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观点】中国海洋公共外交的“五位一体”主体布局

[复制链接]

1 A4 Z6 E' |  ^) f

+ m: c9 V& o) u& c$ E8 Z' s- i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在海洋问题上的命运与共以及人与海洋之间的和谐共生意味着在海洋场域内的一切存在都处于共存、共治与共享的关系互动中。因此,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绝不只是政府层面或政府间的事,而需要全人类、各国各部门共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在行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其关键自然也在行动。中国作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首倡国,更要率先行动。只有以不同的行为体为基点,主动密织互学互鉴的国际交流网络和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网络,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方能早日实现。中国的海洋公共外交可以为这样的国际交流网络和国际合作网络的形成做出自己的贡献。! M; x& y! g* W
在中国海洋公共外交众多行为体中,政府部门、沿海城市、中央企业、主流媒体和智库机构具有政治可靠性强、行动响应度高以及易于统筹协调的特点,因此,可重点发挥它们的比较优势,形成五位一体的主体布局,使它们相辅相成,形成讲好中国故事的合力,有效提升海洋公共外交的效果。当然,这些行为体在海洋公共外交中也应有所侧重,如沿海城市、中央企业要着力加强国际海洋合作,主流媒体要着力引导涉海国际舆论、提升中国的海洋形象,智库机构则要着力打造和传播中国特色的海洋话语体系。+ d4 W: Y- z  a+ y3 ]- n
一、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海洋公共外交+ t$ r. U' |0 _& d6 f- g# i4 U
与其他行为体相比,政府拥有更多的权威性和更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也拥有更多可调配的资源,这些是其开展海洋公共外交的优势。在美国的海洋公共外交实践中,政府性主体也是领头羊,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直接通过国际会议、媒体、网络等平台落实公共外交意图。作为中国海洋公共外交的首要主体,中国政府部门也可依托多种手段开展海洋公共外交。
' D6 j" _# }, I7 b譬如,在依托涉海大型主场活动方面,中国政府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后举办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以及世界妈祖海洋文化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对促进彼此理解、凝聚各方共识发挥了重要作用。1 X% J' v1 a  l6 O, I! L
在依托涉海教育项目方面,脱胎于中国东盟绿色使者计划绿色丝路使者计划,仅2011年到2015年间就举办了36期面向发展中国家的环保培训班,来自48个国家的900多名环境官员来华学习;而据《绿色丝路使者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更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的环境官员和研究人员有望参与计划。不少参加活动的外国环境官员纷纷点赞该计划。这些计划或项目不只是人力资源培训的国际平台,也是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场合,可以起到公共外交追求的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 I  W) i$ x/ F( `' t1 i5 k/ Z, t( Q二、以沿海城市为主体的海洋公共外交
7 z+ b+ J. K, J  C0 B) T"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要开展城市交流合作,欢迎沿线国家重要城市之间互结友好城市形成更多鲜活的合作范例。《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也提出中国政府鼓励环渤海、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等经济区和沿海港口城市发挥地方特色,加大开放力度,深化与沿线国的务实合作
. ~3 p; j2 {) T" A8 ?依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方向,《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中提出的共建中国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蓝色经济通道”“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以及经北冰洋连接欧洲的蓝色经济通道均以中国沿海经济带为支撑。因此,中国沿海城市可以面向相关国家的沿海城市开展海洋公共外交,助力蓝色经济通道的建设。具体的形式包括缔结友城关系,或在已有友城关系的基础上深化双方在涉海经贸物流、科技人文等领域的合作。
, i, c# Y: m. Y3 L( p0 v: |沿海城市开展海洋公共外交的另一个重要方式是积极打造属于自己的涉海活动,并将其机制化、品牌化。这类活动的多边性质有助于提升公共外交的效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城市声誉、塑造城市品牌,进而促进相互投资和人文交流。
& e7 P4 a7 V* w  J三、以中央企业为主体的海洋公共外交
$ ?1 F  s- \9 ]0 X! E' c中国涉海央企是海洋公共外交的重要行为体。以央企参与对象国港口建设为例,因港口建设往往牵涉一个国家的战略利益,所以参与港口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重大的海洋公共外交实践,直接关系到两国关系的质量。据统计,过去十年间中国至少投资了18个国家的25个港口项目。成功的港口建设和运营就是生动的公共外交实践,有助于实现央企和东道国政府的合作共赢,促使双方期望得到帕累托改进,继而为深化两国关系起到催化作用,当然,也能助力中国塑造良好的国家声誉。
. V# w* p# t9 @: f; k9 `在微观层面,走出去的涉海央企为了体现企业社会责任,常采用属地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策略实施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公共外交实践,展示了企业的社会担当,提升了企业在当地的美誉度。此外,涉海企业在当地举办的社会公益活动更是赢得人心的公共外交之举。
6 ?  T! _+ T: p5 ?6 c  K四、以主流媒体为主体的海洋公共外交5 F4 f) x( n: V& c; [! F4 w: f
媒体是多元公共外交系统的舆论扩散器。以主流媒体为主体的海洋公共外交在本质上是战略性的涉海国际传播,旨在提升中国在海洋领域的国际话语影响力,服务于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球传播。常态情境下的做法是利用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以对方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中国海洋战略的和平性和防御性说清楚,把海上合作设想中的丝路精神传递出去,把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的包容精神传播出去,把中国在涉海问题上的立场及其历史和法理依据传播出去。为此,应鼓励重要的门户网站开辟更多的涉海专栏,加大对世界各国多语种涉海节目的供给,让更多优秀的海洋文学和影视作品走出去,甚至也可以选择拍摄专门的海洋领域国家形象片。& l: i, `% `# _, f
五、以智库机构为主体的海洋公共外交
: P! L5 m  }% J2 Q; Y7 q涉海智库机构也是开展海洋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在知识体系方面,涉海智库具有的专业性特征,有助于与各国涉海机构进行对接,同时也赋予智库以较强的公信力,在说服受众方面有特殊作用,因此,涉海智库在讲清楚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中国海洋发展战略方面,具有比其他行为体更为独特的优势。此外,现有涉海智库还具有政治可靠性强的特征,因此可通过政策指引、研究议题分配、活动指导或任务委托等方式让智库成为实施海洋公共外交的重要依托。
9 `8 x  `3 a" o7 o$ [智库在开展具体的海洋公共外交活动时,要尤其注重打造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但又融通中外的海洋话语体系。目前,中国海洋战略在国际层面常面临被建构的境遇,应在国际上掌握涉华海洋话语建构的主动权,通过更多的国际学术交流、国际学术发表以及国际媒体亮相发声,将中国特色的海洋话语体系传播出去,实现中国话语的国际表达9 g: A; H+ u2 f2 a

# E2 l. I9 P1 n) l/ y
* U2 B% f% c' F; k6 G0 ?7 @
文章来源:节选自《海洋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中国海洋公共外交》,原刊于《太平洋学报》2020年07期
# V' K- }# o4 H# O  X1 u# W作者陈杰,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中东研究中心教授、“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荆悦来
活跃在2021-7-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