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革命正处于重要交汇期,我国正迈向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历史征程,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性从未有如此紧迫。建设科技强国,就需有与之相匹配的顶层制度设计,构建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就是其中的重要内涵。2 @6 r" _ Q: h
" B+ }2 y) i! d! |' r* V3 h3 I; m& C m- D/ J" n1 P) P
一、准确把握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深刻内涵
; a5 F1 u- N* G2016年,国家《“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了“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工作团队时指出,嫦娥四号任务的完成是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又一生动实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并将其纳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范畴。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又一次提出了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的要求。2 r; i1 x2 h9 P/ K r
3 i& C) s" |- c! G( L" n% [ I0 k什么是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早在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我国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这个法宝搞出来的,千万不能丢了!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 ,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讲话系统总结了我国创新工作取得的宝贵经验,全面深刻阐述了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与基本要求,为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指明了战略方向,明确了根本遵循。
9 q+ y, ]8 s" M5 w2 u* J简而言之,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就是在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对创新资源的统筹、组织、协调、配置作用,推动各类创新主体联合协作,使政府和市场形成发展创新驱动合力的一种制度安排。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八个方面特征:
1 Z1 E3 B6 m7 E: g一是以实现国家利益为最终目标。举国体制是指为维护和实现国家战略利益,举国之力调动相关资源,完成重大任务或攻克难题的制度安排。我国政治、经济、外交等各项国家利益的实现都要靠科技的支撑。就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而言,就是为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增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在重大领域和重点环节对技术创新做出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安排,是未来开展创新工作的方向指引。$ p2 W2 b. M# M: T8 ]4 P' G, ^
二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本前提。国家多份文件中都强调,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主导作用,是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基本要求。传统举国体制下,以政府配置资源为主,重政府轻市场,容易造成资源错配、低效使用等弊端。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核心要义,就是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统筹兼顾战略利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全方位协调发展,这是区别于传统举国体制的重要特征。
, N* q# p: r c" @三是以国家调动资源为主要手段。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产学研等不同主体,人才、资金、技术等不同要素的整合集成,以及科技、经济、财金等不同部门、不同政策的协同配合。其中,国家提供顶层制度安排,并通过国家意志和力量,强化科技要素投入,加大政策供给,以最大化的投入,最有利的措施,完成创新资源配置,创新要素对接,实现既定的科技发展目标。
" H1 C. _. n# ?! s# x四是以多方协同创新为表现方式。目前,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以及长期形成的技术经验积累,初步具备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引领的一批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大专院校的科研积累,在资本、基础设施和配套等方面形成的基础能力,都是开展技术创新的核心能力,也是我国实现全面赶超战略的结构性基础。依托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政府加强统筹协调,聚焦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最大程度地调动各类资源,激发各主体积极性,充分共享资源,强化合作,可以加快形成政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社会全面参与的协同创新格局。
6 \& p9 _' J/ k5 X; g5 ]五是以重大工程平台为有力抓手。当前,我国基础领域、关键环节短板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亟需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从根本上消除“卡脖子”隐患。此外,我国部分领域技术要实现赶超发展,也离不开重大工程的支撑。通过对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系统谋划,在重点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组织一批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搭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实施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并通过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共性技术研究平台的投入,以及重大工程专项的支持,能够形成重大科研攻关的创新合力。此外,通过重大工程加快攻关一批,试验一批,推广一批,可打通产学研用的创新链条,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迭代更新。$ t# n/ @* H1 Y
六是以超大规模市场为重要依托。超大规模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形成的重要比较优势,是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国的重要支撑。庞大的市场需求牵引力量,可以释放出巨大的科技应用空间,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也将由此转化成为推动重大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基础能力跃升的强大助力。 u' H' ~2 \* j# V
七是以深化开放创新为强大动力。当前,世界各国经济、科技之间的相互协作、深度融合趋势愈加凸显,科技活动必须在一个开放体系中进行谋划和发展。面向未来,我们既要立足自力更生,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同时也要认识到,自主创新绝不是闭门造车,要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在开放合作中寻求创新,在开放中推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创新。
: d% w7 u8 z* B {' n八是以重大政策制度为根本保障。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完善,离不开体制机制的保障。当前,科技领域最为紧迫的任务是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着力破解科技管理体制、考核分配体制、人才培养机制、教育文化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为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供给主体,国家要通过制度、法律、规则和规范等制度框架,研究出台激励创新的政策文件,为开展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 p m- R n- ^: ?3 C+ O: d8 h6 ^: m# g5 X' z
二、构建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是迈向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一是纵观发展历程,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是实现技术进步的宝贵经验。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引领了世界格局的深刻调整。纵观我国发展历程,从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到工业体系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健全无一不是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的。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推动创新工作是我国科技领域的重要经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程、“156项工程”建设项目,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完成的,由此拉开了构建完整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序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涌现出了一批以北斗导航、量子通信、天眼、载人深潜、深地探测、国产航母、大飞机等为代表的重大创新成果,这些也都离不开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统筹谋划和动员组织。二是展望未来蓝图,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是实现大国崛起的战略基石。当前,我国正迈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征程。但是应当看到,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研究滞后欠账较多,既缺乏从0到1的重大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从1到N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也还不顺畅,关键核心技术严重受制于人已成为当前最大的灰犀牛事件。为有效应对风险,建设科技强国,必须加快完善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集聚资源,在基础领域、关键环节开展举国攻关。与此同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重构世界格局。在这些领域,我们已有一定发展基础,正处于赶超关键期。依靠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释放出的创新动力,借助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就可以加快重塑我国科技竞争力,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
3 n3 W8 F0 ^9 P( C! }三、关于加快完善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几点建议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正在从大国重器向基础关键领域,从大集成协作向小核心攻关,从引进消化吸收向原始创新发生重大转变。在这一关键时期,更要积极完善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形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磅礴动力。一是明确战略目标,优化科技创新顶层制度框架。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颁布以来,科技创新工作出现了很多新情况,面临着中美贸易斗争、新冠疫情影响等复杂形势。当前,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制定中的主导作用,着眼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系统谋划科技事业总体布局,加快形成协同创新大格局。二是聚焦问题导向,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面向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主战场,聚焦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处于价值链关键环节的基础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加强统筹组织,以重点企业为依托,以重大科技工程为抓手,着力攻克战略领域和核心技术,补好技术短板,加快实现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系统的群体式突破。三是坚持面向未来,超前谋划未来科技长远布局。展望未来,以量子技术、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必将冲击现有经济体系,颠覆当前竞争格局,也为我国重构技术优势,实现弯道超车提供难得的战略机遇。要以此为契机,立足长远发展,瞄准技术前沿,提前谋划好科技发展中长期布局。四是着眼系统建设,构建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当前,针对我国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基础平台、基础科学等存在明显短板的问题,要深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研发平台和创新基地,培育一批世界一流企业,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五是突出合作创新,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有效参与的协同创新体系。创新合作模式,实现资源互补。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造协同创新创业平台。六是加快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国家要在制度设计、人才培养、资源投入、科研管理、产权保护、文化塑造等方面深化改革,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创新活力。加快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培育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大国工匠和创新队伍。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厚植创新文化土壤,构建适应创新的生态系统。# p( a: i) h/ W9 \2 S
七是加强对外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治理体系。坚持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引领开放的原则,鼓励各类创新主体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促进全球创新要素的互联互通,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加快形成内外融合的开放创新格局。
- C: P! }6 \) V2 G% c4 B3 T) U+ K* H5 x+ ~/ a( @" t' d( G# C! y/ h5 L7 e
1 Y; n$ o. m8 g) u5 A# b8 a0 `" O文章来源:中咨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