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E' a( c/ G0 x( L
/ \3 P, g! q$ Z) M1 k& i; [
; I1 O) M* P+ M) ^0 v7 }
2022年2月22日,广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简称广州海洋实验室)副主任周文能表示,“十四五”期间,广州海洋实验室将持续推进冷泉研究装置建设,助力海洋烃类能源绿色有序开采,同时聚焦南海核心科学问题与相关科技难题,加快推进4个国家级海洋平台建设。/ Z t, x+ Y. k4 A$ z/ o% K- G
“天然气水合物在南海的两次成功试采,让产业化前景呈现曙光。开展冷泉环境生态系统研究对探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及其安全开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周文能说。' W* E l7 G! u# A8 G
周文能表示:
- }( l( J: _6 ]. ]1 d8 x8 ~第一个国家级海洋平台是“南海岛-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整合全国优势力量,发挥“集团军”作战优势,联合申报该创新中心,聚焦岛礁建设科技保障,服务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已经完成建设方案申报。" p+ Y) ~6 }/ f$ a( p; G0 [
第二个平台是“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已经于2021年10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下一步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和产业政策,建设世界一流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创新平台,推动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产业化,引领全球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
: ^2 C/ N( t6 H+ g3 v第三个平台是“深海生态资源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目前正在谋划推进建设阶段。该实验室将面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有序开发与“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等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聚焦“深海能源有序开发的‘零碳’路径”,更好的服务支撑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
0 d! ^- K* F+ V0 g% Q( d" h第四个平台是“风暴潮生态环境安全研究装置”,将有效支撑南海开发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提升海洋灾害预警预报水平。
8 ?3 B$ S# K+ K0 L周文能透露,实验室将围绕南海权益与安全、南海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海洋生态与生物产业、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这“五大方向”建设一系列实验仪器平台。通过以上科研平台和设施平台建设,致力于深耕南海的优质科技力量,整合大湾区的南海创新资源,培育服务南海的智慧创新引擎,为南海大开发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保障。: A: x, M X: D7 N
) a- M5 w- ], n7 G: u7 E: r& i
6 d) ]/ J$ M. {0 f4 ]( S- s9 X相关阅读:多处涉海!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3 n1 y4 O! N$ F9 K4 a1 k. B
* b6 a' \% D% m) a% K& |2 E8 y+ z0 Z, m
" e+ f) n, e9 A! Z G. Y0 J
& M/ b7 E, N% @+ g T9 O' e
多处涉海!- l) U) x% [& C
w& p8 N! P/ @0 T( G" u+ q
K9 ]6 k4 O; Z9 I4 y! d C3 I科技创新轴(南沙段)。以南沙科学城和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为核心,依托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自动驾驶与智慧交通示范区、黄阁汽车产业基地、灵山科学岛、横沥金融岛、慧谷全球海洋工程创新中心、龙穴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万顷沙战略性未来新兴产业集聚地等优势资源,面向深海、深空、深地,聚焦海洋、空天、能源、信息等领域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和高层次科研机构,加快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等高等院校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全球开放合作枢纽、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产业集聚地。
- H" h' a; w- e6 J; ~/ B南沙科学城。打造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立足建设百年科学城、国际一流科学城,聚焦海洋、空天、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领域组织科技攻关,打造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全球开放合作枢纽、战略产业策源地和经济社会数字转型示范区。以明珠科学园为核心区,集聚中科院高端创新资源,部署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空间布局相对集中、科研资源共建共享、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科研人才高度集聚的科教融合新区。
( y% Y$ I& u* f2 _5 O, {$ N) o- `+ l3 t. B
南沙慧谷片区(资讯科技园)。在慧谷片区统筹国内外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资源,建设海洋科学与工程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教融合生态体系,加强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网络和能力建设,打造全球海洋工程创新中心。支持资讯科技园创新体制机制及合作模式,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推动与港澳及国际创新成果转化。
1 K! ~! } F3 |/ ^9 K$ f龙穴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聚焦海洋、能源、信息、生物和空天等领域谋划和布局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一批顶尖科技创新人才,产出世界级重大科研成果,成为战略产业策源地,形成设施先进、学科交叉的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条件平台。. C2 k v* U4 L0 [4 t+ X+ w
# m) G% w. s! V' Q8 J. {4 ~: U海洋科技。
9 }, ~" E5 a3 m% i1 U聚焦深海探测等前沿应用,依托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及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与储运装备等,重点突破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设海洋科技创新核心区。! h5 Z: f) Z1 N1 X- b
2 }# n" j: R$ M1 R# z& u0 ?7 P, k推进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着力推动实验平台和科研楼建设等工作,围绕“立足湾区,深耕南海,跨越深蓝”使命定位,聚焦“南海边缘海形成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核心科学问题,着力解决大湾区岛屿和岛礁可持续开发、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关键核心科技难题,争取进入国家实验室体系。; e4 [! T m8 O, @
统筹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5 O1 L# U1 F# b3 Z5 H集中力量建好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支持创新主体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科学前沿问题研究。适时筹备论证一批后备项目,形成梯次接续、有序推进的建设格局。强化科技基础设施支撑,推动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建设,加快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6”号)、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慧眼大设施工程等建设应用。 x" a `( ^* K; a
5 y; `* M1 _0 }' K5 U+ H' K
* J o- \, R2 c0 F5 X
8 m. A9 ~2 J' X0 E) `& d4 O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z. e1 [* ]6 }# j, V( r4 e. x o0 E- z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