! W' f5 q& [3 A" k( _4 Q; o 全国约20% 的动物蛋白质食品、23% 的石油资源和30% 的天然气资源来自海洋。5 @" G. |. A7 @% |) v" D. r p
) F4 t0 k4 V$ J( E$ y( _1 F
" k( M" @, M- ?; { 海岸带生态地位何其重?
+ F$ ^6 N( I6 E8 A; h; P 海岸带聚集着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几乎所有重要生态系统类型,是科学协调发展与保护关系的战略要地。
& h N% c0 r8 a3 P" ]% g7 @3 w! { 既要承载“从山顶到海洋”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供给需求,又要消纳人为活动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还要防范和抵御来自海洋和陆域的各类生态灾害和环境风险。# E1 w; z& e9 Q
6 @, n( Q$ r) q9 N
# m" ? x+ J9 m) }3 H V8 d
海岸带产业结构调整何其难?
$ H( m9 R5 V$ |' k! p) O1 \# K 海岸带地区是我国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区域,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0 ^( t& b% P) l
第二产业比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5 个百分点,石化产业产值约占全国的75%,钢铁产能约占全国的78%。
% }- @8 o, ^* n& W$ o# R, k/ Y8 b& E7 a/ R( \
" J& {) j& |3 t" X 海岸带环境压力何其大?
- g& p5 Y* U" C$ @* `4 h8 P9 L8 } 海岸带地区承纳的陆源污染物入海量年均达千万吨级以上,全国约15% 的入海河流断面为劣V 类水质,约10% 的海湾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约42% 的海岸带区域存在环境超载。; T: W; l# u+ V; @* E1 q/ J- W
自然岸线已经不足40%。+ _' k5 {1 U2 Z0 i0 Q
近岸典型生态系统80% 以上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 P' a6 J- Z2 n5 L
海岸带综合治理的生态优先原则,有几项内容?
7 v1 E/ T9 z5 i3 t) L6 H 生态资本优先。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要优先于经济技术的合理性。2 d" [" y* S/ {. D7 e. B: u' \
生态规律优先。把人类作为陆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陆域、淡水、海域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从水圈、大气圈、生物圈视角深刻认识我国海岸带生态系统与全球生态系统的整体联系和相互作用。
: J P+ k0 }6 u; ~" [. {+ g1 v6 Y 生态产品优先。对人为开发活动进行生态论证,将保护和优化生态系统、保障民生福祉作为所有人为活动的出发点。
7 | ]& @5 N8 u
) c2 e2 u/ t3 y" a$ t* K' b; w2 O0 a- l/ @4 R
海岸带如何加强围填海管控?/ _8 h9 V5 k3 r
9 i4 i4 Y4 c3 e6 e, f5 D* O 一是严格实行“三线一单”制度,用好海洋工程、海岸工程环评措施,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禁止审批新增围填海项目。3 @% o( p3 c7 E3 G0 P
二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执行生态红线管控要求,首先在渤海海域清理非法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的围填海项目。
3 k! e2 Q8 A' e- q% \* j z 三是加大督察问责力度,特别是要压实压紧地方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确保围填海项目整改到位,确保严控围填海的政策落到实处,坚决遏制和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的围填海行为。
- ]* {: A. n8 j* f' l 现在,全国约30% 的近岸海域和37% 的大陆岸线,已经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海洋保护区总数达到270 余处。
G W2 J4 Z5 p* u) H
. B$ ?" ?" [" i9 ]+ G% ]陆海统筹的重要基础监测评价衔接 . g+ s4 [' v; d9 Q( ]8 N
v, g9 k1 R+ x/ C1 l# g0 A% G( }, ~& ]
为什么必须实施陆海的监测和评价衔接?. t, j' V5 r1 l! u% o* }$ K5 |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不是孤立的,是与陆地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既然陆域海域是一个系统整体,生态治理要实现“从山顶到海洋”的陆海一盘棋,就必须做好陆海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衔接。
& w) ^8 v9 z8 v0 O 生态环境部的职责之一,就是统一政策规划标准制定、统一监测评价、统一监督执法、统一监督问责。
* j# {( P/ N: M* G/ N
: s. a( K; G, P& G2 z
j, C- }/ |8 p. g! g9 Y. _ 重点需要解决哪些“不衔接”?
' t t( q$ w; E5 L
/ o. }$ ~9 b h+ _( z 1. 环境功能的空间不衔接。( k% G' A$ i, o( N5 F3 X, B2 i
陆域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没有考虑与海域功能区划的约束与衔接,海域功能区划没有考虑河流淡水和海水相互混合区域。- V2 B/ _! O! b& a; A- h
2. 关键要素和指标不衔接。
" r4 p' ?/ M3 |7 ~0 L 陆海监测评价体系都缺少生态系统这个重要要素,难以体现生态系统单元、生态结构和生态服务功能变化,难以反映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
1 Q. Y+ `! p, a! v. f2 J 陆海各自的水质指标都缺少总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陆域治理对海域环境质量改善不明显。
1 c* b4 ~0 W! X 陆域监测评价缺少河流入海径流量指标,导致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变化无法评估。有些地方入海径流量锐减甚至断流,河口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等问题。% I. v w( m! G/ }$ r) {" G" W
3. 监测技术不衔接。: c( y g; p! L9 S5 ~
陆海监测布点没有充分考虑水质连接要求。8 H7 E( v# r+ {. p0 | [5 i
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来源于地表水或海水,不能够完全适应陆海双向运动影响的感潮过渡水体。
5 s, H2 E+ |; D ~ x 陆域海域监测频率差异很大,前者为月度或季度,后者为一年或三年,且采样时段受不确定因素影响大,研判分析比较困难。
+ T) K0 t, G; t3 f$ q2 B 4. 陆海环境质量标准不衔接。+ m, b1 }; [; I! b( ~/ A
主要体现在陆海两个标准之间氮、磷物质的指标设置完全不同。1 l9 R% d4 f, J2 B
地表水二类水与海水水质相比,仍为劣四类海水。按照岸海水水质标准评价,多数河口水质都严重超标。8 r& H/ ?/ W1 c
$ e( p( \+ V3 ~# N
* l. G& {7 R/ H3 W. [ 衔接,从哪里着力?
* M6 s& ^, Q4 G6 z- q
/ b5 V; c7 K2 R: Y7 c3 S) Y4 g. f3 j9 q
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中陆域与海域空间管控衔接。; E2 L Y0 `! T
建立陆海衔接的营养盐关键控制指标体系。6 `( d# M7 w5 B& A, ^
建设统一的天地空全程监测网络,建立严格的陆海衔接的监测技术规范。7 ~- r5 L$ b3 {0 V, H1 W4 K
建立河口区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1 {; S4 a8 @$ D2 c/ L 建立陆海监测部门协调合作机制,建设陆海监测大数据平台,运用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处理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信息。
7 s, |8 v: B* d 整合原有分散在各地各部门的陆海环境信息,实施陆海监测信息共享,推动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在沿海地区间共享。3 {6 V5 m/ I( D
) A9 k: v/ N8 r% D8 \6 @8 B8 h
陆海统筹的突破口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 & z: ^1 z" \. V# s5 ]" O( m+ E& |
* B3 J( |, G/ ? S, L0 U! X& Z
& g0 d* r5 ~/ E3 s' D8 [$ n6 ?; k5 y
为什么是渤海?
# o+ v. V: @- E! N7 u' r. p5 R" X0 R" f2 F. v: @! n5 S$ h+ k. ^
# C9 f n$ Y7 z1 `% l0 V" D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其自然生态独特、地缘优势显著、战略地位突出。近年来,渤海水质有所改善,但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居高不下,重点海湾环境质量未见根本好转,海洋资源开发强度高、利用方式粗放,环境风险压力有增无减,生态环境整体形势依然严峻。, C2 h I3 j! m0 a
1 C9 a+ @: n6 s4 x9 Y' o
. Z5 _7 l ?8 K& M! _( J1 j 攻坚目标是什么?
! r+ t) K# O. F: E+ w* d* Z v
1 o7 A; x+ A; e+ Q* a0 \+ R0 s7 Q4 w" g
通过3 年综合治理,大幅降低陆源污染物入海量,明显减少入海河流劣Ⅴ类水体;实现工业直排海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完成非法和设置不合理入海排污口的清理工作;构建和完善港口、船舶、养殖活动及垃圾污染防治体系;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持续改善海岸带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渔业资源;加强和提升环境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到2020 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3% 左右。
. d* `' \& B! |7 Y& g+ O
& z; g2 L3 o+ l1 m0 Z3 `: A0 q. r Z( W
行动思路是什么?
4 R8 o k) O& r' c* t1 Q' H& i8 _ G 一是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一方面注重源头防治,严格控制影响海洋环境的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采取最严格的海洋生态保护措施,系统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提高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6 A% `8 C; _! p7 e; ^: y- ? n
二是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以入海河流环境治理、直排海污染源规范管理等为突破口,带动陆海统筹的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海岸带保护修复等为突破口,带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同时做好环境风险防范,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和生态灾害应对能力。
9 `3 `( ?3 w- W/ j 三是标本兼治、务求实效。充分认识渤海生态环境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注重系统谋划、绿色发展,将控污染与调结构相结合、治病症与全面体检相结合。科学制定可操作、可监测、可考核的目标任务,注重解决突出问题。) D# h! X7 l; ~# M* V! A; @$ C* u
四是中央统筹、地方落实。构建中央统筹、省级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
$ x2 R" I' c; u8 x9 F' K
5 ?% _* P' C% z4 _7 M6 u) O& i2 B9 r
具体任务有哪些?/ {, k5 A7 `, q
5 F) E8 a" r1 p! ^
* s$ ^! R* B3 H- b/ L$ w 以改善渤海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主攻方向,开展陆源污染治理行动、海域污染治理行动、生态保护修复行动、环境风险防范行动等四大攻坚行动。
, A1 t0 Z7 F5 m5 t! @ 将减排做重点、扩容当基础、防险为底线,实施“三管齐下”:在防治污染方面,注重查排口、控超标、清散乱,监控入海河流和直排海污染源两类陆源污染物入海通道,治理总氮污染,清理海水养殖,整治”散乱污”和岸滩垃圾;在保护生态方面,注重守红线、治岸线、修湿地,坚决守好生态保护红线,有效保护重要生态系统,抓住岸线岸滩这个生态保护关键区域,采取治理河口海湾、修复湿地及岸线、开展生物养护等多种方式提升生态功能;在管控风险方面,注重查源头、排隐患、防风险,盯紧把牢各类风险源,深入开展风险预判和隐患排查,制定好实施好突发事件预案。" Y8 g2 a v3 N+ b4 A8 p
6
$ g+ j1 X o) m2 S陆海统筹的国际话题微塑料
5 T# w. ~$ ]% G0 ~6 p# k% x' R# E6 \8 n) H* v+ ?6 t A% O( `1 K) y: p
. B! j( ^( H2 D" [
微塑料,有多微小?8 { A- U- H% O0 C% b1 T5 k
" l1 w, I# T0 r# F/ ]
7 P5 y2 b$ s. s4 h. [ 微塑料泛指小块塑料,一般是指小于5 毫米但大于1 纳米的塑料微粒。% _9 Z- x, z a
根据国内外报道,贝类当中普遍检出微塑料颗粒,大型哺乳动物、鱼类、浮游动物体内也都检出了微塑料。
3 V5 k0 K1 X+ \3 a8 Y 世界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最初就是按微颗粒制造出来的,包括功能工业洗涤剂、塑料粉末、化妆品以及用于各种工业过程的塑料颗粒;二是较大塑料制品被破化和风化而产生的。* T: L: C. l4 W; @
, j% w8 s' B5 w. M
7 j: y: P1 @. e 微塑料,有多危险?, D' i" S1 G$ Y& U
9 z9 j0 U7 d2 d/ \ J& s
0 U/ d# o2 ?) m9 K/ F( j0 A. C; W 最麻烦的是,如此小的塑料颗粒,很容易被生物群体吸收。
0 M+ D4 g1 q t' b8 n 微塑料对海洋生物可能产生的物理和化学影响,包括消化道堵塞或损害,引起毒性反应等。
. B( F6 C( R5 B- A* X1 k! c 除了损害个体,还可能造成种群和区域影响,甚至是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最终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
7 i$ {7 Y# Z7 m& K7 N9 K: n: l& j4 [: c8 F7 l( [5 ^9 ]
9 Q. @" W3 C1 g$ Q2 Q 微塑料,国际社会有多重视? M6 @( M; I& a0 _* @2 N
' D. q. o* @# y3 X% Y
9 _, q/ U3 P% Q" Z" N
联合国2014 年通过了关于海洋塑料废弃物和塑料微颗粒的决议。% v. N m# `! W- v: b' `, x
2016 年,联合国环境大会把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问题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等并列为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相关国家和环境组织都出台了一些行动措施和法规。
8 f8 ~2 Q% Z$ C! ]% |/ w% _ 2019 年5 月,《巴塞尔公约》缔约方通过附件修正案,将塑料制品及微塑料纳入跨境转移监管,强调塑料应最终回收,不能向海洋倾倒。$ A- B2 U% N: b( A: ~
3 g( ]- e' ~6 @6 g6 u; ]" n: }
' k' ^7 x6 k0 d 塑料及微塑料,我国有哪些管控措施?4 k- W1 A9 I" n+ { j0 k# f
: x ]6 u; u+ P, \/ q
8 ~8 X% L* J: f3 W. C V* o2 R
我国高度重视海洋垃圾和塑料垃圾防治,是全球最早颁布限塑令的国家之一。
) m& y. I- ?! U) Y7 I5 B 国家命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厚度小于0.025 毫米的塑料袋。相关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条例、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都要求加强塑料陆源入海污染防控,严控塑料垃圾倾倒入海。# C! X2 w0 F8 l7 j, G( E2 d& W' L: X
我国加强固体废弃物特别是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从源头上防止陆源垃圾入海。我国正在全面实施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将有效减少陆源和海源垃圾的输入。国外学者的研究数据表明,塑料回收利用率排名第一是欧盟,为30%,排名第二是中国,为25%,世界平均的回收利用率是9%。6 P8 G8 L& @. ?! M
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地膜回收要求,进一步从源头上防止陆源塑料垃圾入海。科技部启动了重点研发专项,专门针对海洋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和防治技术等开展研究。相关部门也从2007年开始实施海洋垃圾的业务化监测,2016 年开始对海洋微塑料进行监测。
6 b7 M3 o: S4 u: Q3 S1 }" Y
' J E9 H& o: {) S
/ B3 W7 K% Z. H4 M, |& Q* C0 U! {
/ S' a+ ?( x" w' K5 Q) d+ M9 w# C' R/ v' P0 C ~& T
; T# n D! F- V% P/ Z0 n1 i: A
文章来源于:《中国生态文明》2019年第4期) |6 w; j4 c9 [3 m
作者:曹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