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 U( m7 {$ o2 L: Q渔民在分拣人工潜水捕捞的海星 ; X1 t! b+ |5 N- m7 P
) `* r2 R; e8 u& ?
- h5 m5 [' K' s0 C
近日,有养殖户反映,青岛胶州湾贝类养殖区再次出现大量海星,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海水温度升高,海星数量可能会进一步增多。立春之后,青岛的气温还在零摄氏度上下波动,已经有渔民冒着严寒出海捕捞海星。2021年3月初,胶州湾贝类养殖区曾暴发海星,取食底播牡蛎稚贝和蛤仔,高峰时日捕捞量达到11万斤左右,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此后,当地渔民采取多种方式捕捞,海星数量大幅减少。海星为何会在胶州湾泛滥成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如何平衡?海星“又来了”海星是贪婪的掠食性生物,被称为“海底蝗虫”,能大量吞食贝类、海胆、螃蟹和海葵等行动缓慢的海洋生物,对底栖动物的生物群落影响极大。据相关专家介绍,胶州湾海星主要是海星纲的多棘海盘车,是我国黄海沿岸常见的冷水性种类,最适宜生长温度为15℃~20℃,适温上限25℃,每年10月至次年1月进行繁殖,随着气温、海水温度的升高会逐渐减少。“今年海星出现时间比去年提前近1个月,正月初十就有渔民出海捕捞,目前码头上每天有10条左右的船出海,日捕捞量在1万斤左右。”红岛渔港码头负责人赵先生告诉记者,近期胶州湾海水温度偏低,只有5℃左右,海星活动力不强,成群趴在海底不动,只能靠潜水员下去捞。海星在胶州湾内分布不均匀,一般蛤蜊养殖区多一些。红岛牡蛎养殖户王先生开着自家渔船,雇了4个潜水员,每天早上八九点钟出海捕捞海星,中午才靠岸。“捞海星也看运气,下潜位置找对了,一上午能捞上千斤,有时候海底水浑看不清,只能捞四五百斤,甚至可能空手而归。”一名潜水员告诉记者,由于天气太冷水温太低,有的同行冻感冒了。青岛市海洋发展局调查发现,目前胶州湾海星日捕捞量为去年高峰期的十分之一,因捕捞量较小、市场需求较大,海星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上岸收购价为6元至8元一斤,比去年高一两块钱。据红岛渔民介绍,胶州湾里一直有海星,从2020年开始大量出现,一条船一天能捕一两千斤。“前几年有商贩来红岛收购海星,但是卖得不多。去年辽宁丹东的商贩前来收购,他们把海星运回去,煮到七八成熟,加工成半成品,然后放进冷库,销往全国各地。”赵先生说。据官方消息,2021年胶州湾海星累计捕捞量为120多万斤,主要集中在蛤仔、牡蛎底播海区,受灾面积约10万亩,预计造成经济损失约1亿元。何以泛滥成灾?海星繁殖力强大,一只成年海星一次产卵量可达250万粒,但幼体成活率极低,它们的天敌是那些滤食浮游生物的动物,如有些凶猛的肉食性鱼类。随着海星越长越大,外表会变得坚硬,能捕食它们的动物也越来越少。有研究表明,若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微小变化,造成海星幼体成活率提高,那么在几乎没有天敌的情况下,海星将极容易大量增加。一方面,海域水质的营养盐、pH值、水温等各种水文因子的变化,为海星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天然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受气候等因素影响,近海捕食海星卵及幼体的鱼类数量锐减,为海星生物量增长提供了可能。此外,海星具有向食物富集区聚集的习性,主要捕食双壳贝类、海胆和海葵等。胶州湾作为贝类养殖区域,其底播的蛤蜊、牡蛎等为海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有科研人员调查发现,贝类养殖区内的海星往往很多,但养殖区外就特别少。据当地渔民介绍,2007年,胶州湾也暴发过一次海星,当时除了人工捕捞,主要是海水温度上升后,海星自动退去。《青岛胶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总体规划》指出,近几十年来,胶州湾水域生物资源多样性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需要进一步加强渔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按照规定,胶州湾里常年不允许用拖网和地笼网捕捞,但现实却是屡禁不止。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伏季休渔期,城阳区清理胶州湾地笼网1.2万余条。近年来调查显示,胶州湾鱼卵仔稚鱼中占优势的主要为低值鱼类,胶州湾近岸浅水区作为传统经济种类的产卵、育幼场所的功能有所下降。“胶州湾生物种类已经下降很多年了,海星幼体到成体的天敌没有了,条件适宜时就会暴发。”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四清表示。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杨红生撰文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我国近海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近海陆源输入总量在增加,近海营养盐存量难以减少,局部海域环境严重退化,近一半海湾常年出现劣于第四类水质;过度捕捞导致大型肉食性鱼类资源量下降甚至枯竭,生物多样性降低,主要渔业生物资源量降低80%以上,渔获物70%以上是小型中上层鱼类,出现了资源低值化和小型化,海底荒漠化趋势明显。与此同时,食物链的短缺又导致营养盐传递在较低的食物链水平进行,最终导致赤潮、绿潮、水母、海星等大规模暴发。经济与生态效益咋平衡?人工捕捞海星,只是一种治标的方法,并非治本之策。“目前,我们对胶州湾海星的生活史知之甚少,需要在大面积、高强度采样的基础上,对海星幼体及成体作进一步研究分析,以寻找有效应对海星暴发的手段。”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张光涛透露,胶州湾生态站布设了14个监测站点,每个月会对胶州湾生态系统进行常规监测。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与驻青海洋渔业科研院所合作,对胶州湾养殖区及外围海星生物量进行持续监测,密切关注胶州湾海星数量变化情况,加强对海星产卵群体和幼体的监测,并研究建立海星暴发预警体系,对海星影响进行科学评估,研究推广海星处置可行性措施,建立海星灾害科学处置长效机制,确保胶州湾贝类养殖安全。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慕永通认为,只有生态系统实现新的平衡,许多乱象才会消失,整个过程需要多学科专家协同努力,也需要科学和政策的有效整合。近日出台的《青岛市“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2022年10月底前,完成胶州湾海域海水禁养区内养殖清理;加强执法巡视检查,确保胶州湾海域无新增或非法养殖设施。杨红生认为,系统性开展海洋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已经迫在眉睫,必须从保护环境、修复生境、养护资源做起,从而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自我补充。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看,减少胶州湾海星数量,要让它们的天敌多起来。一方面,严格查处拖网、地笼网等禁用渔具,保护湾内现有的渔业资源。另一方面,增殖放流能够捕食海星卵及幼体的物种,如黑头、鲈鱼、牙鲆、偏口鱼、舌头鱼、黄姑鱼、虾虎鱼等,逐步修复湾内生物资源。
" Y! P$ X" @1 k+ w-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4 K; H0 [1 P: }4 d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